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铜川市> 铜川市数字经济发展局

铜川市数字经济发展局

发布时间: 2025-04-23 10:19
单位名称 铜川市数字经济发展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数字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和规划贯彻落实;数字经济产业项目规划包装、推介宣传、招商引资;数字港建设发展中企业落地、政企合作、资金落实、产业扶持等问题研究解决
住所 铜川市新区朝阳路9号铜川政务10楼
法定代表人 白玮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预算管理)
举办单位 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铜川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86.64万元 201.59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全力稳定数字经济基本盘。制定印发《2024年铜川市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重点及措施清单》,明确6方面60项具体措施并纳入全市考核,逐级夯实推进责任。坚持把摸家底、理思路、抓关键作为工作重点。全面发动调研摸排,逐企业项目甄别入表,逐级逐部门全面排查,建立全市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场景“三张清单”,全市数据及数字基础设施“一本台账”。加强月调度、季研判,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包抓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重点指标汇总研判机制,常态化走访调研、交互信息、协调反馈,持续加大企业精准帮扶。(二)全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产业带动。科学定位布局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梳理《数字经济产业链图谱(招商引资图谱)》,编印《铜川市数字经济发展及产业培育投资地图》,完善“四个一批”动态管理机制,会同发改、经合,协同联动抓落实,建立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招引项目、储备项目三个基础库。今年全市数字经济领域储备项目55个,年度招引500万元以上数字经济领域项目14个;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8个,开工率85.71%。全市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营收增长2.5%,其中规上软件信息行业营收增长2%。持续深化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全市5个数字经济重点园区产值(营收)实现48.19亿元。(三)全力提升数实融合质效。坚持以基础建设、场景打造、要素赋能、素养提升引领数实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全国“千兆城市”,年度新建5G基站385个(累计2258个),千兆光网用户数10.21万户,物联网终端连接110.61万个。会同行业部门,创建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治理四大领域应用场景34个,通过政策宣贯、推广引领关联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发挥数据要素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制定印发《铜川市“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积极参加“数据要素×”大赛陕西分赛,创建并申报场景19个,入围决赛7个,获奖2个。坚持素养提升、示范引领,优选项目作为干部培训教学点,多个领域场景建设被国家部委表彰,7个案例入选数字陕西建设优秀成果。(四)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作为重中之重,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内核引领。工业领域搭建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开展“551企业数字化转型特派员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积极谋划全市传统产业、重点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农业领域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赋能,聚力打造铜川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被确定为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服务业领域加快电商体系建设,推动140余户电商企业集聚发展,全市电子商务零售额22.35亿元,同比增长12.99%。(五)全力提升数字政府效能。加强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和集约化建设,年度前置审查项目80个,通过论证立项15个,仅新建项目核减节约财政资金约5400万元。开展数据资源普查,全量梳理33个市级行业视频会议系统、24个独立机房、134个市本级政务信息化系统基础现状,部署推进后评价工作,全力加快数据融通共享,确定首批54个部门870项共享数据集,373项基层需整合高频事项数据集。智慧社区累计上报处理社情11.41万件。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完成扩容,入驻36家市级部门共121个业务系统。全年封锁风险IP23010个,拦截境内外网络攻击1.19亿次。二、产生的经济效益坚持把数字经济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扎实推进。2024年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实现产值(营业收入)19.39亿元,同比增长15.55%。全市新增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336户,同比增长63.9%,共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3户(较上年增长20.45%),科技型中小企业110户(较上年增长25%)。三、存在问题一是数字经济发展提质扩量任务艰巨。市场主体培育链条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规模较小。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较慢。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慢,企业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问题依然突出。三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基础较差。数据汇聚、共享、应用、安全等方面短板明显,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成效甚微。四是干部数字素养提升仍需加强。专业人才较少,干部在决策谋划、项目招引、落地服务、场景建设等方面思路还不够开阔。四、改进措施一是在“谋”上发力,做好指导员。对“上”常态化梳理产业政策、行业信息,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对“中”常态化加强与行业部门、重点企业沟通,厘清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凝聚发展合力。对“下”常态化宣贯政策、指导谋划项目。每月汇总推送1次政策要点,每季组织1次政企座谈交流。紧盯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数字融合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四大中、省重点支持领域,策划、包装、储备一批优质项目,打好产业谋划、项目储备、资金争取的“组合拳”。二是在“招”上发力,做好推介员。对“内”建立数字经济招商引资库与项目储备库的定期推送及信息交流共享反馈机制,修订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图谱及招商引资图谱。对“外”积极参加丝博会、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对外招商活动。每季组织1次数字经济园区专题推介。同步联动区县、园区唱好精准招商引资的“协奏曲”。三是在“建”上发力,做好服务员。管好用好全市数字经济项目库,梳理市区(县)两级年度数字经济项目清单。聚焦基础设施及产业类项目,每月深入实地开展1次上门服务,掌握建设进度,协助业主解决实际问题。贯彻落实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认真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及审查工作,确保资源集约、资金节约、效能达标,扎实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及各类应用场景效能提升。切实以信息化驱动引领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重点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按好项目有效投资、达产达效“快进键”。四是在“统”上发力,做好管理员。厘清全市基本盘,算好基础账,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精准依据。每月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汇总1次主要指标,每季通报1次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健全数字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把牢全市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争先进位的“方向盘”。五是在“能”上发力,做好战斗员。做好“数字素养”提升,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每季组织召开1次行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培训会。聚焦大数据工作领域,探索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基础数据标准、资源开发利用、要素制度政策等重点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持续提升作风能力,深入基层项目,主动担当作为,为更好服务支撑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吹响干事创业的“冲锋号”。五、2025年数字经济重点工作计划2025年将以“一新四化”高质量发展为总体目标,围绕三条主线(基础发展主线、项目支撑主线、数据要素主线),统筹实施六大行动(数字基础设施强基、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化创新、数据价值化改革、数字化治理赋能和数字生态体系打造),抓顶层设计、抓贯彻落实、抓督导保障,推动数字铜川建设走深走实。年度主要目标为,加快基础发展主线,充分发挥市数字经济联席会议制度效能,完善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和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新增市场主体150户以上,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产值(营收)增长10%以上。千兆光网用户数、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分别增长10%、5%;夯实项目支撑主线,统筹市级相关部门加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一业一策”引导,持续深化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储备项目50个以上,年度实施项目30个以上,打造各类产业数字化场景不少于30个。强化数据要素主线,加快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改革及体系建立,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政务数据编目率100%,新建“数据要素×”场景15个以上。推动新耀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一核”功能升级、产业集聚效应扩大、规模能级提升;推动各区县、园区“多点”定位完善,差异化发展成效显著、特色化融合提档晋位。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