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高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农民技术培训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承担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药械的引进、示范及推广;开展农情信息和公益性技术服务工作;负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开展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农技推广行业指导。 | |
住所 | 西安市高陵区环城北路 | |
法定代表人 | 李伟 | |
开办资金 | 12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高陵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区乡村振兴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7.18万元 | 93.3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7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1、主要开展工作情况(一)扎实开展粮油绿色高效提单产行动,建立省、市级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点)44个,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点)44个。先后推广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和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技术模式,示范面积9万亩,辐射带动17万亩。开展“一喷三防”4.55万亩次,玉米“一喷多促”2.8万亩次。(二)全年安装病虫情智能监测设备5套,固定测报人员5名,报送病虫周报46期。先后在陕西日报、西安发布、高陵融媒、美篇、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报道。(三)全年累计出动监测普查人员192人次,重点对苹果蠹蛾、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等疫情进行重点监控,共开展疫情调查面积0.1992万亩,其中苹果蠹蛾0.0012万亩,葡萄根瘤蚜0.14万亩,番茄溃疡病0.02万亩,黄瓜黑星病0.018万亩,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0.02万亩。按照要求,悬挂苹果蠹蛾诱捕器3组共计9个,设立固定监测点3个,其它疫情监测点5个,规范签发调运检疫证书81份,外调农作物种子及植物产品涉及27个品种,4种作物123.047余吨;全年开展产地检疫28次,规范签发产地检疫证书20份,产地检疫涉及2个育种单位,20个品种,2种作物,产地检疫面积3200亩。(四)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配合第三方服务组织完成我区耕地质量监测20个原点土样采集、制作、送样及过录资料上报工作。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点5个。累计发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资料1.0万余份,举办相关技术培训4场次,培训农户及肥料经营户共计200余人,面对面技术指导服务100场次、发布各类工作动态信息10余篇。(五)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实施方针和省市三普工作安排,与全省总承包单位地建集团共同完成250个表层样点外业调查采样质量复核、问题点位整改、外业调查采样县级验收年度中省三普资金支付工作。开展15个剖面样品采集质控及检测数据县级平台审核审核工作。(六)积极开展不同茬口与基质栽培对比示范、化肥农药双减增效技术集成示范、“三零”技术示范区建设。推广蔬菜新品种8个。开展6个番茄新品种、17个芹菜新品种品比试验,示范推广农业物联网、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新型环保地膜等6项新技术。开展“全季西红柿”早春茬、越夏茬、秋延茬、越冬茬四种种植模式技术指导工作。(七)持续推进农膜回收行动,推广使用0.015mm加厚高强度地膜及全生物降解地膜,以专业化回收为重点,从农膜使用、回收等环节入手,严控农膜质量,建立回收台账。(八)开展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推进技术覆盖率。对全区90余名肥料经营户开展化肥减量技术培训并在门店醒目位置张贴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结合农业项目实施,推广配方肥和缓控释等新型肥料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共计发放生物有机肥265.52吨。在通远、鹿苑、张卜街办4个村共计8个新型经营主体冬小麦上建立化肥减量“三新示范区共计4500亩(其中23-24年度3000亩),集成推广“配方肥+种肥同播+无人机追肥”“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追肥””模式,完成鹿苑街办北街村和张家村2个冬小麦和1个夏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田间管理和数据采集、样品制送检测工作;布设冬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1个。利用施肥监测通小程序继续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户施肥情况定点监测,形成年度用肥台账。2、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持续开展“吨半田”创建工作,小麦-玉米“吨半田”攻关田平均单产1388.9公斤/亩,亩增产276.45公斤,再创新高,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宣传发动到位、技术培训到位、现场指导到位的“三到位”要求,保证良种良法入户到田,辐射带动全区粮食生产丰产丰收,项目区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二)累计出动技术人员239余人次,宣传车辆50车次,发放技术资料6700余份,指导群众530余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利用电视台、微信、抖音等新闻媒体广为宣传,从而带动引领全区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工作全面开展,累计发放技术资料2.3万余份,指导群众2350余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2人次,检查各类农作物种子123.4余吨,对外地调入我区的玉米种子进行复检,复检率达97%以上。在粮蔬作物上共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30万亩,完成年度技术推广率任务。实现了利用率42%的考核指标。(三)2024年我区粮食作物亩化肥施用折纯量39.1公斤,比2023年亩减少1.7公斤,下降幅度4.2%。肥料用量、养分配比和施肥时期、方式更加合理。(四)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交流、展示活动5场次,培训菜农300余人次,发放技术材料1000余份,开展现场技术指导200余次,发布灾害天气预警及栽培技术短信2万余条,及时为菜农解决生产难题。依托春益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永华家庭农场2家育苗企业新引进黄丰、绿丰、青香蜜、粉玲珑、粉贝贝、粉多多、丰甜A8、吉星等10余个新品种,培育西红柿种苗2500万株。(五)坚持覆膜与废旧地膜回收相挂钩,确保“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废旧农膜回收率为87%。通过“农机+农技”双融合,助力化肥减量增效。3、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措施(一)存在问题1、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老化,技术力量缺乏。2、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个别农技人员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淡薄,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更无开拓创新精神,导致农技推广工作有时被动开展。(二)改正措施加强农技人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的提高,鼓励积极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为民能力和为农服务意识。4、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继续做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百千万亩示范方提单产、省级粮油绿色高效提单产等项目,集成推广粮油绿色高效提单产技术模式,抓好田间管理技术措施的宣传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落实增产措施、强化引领带动,促进粮食单产水平持续提高,示范带动全区粮食生产稳步提升。二是整合资源,统筹项目,以试验示范为引导,对农民进行直观、高效的宣传。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和应用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土壤墒情测报、农户送检土样化验、耕地质量保护监测、三普平台数据审核和省级验收、国家抽验的跟进工作等工作,力争化肥零增长和耕地质量等级稳中提升。三是继续做好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制定防控技术方案,开展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科学指导大田防治,进一步加大农药市场巡查力度,重点检查九项管理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安全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加强对农药经营户、种植户科学用药技术宣传培训。认真搞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签证等服务工作,组织开展疫情普查,继续对苹果蠹蛾、苹果绵蚜、黄瓜黑星病、菜豆象、番茄溃疡病等进行疫情监测调查,确保顺利实现防控目标。四是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全力推进技术服务和集约化育苗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保障均衡供应。因时因地加强田间技术管理,制定蔬菜种植规程,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持续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及推广,加快推进我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和产品竞争力。及时进行技术层面的交流共享,坚持“高位、高质、高效”推进“高陵全季西红柿”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五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技术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攻关、人才培养帮带等方面下足功夫,及时传播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做到产业发展有需求,科技培训有应答,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使之成为增收致富的有效工具。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