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制定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规划并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与集中整治;大气环境质量考核;开展大气环境监管;综合分析研判大气环境形势,大气污染防治督查。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东滨路(210国道原质监局大楼6楼) | |
法定代表人 | 刘志彪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环境保护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2万元 | 26.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今年以来,我办坚持“科学治理、精准发力、全链整治”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现将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2024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综合指数为3.59,同比改善2.4%,位居全省第四;优良天数为339天(全年考核指标338天),全省排名第三,同比增加16天;PM2.5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全年考核指标28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同比变差3.8%;无人为因素导致的重污染天气发生。(一)聚焦系统治理,出台方案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安排部署,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又将生态保障列为全市十大行动计划之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亲自部署,先后召开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等,全面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工作任务。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逐步深入,我办对照大气污染防治阶段性工作目标,起草制定了《延安市蓝天保卫战2024年工作方案》《延安市2024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延安市城区大气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落实性文件,确立了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夯实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责任。(二)聚焦源头治污,精准分析溯源。动态跟踪监测数据,一线调研、溯源分析,组建环境空气预警预报团队,2024年,发布预测预报分析47条、空气质量周报51条、臭氧小时浓度值236条、工作提醒25条,为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提供了具体的治理思路和改进措施,成功实现成功增优11天、保良15天;充分利用走航等信息化手段,对重点区域开展颗粒物及VOCs走航,今年共计走航12次,发现高值点位50处,已督促属地政府全面完成问题整改。依托雷达走航车,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排查出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扬尘污染源持续存在、燃杂然非、烟花爆竹燃放监管松懈等四方面突出问题。(三)聚焦重点领域,加强执法检查和督查巡查。坚持“查明源头、掌握规律、有效治理”的原则,依法立案查处涉企案件50起,罚款313.438万元。2024年,累计督导检查发现大气环境问题159个,下发交办函13份,督办预警函3份,已全部完成整改。(四)聚焦VOCs治理,加强工业减排。按照《开展含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达标情况联合检查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7年)》要求,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检查。开展含挥发有机物原辅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含量限值检验检测,开展产品质量抽查44批次,均合格。检查散煤经营商户183家次,开展民用散煤抽检83批次,未发现违法行为。对辖区内193家加油站进行了执法检查,市县合计开展油品质量抽检277批次,不合格4批次,均已开展后处理工作。全市19户涉污经营户均建立台账,实时更新,销号管理。按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要求》,排查共发现各类问题190个,已完成整改问题165个,整改完成比例87%。(五)聚焦综合治理,推进重点任务整治。一是加强建筑工地管理,累计检查建筑工地86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1800余人次,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现场立即整改,均已整改到位;二是提高机械化清扫保洁水平,中心城区、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分别为92%、76.47%,达到全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重点任务清单目标要求(92%、75%);三是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工作,全市产生油烟的餐饮单位(含夜市、门店、摊点等)4289户,安装净化装置4280户,安装率达99.8%;1000㎡以上的餐饮单位105户,安装净化装置105户,安装在线数据监控系统105户;四是加大油品监督检查力度,共计共计出动检查、督查人员102人次,车辆26台次,抽样检查170座加油站,市县累计对153家成品油生产销售单位开展油品质量抽检330批次,不合格品5批次,合格率98.48%;五是加强烟花爆竹管控,督导检查全市涉烟花爆竹单位、库房45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62处,现场整改35处,下发整改通知书12份。办理涉烟花爆竹治安案件3起、行政处罚4人,收缴烟花爆竹78箱(件);六是加强路检路查,联合公安部门开展路检路查24次,检测车辆5827辆,查处超标车辆102辆,现场处罚0.89万元;七是加快柴油货车淘汰,2024年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2434辆。(六)聚焦清洁发展,加快减煤进展。