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中心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5-29 10:56
单位名称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提供服务。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搭建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双创载体建设和产业链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提供人事档案托管·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技术职称申报·招聘等服务
住所 西安市长安区航天中路369号
法定代表人 曹哲
开办资金 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5.2万元 30.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无变更登记,无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科创人才中心紧抓秦创原和西安“双中心”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围绕西安市“八个新突破”决策部署及航天管委会“八个攻坚”战略举措,加快高水平科技人才引育,持续优化全域创新创业生态,凝聚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现就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一)科技创新方面一是,积极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全面承接包括加快推进“双中心”建设在内的全市“八个新突破”工作任务,扎实推进航天基地党建引领“八个攻坚”行动,不断提高十个科技园“亩产率”转化效益。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已列入省、市双中心实施方案,除荣耀科技园等7个项目去年入选省级双中心建设项目外,目前累计8个“双中心”项目,各项目均按照计划节点加速建设。二是,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隆基绿能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光电转换效率刷新了HBC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再次刷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世界纪录;商业化尺寸叠层电池效率刷新了商业化尺寸叠层电池世界纪录。航天六院自主研制的130吨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四机并联点火试验。这是我国液体动力发展史上推力最大、系统最复杂的一次发动机点火试验,也是首次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四机并联点火试验。三是,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举办“西安校友校地合作创新发展联盟走进航天基地”——校友经济专场活动、秦创原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训活动、“算力+”应用创新成果论坛暨秦创原·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吸引来自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高校、金融机构等百余名人员参加。鹏银长安智算中心揭牌仪式在西安航天基地举行,航天基地数字经济算力底座再添基石,为AI视频应用等场景提供强大支撑。举办“超凡互联算擎未来”国家超算互联网创新应用生态论坛和“空间电磁技术研讨会——面向低轨商业卫星的通信载荷”。今年已累计举办产学研活动5场,推动成果转化项目35个。四是,强力推广科普教育工作。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崔万照荣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在西安市科技活动周中,航天基地2家科普单位获市级科普示范基地称号。航天基地举办了第三十二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并获评先进单位。西安市科协通报“2024典赞·科普西安”活动优秀单位,航天基地航天第一小学、航天水环境有限公司、老蜂农、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培训中心等多家单位获奖。第二届西安市青少年科普讲解大赛上,航天基地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中心、航天城第一小学分别荣获优秀组织奖。(二)人才服务方面一是,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夯实企业服务基础。以重点企业人才服务办公室为牵引,制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全面推进“人社工作进园区”实施方案》《2024年西安航天基地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以整体谋划提升工作合力。动态优化园区重点企业服务“白名单”,完善局长包抓和专员服务联系机制,深入企业开展问需调研、政策宣导等精细化服务,推进人社人才工作体系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行。二是,加强政策宣传辅导,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广泛开展人社服务需求调研,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入企走访、集中座谈等方式全方位掌握企业服务需求,征集调研问卷反馈信息近四十份,辐射企业两百余家,梳理形成多维度“人社服务需求”清单,为后续针对性服务打好基础。20204年度累计审核各项惠企补贴资金952.752万元,惠及4107人次。三是,拓展引才聚才渠道,强化企业用工保障。聚焦开发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招引,高频次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科技发展人才赋能”、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2场,吸引2318家次企业参与,提供招聘岗位11528个,收到简历9471份,初步达成意向3519人。切实解决重点企业用工服务需求,协助航天发动机、华燕航空等重点企业招揽研发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工艺师等关键岗位人才,初步达成意向人数1751人,落实就业人数300余人。四是,精准对接高校资源,优化政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市人社局举办“万民学子看西安”活动,策划组织“高校航天行”活动14场,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5所知名高校近千名优秀学子参观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航天504所、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重点企业,扩大航天基地企业雇主品牌影响力。同时,紧扣13条产业链及重点建设项目发展需求,重点挖掘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发优质就业见习岗位。新增就业见习单位9家,开发就业见习岗位724个,累计申报见习人员164人。五是,推动产培互融互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面向辖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调研,围绕制造业、数字领域、新职业、现代服务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重点领域,制定全年培训计划,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培互融新格局。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994人,涉及16家培训机构15个专业,年度指标完成率205.78%。二、取得社会效益(一)科技创新方面一是,积极落实《陕西省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和《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推动未来产业聚集取得成效,获批省级秦创原航天产业创新聚集区。二是,开展服务业提质增效攻坚行动,促进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航天基地科技服务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三是,航天基地10个单位入选获批2024年度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累计36个)。四是,航天基地陕煤研究院等单位为依托建设的3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通过验收。陕西科强融合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批2024年度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五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结果,丝路慧谷集团(西安航天基地国际孵化器)连续6年荣登A类榜单(全省7家)。六是,隆基绿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同时作为参与单位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二季度分别打破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商业化尺寸叠层电池转化效率世界纪录。航天六院、陕煤研究院、国网电科院等8家单位获得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1项。(二)人才服务方面一是,常态化开展“高校航天行”活动,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近千名优秀学子前来参观,借此全方位展示航天基地强劲的科创活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引导和激励优秀人才就业航天。二是,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协会,举办专家对话活动,突出“以‘智’提‘质’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通过聘用智库专家、聚集龙头企业、探索科技应用等方式,为西安高质量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着力构建“产业定位科技、科技吸引人才、人才支撑产业”良性循环的需求导向型生态,实现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三是,举办陕西省“高技能领军人才进航天基地园区”活动,精准搭建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重点企业人才合作平台,加强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链高技能人才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促使8位高技能领军人才与8位青工完成了现场签署师徒协议与拜师环节。四是,联合组织部举办西安航天基地“智创助企提质增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专家学者助企行”专场活动。向13位专家学者颁发了聘书,与陕西军工劳模服务团现场达成了意向合作,并为西安理工大学、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陕西航天职工大学“高校就业驿站”授牌。五是,新建慧谷创新园、利科产业园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实行“政务+人才”服务新模式,实现多部门协同现场办公,为企业群众提供现场办、自助办、网上办、掌上办、视频办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工作经费压缩、人员严重短缺,辖区就业创业服务驿站无法按照市级服务标准运营,整体工作无法系统高质量推进。二是,科技型企业成长和集聚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基地自2020年以来未出台和兑现产业政策,而西咸、高新、经开等主要开发区均有产业扶持政策,造成近几年中小企业流失问题较为突出,企业培育相关任务指标完成难度较大。四、下一步计划一是,全力推进“八个新突破”和“八个攻坚”工作。开展服务业提质增效和“兴创新”攻坚行动,紧盯“重点攻坚”企业做好服务保障,通过定期联系走访解决困难问题,推动企业升规入统,确保科技服务业稳定增长。二是,积极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牵头推进“双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紧盯方案进度,为已列入方案的8个项目制定详细计划并做好服务工作。加快先进计算产业园等秦创原平台和十个科技园建设,发挥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引领作用,协助企业申报政策并争取项目资金。三是,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完善市场化需求导向的成果对接与转化机制,深化“政产学研金”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创新,依托相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航天分中心进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科研院所成果在航天基地产业化。四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推进“人社工作进园区”,聚焦人才“引育留用”,细化服务举措,完善服务体系。发挥就业创业服务驿站作用,优化政策供给,推进“政策辅导员”制度,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保障。健全企业用工监测和联系制度,保障企业用工。围绕产业、企业、人才需求,整合产教力量,促进交流合作,培育劳务品牌。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