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煤化工产业促进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煤化工领域技术咨询服务、煤化工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中试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煤化工技术服务、技术引进、技术推广、科技服务。 | |
住所 | 榆林高新区创业大厦10楼 | |
法定代表人 | 张军 | |
开办资金 | 521.74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筹资金 | |
举办单位 | 榆林高新区管委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280.99万元 | 6383.6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煤化工产业促进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煤化工技术引进签约引进安徽合肥理谷100吨/年有机液态储氢项目,本项目投资1200万元,技术来源为合肥理谷新能源有限公司,氢能与工业领域有机融合,实现绿氢取代,促进减排改革,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举措。引进大边金煜150吨/年氢化镁储氢材料项目,发展新型镁基固体储氢系统和技术能有效结合可再生能源/工业副产氢利用及镁资源产业升级,实现资源综合高效清洁利用。引进等离子体强化煤裂解制高值化学品中试项目,将低成本长寿命富锰型复合磷酸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低成本储能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项目纳入储备库推进。煤化工新技术研究煤热解研究方面,获得了4项发明专利,已取得了专利证书。技术服务组织研判高新区芥酸酰胺项目,出具完整详细的研判意见;完成关于中能氢储(北京)能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分子复合膜项目的研判意见;完成关于工业污水处理厂浓盐水蒸发塘处理方式的建议和意见;完成关于低碳醇氢清洁燃料项目的研判意见。完成榆林高新区碳排放、碳交易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写,基于《榆林高新区碳排放、碳交易服务平台整体逻辑》的规划,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基础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的定位优势,按照“全面融入国家碳市场体系、深度服务区域核心产业、探索契合区域产业特点创新机制、联合专业机构互补共建”的整体思路为导向,搭建区域碳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将榆林高新区碳排放、碳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成为陕西省积极响应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区域职能承载平台、区域特色产业碳资源调控的先行先试平台、契合区域产业特点创新平台。对接亚培烯(榆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千吨级聚a烯烃和烷基萘中试项目,本项目充分利用榆林地区煤化工发展基础,以煤化工α烯烃为原料,建设α烯烃提纯及年产千吨级聚α烯烃和烷基萘的中试项目,能实现煤炭的精细化、高值化、清洁化高效利用,同时解决聚α烯烃的高烯烃成本和原料供应紧张等问题。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积极对接,并代表高新区管委会按期参加石化联合会举办的各项会议;配合高新区管委会,对接石化联合会园区委举办2024年(第三届)中国能源“金三角”化工园区协同发展论坛会议,11月20日-22日在榆林顺利召开。配合建规局榆林高新区大数据中心(公益科研)项目施工建设。技术咨询协助高新区管委会申报“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2024年10月通过省级验收,正式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完成万吨级PBS可降解材料项目立项。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推动榆横工业区应急事故水池及集中有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方案完善、考察调研、可研评审等工作,参加榆横工业区有机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和公共事故应急池项目方案设计评审会。科技服务赴江苏泰兴参加“2024中国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大会”;参加西安交大化工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参加江西九江诺尔电子气体项目调研和技术方案讨论;参加陕西省贸促会活动,赴上海与中德企业商会省贸促会共同对接合作事宜;赴安徽湖巢调研皖维集团醋酸乙烯及其下游项目;赴苏州调研星烁纳米亮子点项目;赴山东、南京、上海考察CCUS,联合废盐处理项目;赴江苏如东参加“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评审会答辩。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积极对接,2024年中国能源“金三角”峰会在榆林高新区顺利召开,本次大会得到了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榆林市人民政府和榆林市高新区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等各省工信厅以及煤化工园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来自政府、协会、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化工园区配套服务商、媒体等5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等10余位权威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通过与各参会方进行技术交流,结合榆林的资源优势,为榆林争取了项目资源,提升了榆林高新区、榆横工业区在化工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应美国AP公司和中煤陕西公司共同邀请,赴美国休斯顿参加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工艺设计包评审会和设备包设计开工会,推进了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该项目生产规模为200万吨/年煤制甲醇,35万吨/年聚乙烯、55万吨/年聚丙烯(其中16.6万吨/年丙烯来自现有工程)。建设地点为陕西省榆林市榆横工业园区能源化工产业区南区,项目总投资为186.7亿元人民币。同时,此次出访对高新区扩大对外开放、学习美国先进化工技术、引进其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加强园区与美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园区引进外资和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配合建规局完成榆林高新区大数据中心(公益科研)项目开工建设工作,该项目位于高新区能源路西侧,富源路南侧,占地面积10.87亩,总建筑面积25821.68㎡,框架结构,地下二层,地上九层(局部裙楼四层),实现绿地面积I829.01平方米,绿地率35%,该项目建设完成有利于开展煤化工领域技术咨询服务和煤化工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中试项目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大数据应用,为提高园区管理能力,完善园区应急指挥系统,维护园区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助高新区建立碳排放、碳交易服务体系,搭建数字化平台,并利用创新服务机制,引入优质碳服务企业为区内碳源企业提供优质的减碳、零碳服务,实现“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的战略目标,通过建立行业性(区域性)碳交易服务中心,对接全国碳资源交易机构,使碳资产可以便捷、快速实现交易变现,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成榆横工业区煤化工入园项目研判5项,科技技术咨询服务11项。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研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缺乏稳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难以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2.研究方向缺乏聚焦,导致难以形成系统性突破,难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低碳、绿色煤化工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行业转型需求。3.产学研合作不充分,与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低,知识产权成果难以落地应用,技术推广困难。4.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科技人员紧张,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做支撑,煤化工领域的高端技术及复合型人才稀缺,另外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影响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5.缺乏资源共享平台,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在智能化、数字化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影响研发效率。6.市场需求变化快,研发机构难以准确把握行业趋势,导致研究方向偏离实际需求。7、研发成果闲置,现有技术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部分技术虽然具有创新性,但由于成本高或市场接受度低,市场推广困难。四、整改措施1、密切关注煤化工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研究环保政策和碳减排要求对行业的影响,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科研力量,特别是绿色低碳技术领域。2、优化研发方向,聚焦行业需求,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3.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加强企业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技术引进中试项目或技术合作开发,通过共建平台等形式,推动研发成果快速转化。4.培养高端人才,通过政策激励和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队伍的内在活力,为榆林能源化工高端化发展储备技术和人才力量。5.建设共享平台,提升研发平台水平,加强实验设备和中试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研发,推动设备、数据和技术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6.紧跟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研发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提升竞争力,更好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7、盘活实验设备,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分析仪器,提升研发能力。加强中试环节投入,搭建工业化试验平台,加速技术落地。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1、聚焦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技术瓶颈,重点攻克煤制油、煤制气、煤制化学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转化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究,推动煤化工行业低碳转型。2.推动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研发低污染、低能耗的煤化工生产工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探索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结合的技术路径,降低碳排放。3.建立合作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确保研发方向与实际生产需求紧密结合。4.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特别是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吸引社会资本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引入社会资本,扩大研发资金来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技术。5.引进高端人才,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技术人才,提升研发团队的整体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绿色化工、数字化技术等领域。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6.提升研发平台水平,更新实验设备,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分析仪器,提升研发能力。建设中试基地,加强中试环节投入,搭建工业化试验平台,加速技术落地。建设共享平台,推动设备、数据和技术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7.推动成果产业化,加强中试环节,建设中试基地,解决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问题。市场化推广,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方式,推动成熟技术的市场化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建设煤化工绿色低碳技术示范项目,展示技术成果的应用效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