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平利县> 平利县西河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

平利县西河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5-16 15:00
单位名称 平利县西河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辖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供水供电等工作;负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村“非遗”文化传承、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工作,负责公共教育、体育、科技科普等方面工作;负责镇村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服务、亮化美化、饮水安全、垃圾处理等工作;落实水、大气、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住所 平利县西河镇西坝村三组
法定代表人 陈世薪
开办资金 30.4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平利县西河镇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1.21万元 30.4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10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单位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平利县西河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供水供电等工作。建立日常巡检机制,对集镇基础设施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完成老旧破损污水管网升级改造。组建应急抢修队伍,快速响应突发故障,确保供水供电稳定。按照网格化、精细化标准,全年排查整改基础设施安全隐患60余处;做好路灯养护,主干道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更换路灯灯头20余盏、维修30余次;优化区域停车及交通秩序,规划5处共76个停车位,安装两处共7个新能源充电桩,施划道路标线9985米;接到村民供水问题反馈后,1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修复40余处供水管道破损。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村“非遗”文化传承、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工作。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依托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2024年举办戏曲进乡村、集中升学礼、全民阅读等各类活动20余场,吸引15000余人次参与。其中,年货节举办期间,吸引外地商户参与,带动临时劳务需求,拉动文旅消费达3万余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3.公共教育、体育、科技科普等方面工作。联合西河九年制学校举办文艺汇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围绕农业生产、秸秆禁烧、生活健康等主题,开展12场科普讲座,发放300余份科普宣传页,500余人次参与。农业生产技术科普助力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方法,直接促进农作物产量提升,助力农户增收,产生经济效益;交通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讲座吸引超1000人次,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群众防诈意识,守护群众财产安全,社会效益显著。4.负责镇村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服务、亮化美化、饮水安全、垃圾处理等工作。制定《西河镇集镇管理办法》,明确各村及职能站所职责分工。将每月1日与15日定为“村庄清洁日”,开展辖区环境卫生集中大清扫。全镇聘用8名环卫保洁人员、43名人居环境公益岗,配置900余个垃圾桶、26个垃圾中转箱,清理各类垃圾1820余吨。开展18次专项督查,下发13期督查通报,督促整改200余处问题;整治和拆除34处简易彩钢顶棚、5处隔热板顶棚、4处封闭式棚,拆除面积1490平方米,兑付资金约6.9万元,恢复集镇人行道整洁畅通。依据县水利局要求,开展两次安全饮水全面排查,不定期巡检供水点20余次,水质检测合格率达100%。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5.落实水、大气、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建成西坝村、东坝村及女娲山村污水处理项目,排查全镇排水管网,更换修复排污管道170米,新建排洪管道130米、排洪渠174米,组织5处管道清淤、疏通。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和整治,针对96处排污口建立问题台账并逐一整改,完成本年度环保督查反馈的3批次9条问题整改。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秸秆禁烧政策,发放300余份宣传页,600余人次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从源头治理污水,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稳定运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硬件条件。2.公共文化方面。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增强了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年货节等活动带动了临时劳务需求,吸引外地商户参与,拉动文旅消费,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3.公共教育、体育、科技科普等方面。交通安全、防范电信诈骗等讲座吸引超1000人次参与,有效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了群众防诈意识,守护了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农户通过科学种植实现增产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人居环境整治及生态环保方面。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镇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街道整体形象提升,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为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为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等创造有利条件。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人居环境整治深度和广度不够。点上有看头,面上有差距,点面衔接还没有串成线、连成片,整治成效还不够显著。2.群众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人居环境整治及集镇建设管理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乱扔垃圾、乱摆乱放等行为较为普遍,需要持续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二)改进措施。1.拓展人居环境整治广度。制定全域整治规划,以现有整治较好的村为亮点为中心,向其他村辐射。对整治难点进行深度剖析,制定针对性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整治的硬件水平。2.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充分利用群众院落(坝)会、微信公众号平台、横幅、宣传喇叭、告知书等载体,强化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宣传教育,营造齐参与、共监督的工作氛围。四、下一步工作思路。1.基础设施精管强建。全面清查辖区公共基础设施,依据设施类型和使用情况,制定针对性维护计划,如对水电设施进行月检季查。同时,积极筹备资金,启动一批群众急需的基础设施新建项目。2.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完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深入挖掘本地“非遗”项目,增进群众对“非遗”的了解。3.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加大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督查行动,督促各村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日常监测,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行为。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