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艺术创作研究室(宝鸡市秦腔传承保护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艺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促进艺术繁荣。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发展规划;管理和指导全市艺术创作工作;发掘、抢救、保护秦腔等地方戏曲文化遗产,开展戏曲交流活动;培养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秦腔传承保护专业人才。 | |
住所 | 宝鸡市金台区东风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董昂阳 | |
开办资金 | 1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29万元 | 5.3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深化平台建设,剧本创作和转化结硕果。1.推进理论研究平台建设,引领主题创作导向。制定并实施《宝鸡艺术研究》办刊工作流程,开辟理论研究栏目,突出加强对周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的研究阐释。高质量发行四期《宝鸡艺术研究》,累计刊发理论研究文章、剧本、剧评60余篇,引领全市剧作者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相统一,聚力打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精品。2.推进培育指导平台建设,服务优秀剧本创作。探索实践专题+季度+年度剧本研讨会模式,先后组织召开专题、季度、年度剧本研讨会4次,邀请胡安忍、党小黄等省内知名戏剧评论家、编剧到会研讨剧本,累计研讨剧本39个,从题材挖掘、剧情构思、人物塑造等方面,为剧本打磨提升提供专家意见。全市剧作者共完成54个剧本的创作任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推进剧目孵化平台建设,助力剧本成果转化。邀请国有院团、影视公司等列席季度、年度剧本研讨会,旨在搭建编剧、院团、影视公司合作平台,通过各方的深入交流,合力推动优质剧本的成果转化。先后召开编剧-院团对接会2次,达成《石鼓历险记》《千秋石鼓》《山的那边》等剧目创排意向3个,目前,三个剧目均在申报省级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二)强化靶向发力,秦腔传承保护有序开展。1.深耕秦腔剧本创作。坚持把秦腔剧本创作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全市剧作者新创作《千秋石鼓》《都江颂》《文魁武举》《护镜记》等秦腔剧本12个,其中《千秋石鼓》斩获2024年全省剧本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秦腔剧本储备持续丰富,“出人出戏”的基础更加坚实。2.加强创作人才培训。会同市戏曲剧院举办了2024年宝鸡市文化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暨全市秦腔艺术创作人才培训班,邀请孙婧、李东桥、丁科民、惠敏莉、党小黄等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内容涵盖国有院团改革、秦腔表演、戏曲理论和剧本创作,培训各县区业务骨干100余人,有力提升了全市秦腔艺术创作水平。3.积极开展秦腔展演活动。着眼营造浓厚的秦腔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秦腔、爱上秦腔,高质量承办了2024陕西省秦腔优秀剧目汇演戏迷大赛宝鸡赛区选拔赛,经3场初赛和2场复赛,遴选10名选手参加全省总决赛,我市强淑萍被授予2024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戏迷大赛”暨秦之声戏迷大叫板“十大戏迷达人”称号。(三)剧本创作获奖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13个剧本荣获中省各类奖项,为历年新高,其中秦腔古装剧《千秋石鼓》获全省2024年剧本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儿童剧《变色龙》获2024年度“金画眉”优秀原创儿童剧本奖,儿童剧《换妈妈》、小戏《三鬼告包拯》获中国文学戏剧学会优秀剧本奖,秦腔现代戏《乡下女人》获金陵剧本奖,话剧《两千块钱》获常州市戏剧文学奖,小戏《藏竹竿》获福州市曲艺剧本征集扶持奖,小品《送礼》《考女婿》获深圳廉洁主题小品征集活动三等奖,《喜玲》获第十五届秦岭文艺奖·突出贡献奖。(四)《大美宝鸡》诗歌散文剧作集顺利刊发。组织召开“锦绣华章·发现宝鸡”全国诗歌散文剧作主题征稿活动专家评审会,评选优秀作品49件,配套完成《大美宝鸡》诗歌散文剧作集编纂工作,汇编优秀散文22件、诗歌19件、戏剧9件,着力用文艺作品立体展现了宝鸡风光之美、人文之韵。该刊物的顺利刊发,为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文学元素,对提升“看中国·来宝鸡”整体形象、繁荣发展艺术创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五)“看中国·来宝鸡”全国文旅微短剧征集活动有序开展。主动抢抓文旅微短剧市场风口,开展“看中国·来宝鸡”全国文旅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旨在以小投入撬动大创作,以小制作推动大繁荣,引领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感染力强的文旅网络微短剧,塑造更多独具宝鸡特色的人物与故事,助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已收到来稿近40个。(六)全省首部非遗题材网络短剧《长歌莫问》顺利完成拍摄。宝鸡全省首部非遗题材文旅网络短剧《长歌莫问》完成拍摄,预计2025年2季度在央视八套、爱奇艺等平台发行。该剧取材于宝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通过塑造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和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泥塑”的独特艺术魅力。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4年,我单位乘势而上,努力创新,积极组织全市剧作者开展戏剧创作,推进我市艺术创作研究再上新台阶。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剧本创作研讨会,发现一批优秀剧本,培养了我市本土剧作者,推动了我市原创剧本的创作,通过深入基层扎实开展戏剧创作培训活动,组织我市本土剧作者开展艺术观摩、体验生活、采风活动,发展一批戏剧创作爱好者,开阔了视野,更新了创作观念,凝聚了人心,巩固壮大了全市戏剧创作队伍。目前,我市是全省唯一还坚持组织剧作者开展创作活动的地市,“宝鸡剧作家群”也是全省留存的最大的一支戏剧创作群体。积极创新工作思路,认真做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艺创作培训及“扶贫”工作。为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1.精品剧本数量不够。受艺术创作规律、专业编剧缺乏等因素制约,年度创作的剧本数量较多,但获得中省大奖的较少。2.秦腔传承保护手段单一。除了秦腔剧本创作外,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还缺乏有效载体。(二)改进措施1.多培养优秀的剧作者,增加精品剧目数量。2.在全社会范围通过多种手段宣传秦腔文化,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四、2025年工作计划(一)目标引领,深化“三个平台”建设。一以贯之推动理论研究、培育指导、剧目孵化平台建设。完成《宝鸡艺术研究》年度刊发任务,组织召开3次季度、1次年度剧本研讨会暨编剧-院团对接会,开展2次以上专题培训,完成4个大戏、10个小戏小品的创作任务,力争3个以上剧本获得中省奖项,聚力推出一批符合时代发展、践行主流价值、反映群众心声的优秀剧本。跟进《千秋石鼓》《石鼓历险记》《山的那边》等省级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申报、创排,配合完成“省十一艺节”宝鸡参评参演有关工作。(二)特色引领,生动讲述宝鸡故事。跟进做好《长歌莫问》发行和《大宋张载千年行》生产创作。高标准完成“看中国·来宝鸡”全国文旅微短剧剧本征集评选工作,深化与市文旅投资集团、市宏运影视公司等的合作对接,力争新推出1-2部优质网络剧。完成《故事里的宝鸡》编纂工作,打磨诗文、典故、成语、文物、地名、美食故事150个左右,配合完成系列短视频拍摄。以网络剧、短视频等形式,更好的传播宝鸡声音、展示宝鸡形象。(三)创新引领,传承弘扬秦腔艺术。在强化秦腔剧本创作、秦腔艺术培训的基础上,以培育年轻观众为目标,积极与市戏曲剧院、县区院团等合作,联合开设秦腔线上剧场和拍摄“代表性人物小传”短视频,积极运用新手段、新模式、新路径,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守好西府文化根脉。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