首页> 年度报告>蓝田县> 蓝田县普化镇普化初级中学

蓝田县普化镇普化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 2025-05-29 15:48
单位名称 蓝田县普化镇普化初级中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初中义务教育;初中学历教育。
住所 蓝田县普化镇吴家巷
法定代表人 李争美
开办资金 59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蓝田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60万元 329万元
网上名称 蓝田县普化镇普化初级中学.公益 从业人数  6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教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学校工作开展情况(一)规范办学1. 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设置上,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各类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全面的教育。2.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环节进行规范;建立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确保经费使用透明、合理。(二)落实招生制度1. 根据县教科局的招生政策,制定了我校的招生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包括学校网站、公众号、社区公告等,确保招生信息公开透明。2. 在招生过程中,严格按照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进行招生,杜绝违规招生行为。对报名学生进行资格审查,确保招生的公平公正。(三)学籍管理与控辍保学情况1. 建立了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及时报送控辍保学相关信息,更新学生学籍信息,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工作,建立了辍学学生台账。通过家访、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帮扶和劝导(四)落实立德树人1. 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唐仲英爱心小分队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4.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和德育工作研讨活动,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五)课程课堂1.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除了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校本课程,如传统文化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织教师推进“灵动课堂”教学理念,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六)质量提升1.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检测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强化训练。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学年加大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和名师共上一节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包括新课标培训、新教材培训等,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七)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管理与设计1. 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加大作业审核力度,严格要求学生每天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确保学生每天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2. 加强作业设计研究,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有效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同时,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八)课后服务1. 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作业辅导、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等。2. 加强课后服务管理,制定了课后服务管理制度,明确了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人员等。确保课后服务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九)安全工作1.定期召开学校安全工作月例会和周安全工作例会,研判安全工作存在问题,确保安全工作的方向性和针对性。2.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和冬季校园安全重大事故专项排查整治活动,切实加强了校园安全工作,维护了校园稳定,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了非上课时段的安全和纪律巡查管理,学校组建安全巡逻小组,加强课间和饭间晚自习期间的巡逻,确保学生活动的安全。强化安全设施的管理,为提高消防应对能力拆除了防护网,防止车辆对学校冲击,校门口设置巨马等设施设备。(十)文化建设1.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校园环境布置、文化墙建设等方式,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文化元素。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节、读书月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迎国庆诗文朗诵活动,政史地学科周活动等。(十一)家校共育1. 建立了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2. 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共育。(十二)班级管理与班主任队伍建设1. 加强班级管理,建立了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认真履行职责,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2. 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培训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十三)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1. 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本学年我校共有3项县级课题25项校级课题立项,同时教师教师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 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本学年我校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十四)校园餐工作学校加强对校园餐工作的管理,从出库、入库、成本核算等方面严格要求,细化校园餐实施的各个环节,确保校园餐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做到文明用餐,杜绝浪费。三、取得成绩(一)工作成效1. 在教学质量方面,本学年我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往年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 在德育工作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校园内文明礼貌之风盛行,学生的违纪行为明显减少。(二)特色亮点1.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在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2. 课后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3.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4.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活动时间,学校组织秋季田径运动会,冬季拔河比赛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5. 多位教师在教学竞赛和教科研活动中获得了奖项,在2024年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雷波和谭鹏涛老师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四、工作中存在问题1.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相对滞后,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2. 学校的教学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例如教室多媒体设备陈旧。实验室的设备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3. 家校共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4、在常规教学的管理和落实上,创造性还不够,需要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5、关于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体系还需要继续完善。五、整改措施1.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2.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逐步更新实验室设备,完善教学设施,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硬件保障。3. 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如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评选优秀家长等。同时,丰富家校共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4、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建设一套切合实际,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指标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丰富校园生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不断细化处室职责,夯实任务,规范管理。5、及时反馈学校存在问题,并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六、下学期工作计划(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 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 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二)改善教学设施1. 制定教学设施更新计划,争取在春季学期完成部分教室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2. 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三)深化课程改革1. 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体系,增加校本课程的种类和内容。2.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四)加强德育工作1.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 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拓宽德育渠道。(五)强化家校共育1. 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2. 组织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六)提升教学质量1. 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分析和反馈。2. 开展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针对薄弱学科和学生进行帮扶。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