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 2025-04-21 08:41
单位名称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全日制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成人教育、就业培训、岗前技能培训和农民工培训。
住所 榆林市高新区裕华路南北星路东侧
法定代表人 尚爱军
开办资金 16848.1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56536.18万元 154294.23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公益 从业人数  70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6月14日变更了法定代表人,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榆林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开展工作1.全力推进省级“双高”建设。围绕“双高”建设目标,制定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科研服务等27项制度,对标“双高”建设指标梳理确定任务点254个,组织召开建设推进会、重大项目论证会、专家指导会20余次,邀请省内专家到校指导培训10余次,全年建设课程资源库4个,开放在线课程4门,网络课程20门,开发教材32部,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个,开发新的实训项目23个,圆满完成年度目标建设任务。2.持续推进榆林中德学院建设。与中德职教联盟深入合作,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以在榆规上企业为重点,开展能源化工产业调研工作,不断优化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煤矿智能开采技术、煤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个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打造具有榆林特色的先进职业教育试点,积极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3.招生就业开创新局面。创新招生宣传方式,面向陕西、宁夏、内蒙古等14个省区投放招生计划,2024年共录取新生4011人,其中本科线以上学生147人,在籍学生规模达到12513人。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全年举办专场招聘会70余场,拓展就业岗位5000余个,2024届高职毕业生2466人,已落实毕业去向2373人,就业率达到96.23%。2025届878名学生也已落实毕业去向。就业质量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797名毕业生被央企、国企正式录用。4.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一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参加中省各类技能大赛,获教育部等35个部门联合主办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矿山应急救援技术”赛项铜奖,获省教育厅主办的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1项,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及优秀组织奖。二是把专升本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352名考生被陕西理工大学等30余所本科高校录取,其中考取公办高校80人,占总录取人数的22%,创历年新高。三是创新创业工作成绩突出,获省教育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3项,团省委“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项,省中华职教社“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3项。5.加快推进市级重大基建项目。学校科创校区建设项目列入2024年市本级投资前期项目,现已完成校区建设的初步概念性规划方案,正在筹备编写规划方案征集计划书,配合科创新城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进建设用地统征工作。校本部二期项目已取得概算批复,正在落实项目施工图设计招标,预计明年5月开工建设。图书信息大楼、成人教学楼提升改造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校园地下管网改造项目已完成80%的工程进度,部分功能已投入使用。6.不断提升校园综合保障能力。争取办学资金2.46亿元,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制定《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全面推进健康校园建设。制定《稳定安全工作方案》《安全稳定责任清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健全安全稳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7.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三教改革”为核心,构建能源化工专业为主,农林、医护、财会、教育等专业为辅的中高职衔接专业体系。开展实践教学15818课时、教学服务153.52万人学时。强化12个“1+X”证书试点、41个职业技能水平评价工种,成功举办职业技能水平评价工作。与陕煤、中煤、山能等52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校企共同组建“大数据产业学院”,设立“云计算武汉格莱科技班”“物流长风就业直通班”等,打造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8.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职业教育活动周和“科技之春”宣传月系列活动,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青年大学习”行动,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季活动,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学生奖助学体系,全年奖励资助学生7000余名,奖助金额1900余万元,奖助覆盖面达50%以上。23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3654名学生获国家助学金。1名学生获“陕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9.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制定《骨干教师选拔及管理办法》《专业(群)带头人选拔和管理办法》《双师型认定管理办法》等办法,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1名教师,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校培500余人次,获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团队二等奖2项,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项,1名同志获陕西省首席技师。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核心,加强“榆林市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榆林市秦创原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心”两个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及校级各类项目187项,立项省级、省级、市级及校级各类项目76项。授权国家专利1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1项,实现学校科研成果在省级层面的重大突破。获省教育厅举办的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持续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积极推进“互联网+继续教育”工作,举办社会培训共58期10721人,首次实现社会培训人数超万人目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获首批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项目1项。持续通过人才、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助力清涧县石硷里村和吴堡县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名教师被榆林市科技局选聘为科技特派员专家组,4名教师入选榆林市三区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广泛开展扶贫助困志愿服务活动35次,参与人数4500余人。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2024年,学校能全面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活力不足。办学条件、管理制度、职称评聘、绩效激励、运行机制等与省属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影响着教学育人质量的提升。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不能满足现有规模的增长需求。因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目前的基础设施已不能很好满足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存在超负荷运转现象,不利于快速提升育人质量。三是师资队伍的规模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专业领军人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师资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四、整改措施1.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将启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科创校区)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征集、评审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市资源规划局、科创新城管委会完成建设用地统征工作。校本部二期项目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8亿元,完成施工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实施各校区校园消防改造工程、高新校区校园监控提升改造工程。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建成一批有特色的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信息化广泛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个方面。2.持续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完成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群建设任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2-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并达到申报条件。联合园区、企业、学校多方资源,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基于企业生产真任务、真场景、真过程、真产品,研究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实习实训的过程管理和多方评价。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加快榆林中德学院项目实施进度,对接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链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继续选派优秀教师赴德、赴沪学习培训,以在榆规上企业为重点开展产业调研工作,持续推进应用化工技术等5个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模块化课程设计、新型教材设计等工作。二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榆林籍学生录取比例,办学规模稳定在1.2万人左右。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拓展以央企、国企为重点的各类行业企业,深化培养人才模式,引进更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任教,有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4.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学校人才、资金、技术优势,以清涧县石硷里村和吴堡县乡村振兴工作为重点,主动融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优化整合校内培训资源,面向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不少于5000人次。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2025年,我校将围绕全市重大发展战略,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创新发展,切实发挥好学校在全市职业教育领头羊作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服务榆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