城市建成区内燃煤锅炉拆改和全市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区外燃煤锅炉拆改264台;散煤治理完成改造任务30.26万户;市区清洁取暖率达100%,县城区清洁取暖率达100%,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60%;建筑节能改造587万平方米。(七)聚焦季节特征,加强禁燃禁放。按照“定区域、定时段、定人员、定职责”管控原则开展地毯式排查,宝塔区对城区山体沟道居民燃杂燃非及旧炉具使用情况进行巡查检查。2024年累计出动人员3240人次,出动车辆1070辆次,清理居民燃杂物160余吨,查处非指定煤118.3吨,查扣非指定炉具229台,新发生物质炉具317台。持续优化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划定方案及禁燃禁放区域划定工作,严肃查处禁放区内烟花爆竹售卖、燃放、违法行为。(八)聚焦重污染天气,更新排放清单。2024年1月30日印发《延安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延政办函〔2024〕15号)文件,公示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按照省重污染应急减排清单编制工作要求,在延安市人民政府官网、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公示2024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保障类企业单位名单,16家保障类企业已经通过省厅审核并进行了公示。二、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好地做好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成目标工作任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延安市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对社会与经济领域产生了多维度的积极影响,具体体现如下:(一)健康保障与医疗资源优化。随着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各类因空气污染诱发的疾病发生率显著降低,民众健康水平得到切实保障。(二)生活品质与公共服务提升。蓝天常驻、空气清新的环境极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无论是日常休闲活动,还是户外锻炼,居民的体验感和幸福感大幅增强。(三)就业机会拓展与社会稳定促进。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中,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备维护,到科研技术创新,全产业链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这不仅为不同技能和学历层次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严格的环境监管政策促使传统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积极转型,通过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实现绿色发展。与此同时,清洁能源、环保设备制造、环境监测与服务等绿色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五)经济成本降低与资源高效利用。良好的空气质量有效减少了对农业生产和建筑设施的负面影响。农作物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减产损失大幅降低,建筑设施的腐蚀速度减缓,维护成本显著下降,实现了社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三、存在问题虽然今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亟待我们全力解决和补齐。(一)外来传输污染不可抗拒。今年以来,我市多次受区域性PM2.5污染、沙尘传输污染和O3污染,出现了4天PM2.5污染天气、12天沙尘污染天气及11天O3污染,影响延安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及省考指标完成。(二)重点管控还不精细。散煤治理、燃杂燃非管控、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措施等落实还不够精细,需要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三)重点时段呈规律性污染趋势。国控站点周边早晚污染物浓度突出,城区夜间20-0时时段大型车辆过境,渣土车运输及燃杂燃非现象突出,导致各国控站点的PM10、PM2.5、NO2浓度呈上升趋势且易出现超标现象,拉高延安城区全天PM10、PM2.5、NO2浓度。四、整改措施我们将对照以上问题和不足,全面动员各县(市、区)和大气污染治理各成员单位,不断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加大科技治气能力建设,全力提升大气治理精细化工作水平,着力强弱项补短板,高质量完成各项大气治理目标任务。五、下一步打算一是严格管控面源污染。紧盯山体沟道、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居民使用非指定煤种和燃杂燃非问题,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快推进建成区外燃煤锅炉拆改和清洁取暖工作,全面优化禁燃禁放区范围,全力阻断燃杂燃非反弹势头。二是持续强化扬尘污染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扬尘监管体系,加强区域联防联动,夯实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责任,加强对工地、道路、堆场、裸露地面和渣土车等管控力度,针对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裸地扬尘分别选取施工现场围挡、增加道路清洁次数、拉网覆盖、湿法作业等简单高效的治理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好“六个百分百”措施。三是全力降低移动源污染。积极开展柴油货车污染专项治理,重点推进国三以下柴油货车淘汰,不断优化禁限行方案,做好重点时段交通疏导,常态化管控高排放车辆进入禁限行区。四是全面加强重点企业排放监管。加大对涉气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严防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对粗放管理、无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的违法企业,从严规范。五是积极有效应对污染天气。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针对落后指标全程开展环境空气质量走航监测、问题成因分析研判、应对措施制定等,将管控措施落实到具体区域、具体点位、具体企业,提前发布高值提醒及管控建议,督促相关县区、部门和企业做好应对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