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5-26 15:12
单位名称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学改革研究;中小学、幼教方法探索;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检查、教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指导市直中小学和县区教学研究;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检查和指导;勤工俭学安排、检查及校办产业管理;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指导。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北关师范路
法定代表人 冯付军
开办资金 11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94.26万元 310.34万元
网上名称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4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在市教育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探索终身学习,守好教研主阵地。一是加快业务素养提升。全员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活动,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厘清任务清单,倒逼教研员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扎实开展内部研修,建立“三环”内研策略,采用“学思享”一体化的外培策略,提高外出培训实效,先后派出80人次赴省内外参加培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举行教研员外出学习成果分享交流会,14人进行分享汇报,达到一人学习,全员共享的效果。贯通教研员和教师使用与培养“旋转门”,安排4名新入职教研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课堂实践。二是增强区域辐射。注重创新教研方式,拓宽线上线下、互研共研渠道,全年累计选派教研员参加新教材培训187人次。组织开展全市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教师新教材培训,先后在延安实验小学、枣园小学、延川县城关小学、志丹县城关小学、子长市后桥小学等十余所学校进行新教材培训,全市4320名教师受训。5名教研员参加“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区外集中研修班”“2024国培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名校长及培养对象培训班”“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师域外研修项目”等项目活动,并作专题交流报告。三是传递延安教育“好声音”。编辑出版发行《延安教育》4期,刊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教改论文成果69篇,延安教研微信公众号发送宣传文稿25篇。(二)聚焦教学实践难题,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举办延安市2024届高三年级复习教学策略培训会。承办“第10期延安教研大讲堂”,邀请高鱼仓老师作“心有温度,胸有情怀,肩有担当”专题宣讲,线上线下共计2.3万人观看。先后在宝塔区北关小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宝塔区创新实验小学、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等基地校开展“课堂问诊助成长,靶向诊疗强素质”学科教研活动,在城区初中学校开展“学习新课标,对标新教材,赋能新课堂”“古诗词教学”等主题学科大教研活动,积极构建基地校“主题研训一体化成长”教研体系。深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开展中职学校学情调研和教学指导,了解中职学校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教育评价等,提升中职教师公共基础课程业务能力。全年开展主题研讨、大教研等活动30余次,参与教师约6000人。二是深化课题研究。2024年,中心对课题研究工作坚持“四要”原则,先后组织省市级课题立项评审、结题鉴定等大型活动6次,完成295项市级规划课题、660项市级微型课题、172项“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专项规划课题结题工作。新立项省级规划课题102项、市级规划课题541项、市级微型课题1317项、“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专项规划课题立项174项、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专项微型课题316项。先后在富县、宜川县、志丹县等8个县区开展针对性培训28场次,线上线下培训教师22000余人,指导教师从教育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出发开展课题研究。三是精心组织各类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全市道德与法治教师状况调研,先后在宝塔区慧泽小学等6所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研训活动,指导思政课“大练兵”活动。2024年省级思政课“大练兵”比赛中,荣获特等奖5名,一等奖8名,二等奖16名。组织开展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大赛,共计2688项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65项,二等奖752项,三等奖1671项,优秀组织单位9个。举办STEM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及市级评选,230多人参加培训学习,198名教师竞赛活动,52名教师进入市级复赛,10名教师进入省级决赛。开展2024年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全市共报送39个案例,市级表彰优秀案例21个,向省级上报优秀案例8个。开展陕西省“基础教育精品课”市级遴选,全市上报145节精品课,向省级推荐71节参评。开展陕西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市级评选,全市共88人参赛,推送14名班主任参加省级评选,荣获特等奖4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4名。举办“爱我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向省级报送成果18项,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7名。开展中职微课程设计比赛,报送省教科院56项,获奖7项,其中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推荐黄龙、宜川、甘泉、子长、延长职业学校加入省级说班主任工作室、说专业布局、说专业建设教研组。(三)强化教研支撑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是大兴调研之风。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调研,全面摸排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状况、实验室仪器装备、考试命题管理、“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中职学校学情现状,为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加快数字化建设。启动实施初中理化生考试市级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完成中考实验考试和高三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基计划及实验操作考试成绩数据库上报工作。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实施“振兴乡村教育—名师引领”和教研大指导项目,深入宝塔区、富县、宜川县、子长市等乡镇学校开展学科建设指导活动,覆盖学校36所,选派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85人次,听评课288节,举办分学科交流研讨、作微报告指导讲座29场。举办全市德育管理干部研修活动,培训班主任及德育管理干部600余人。(四)获奖受聘情况。2024年,我中心被延安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荣获陕西省第十三届教学成果特等奖1个,申报延安市“‘十五五’重大课题”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1名教研员被评选为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对象,1名教研员被聘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导师。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是社会效益。中心组织开展集中培训、送教送培、线上研修、专项培训、区域大教研等活动,效果好,影响大,受益教师多达5万余人,大大提升了社会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二是经济效益。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使用好远程录播教室,开展视频会议和网络课程,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三、存在问题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研员配备仍然不齐,限制了对艺体劳、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综合实践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二是“振兴乡村教育,名师引领行动”送教送培辐射面还需扩大,加强跟进式指导,还需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持续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三是在德育教育管理,班主任队伍建设等方面还需加强。整改措施一是继续协调解决教研员结构性短缺问题。二是创新开展“振兴乡村教育•名师引领行动”送教送培活动和“送培回头望”工作,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和跟踪点,巩固送培成果,强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三是继续加强德育培训,开展城乡德育一体化建设,大力支持德育课题研究和教育成果评选、孵化、推广。下一步打算一是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接续实施“振兴乡村教育—名师引领行动”送教送培项目,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云教研”平台,指导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三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组建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为师生提供系统专业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咨询服务。四是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淬炼教研能力,要增强“弘扬科学家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责任感,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六是形成教研合力,加强基础教育领域重要会议、重大文件政策的解读,大力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阐释教育教学规律、学习认知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