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群众艺术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艺活动组织·相关培训·业余文艺创作组织·群众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 |
住所 | 铜川市王益区川口路12号 | |
法定代表人 | 井小溪 | |
开办资金 | 21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铜川市文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9.52万元 | 115.0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主要开展的业务(一)“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多彩呈现在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重大节日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光影十艺节”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祥龙献瑞铜川年”迎新春送福活动、“庆五一”文化进商圈演出、少儿歌手大赛、“喜迎七一·共庆盛世”文化走基层活动、庆“八一”双拥之夜晚会等50余场活动,协办“月满神州铜颂华章”中秋示范活动及“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文化活动。(二)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推进“360°看铜川”摄影品牌持续巩固,年内先后举办“光影十艺节”线上展和实体展、“多彩四季”摄影作品线上展。策划实施“光影360°”摄影论坛,先后举办“舞台摄影”“留住纯真童年”“多彩四季”系列摄影研讨会。10月,活动入选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陕西省首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发展“相约七点”广场舞品牌,举办“宜铜起舞魅力绽放”主题广场舞培训;组织开展2024陕西省群众文化节铜川分会场暨铜川市第31届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本届活动累计演出35场次,参演节目685个,参演人数达5000余人次;精心组织2024年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举办“‘铜’行古丝路‘秦’动阿勒泰”铜川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走进阿勒泰活动。(三)规范实施免费开放工作围绕全民美育,场馆每天面向群众开放,11支馆办团队每周定期开展培训排练;各类免费培训项目全年培训学员超过1600人。举办《散文之散》等系列讲座,为文化馆站、社区、农村、企业、团队配送美育服务300余次,举办“文化有约·艺术之旅”青少年研学活动8期,11月,我馆入选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评定的“中国芭蕾艺术普及推广中心”。(四)推进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年内创编各类群众文艺作品百余件。其中摄影作品《都市切片2》入展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诗歌《高原上的“黑账”》获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一等奖,童谣《少年照金行》获全省少年儿童主题诵读二等奖,音乐快板《铜川职工迎国庆颂发展》获全省职工文艺调演三等奖,情景朗诵《孵梦时代》入选陕西省第十届新产业工人诗歌朗诵会,散文集《红日映照金》引发积极社会影响。20件作品在第二届“百花绽放”全省群众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3件作品在第十一届全省群文干部技能大赛中获奖。3件论文获中国文化馆年会理论征文奖项,获全省群众文化论文一等奖,全省一等奖论文中铜川占据半数。(五)做好全年非遗工作组织全市第七批非遗项目及第六批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44个项目参与项目申报,29人参与传承人申报,申报数量创历年新高。协助建成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并对外开放,积极争取中、省、市非遗传承保护资金200余万元,做好中省资金绩效考核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100余场,组织线上线下展示活动40余场。配合完成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考核工作,推荐6家工坊申报第四批省级非遗工坊。年内,4个单位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我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就业工坊被评为省级优秀非遗工坊(提名),孟树峰荣获陕西省非遗年度人物称号。承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主会场活动,为铜川非遗提供展示平台。组织项目参加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展等30余场次中、省及国际非遗展示活动,有力提升了铜川非遗的对外形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成效2024年,市群众艺术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市重点文化工作部署、市文旅局年度工作安排为遵循,组织实施了2024陕西群众文化节暨铜川市第31届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第十一届“360°看铜川”—多彩四季摄影大赛、2024年“春雨工程”铜川文旅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开展系列“文化走基层进商圈进景区”活动,推进全年群众文艺作品创作与非遗工作。三、存在的问题我馆当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用转化不到位。(二)品牌建设方面新创品牌较少,影响力不广不大,好评度美誉度不足。(三)人才队伍方面,业务干部门类配置不全,专业干部缺乏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四)服务基层形式不多、力度不够,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供给不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效有限。(五)推荐申报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工作力度不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上报、过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六)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多,交流程度还不够深入,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够。四、改进措施(一)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制定学习方案,建立反馈机制,调整学习方向和内容。(二)加强品牌建设与创新。鼓励创新思维,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招聘和培养机制,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内部培训和学习,提升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四)丰富服务基层形式和内容。(五)加强非遗项目申报工作。提高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五、2025年工作打算(一)重点活动1.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元旦、春节期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让广大群众的节日生活充满文化韵味。2.全民美育进基层。以基层社区、单位、团队为重点,派选业务干部、志愿者常态化入驻并开展美育培训、辅导,积极推动全民美育在基层落地见效。3.2025年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暨铜川市第32届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累计演出不少于20场。4.“我们的节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在重大节日、传统节日期间,为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营造文化氛围。5.文化走基层进景区进商圈活动不少于10场。(二)重点工作1.第六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2.与荣盛商城、秦岭社区签订协议,共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2025年全市文化馆(站)效能提升培训。4.群众文艺作品创作。5.文化志愿服务。继续招募文化志愿者,用好“志愿汇”平台。6.编辑出版《铜川文化交流》四期。7.做好2025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系列非遗作品展览展示、非遗线索挖掘整理、省级项目申报工作,推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常态化开展。组织2025年关中五市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