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全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的辅助性工作;承担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领域专利快速审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承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利导航、商标品牌的保障性工作;承担省知识产权局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工作。 | |
住所 | 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2号旺都D座11层 | |
法定代表人 | 王娜 | |
开办资金 | 244.6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93.77万元 | 292.54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 从业人数 5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专利快速预审赋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凸显。(一)专利预审数量、质量开局良好。2024年,保护中心共接收专利预审申请5907件,累计授权2779件,其中发明2473件、实用新型297件,外观设计9件,合格量居全国第一年正式运行13家保护中心首位,西部地区保护中心第2位。(二)备案主体及注册代理机构数量稳步上升。2024年,保护中心备案优质创新主体2191家,注册代理机构841家,专利预审提交率为55.0%,共计提交案件5655件,占总量的95.7%。(三)预审业务审查能力稳步提升。与国家局北京审协分中心建立常态化带教机制,选派预审员外出培训,组织预审业务交流学习,实施专利预审员服务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使预审员在服务创新一线中不断强化技术储备,增长能力本领,预审案件平均预审周期达到3.9天。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59.4天,实用新型平均授权周期14.4天、外观设计平均授权周期7.9天,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预审业务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出台《专利预审质量管理办法(试行)》,落实预审质量管理四级体系。聚焦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严格7日预审审限,开展备案主体和代理机构分级分类管理。(五)专利预审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全年开展入园惠企宣讲50余次,举办专题培训9场,赴9家重点企业,4家重点高校开展“知识产权赋能创新主体”专题调研及现场服务。开展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解决某重点国企遭遇国外巨头知识产权围猎难题,一系列举措为我省众多创新主体抢占技术“制高点”提供了坚实助力,5家创新主体送锦旗致谢。二、快速维权与协同保护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快速维权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保护中心出台《专利侵权判定咨询工作暂行规定》《陕西省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规范(试行)》《海外维权援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为行政裁决和行政执法提供侵权判定咨询意见,为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获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单位;报送的《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快速维权模拟案例入围前30件编演案例;进驻第31届杨凌农高会、第八届丝博会开展宣传、咨询和维权援助工作。(二)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成效显著。创新“法院+保护中心”“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诉调对接工作模式,受法院委托开展纠纷诉前诉中调解,被省司法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省委政法委评为“2023年度诉源治理改革工作先进集体”。(三)协同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与省市区三级法院、省市两级检察院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省高院、长安区法院先后在保护中心设立“巡回审判点”,配合开展知识产权案件巡回审理。与省检察院、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贸仲丝绸之路仲裁中心、西北大学法学院等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西安市仲裁委、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西安市公证处等进行工作座谈,建立调解对接、校地合作工作机制,开展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联合培养,为本科生讲授知识产权相关课程,深化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发挥技术调查官作用,为技术类案件审理提供技术审查支持。三、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服务对外开放大局能力持续提升。(一)高质量开展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上线陕西省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平台,提供集信息发布、成果共享、纠纷指导受理、专业咨询等服务;赴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宣讲与答疑,围绕重点产品出具涉外专利侵权判定咨询意见;开展涉外商标抢注监测,并及时发送《知识产权海外风险(商标疑似被抢注)告知函》,提供纠纷应对指导建议。(二)开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培训和宣传。结合陕西省外向型企业发展特征,开展专题培训10场,为“2024年全省外贸业务培训班”专题授课4次,开展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控宣传活动5场。参加第八届丝博会国际交流展路演推介。(三)推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资源建设。征集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指导专家;发布我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企业名录;按局党组安排,派员随团出访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了解涉外企业经贸合作、知识产权布局、风险防控情况,深入交流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意愿;开展远程会议设备、新能源商用车技术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分析,结合陕西保护中心专利预审领域,形成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方案和预警报告;完成并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知识产权实务指引》《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概览》和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翻译。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产业发展效能更加显著。(一)专利导航支持重点产业链最优创新路径。2024年,完成现代化工、机器人产业、航天、节能环保等4个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形成重点产业专利数据库、可视化大屏、导航报告及政策建议专报等创新成果;深入园区、企业开展《专利导航指南》国家标准培训,并在国家级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宣传推广保护中心专利导航工作。(二)知识产权数据支持政府科学决策。全年完成决策咨询等软课题2个,编印《知识产权统计月报》12期,为各级政府部门、园区提供知识产权专题统计分析报告50余份,开展全省重点产业、高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状况、高价值专利情况监测,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促进创新成果更好利企惠民。为创新主体精准推送专利信息、行业资讯、技术动态,并出具专利分析简报;承办陕西省专利检索分析大赛,举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合作签约暨知识产权主题分享活动”和商标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大讲堂,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惠及33.8万人次,多维度助力创新主体技术进阶、风险规避。五、数据知识产权试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再添新功。(一)做实调查研究,夯实工作基础。赴山东、福建等第一批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份和中铁一局集团、铜川耀州区大数据园区等调研,学习数据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构架经验,开展实践论证,举办数据知识产权宣传培训12场,扩大试点影响。(二)开展制度体系构建,提供坚实保障。制定《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登记服务指引(试行)》和《登记审查服务规范(试行)》《登记服务平台用户操作手册》,明确服务规范、审查标准和操作指南,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引。(三)开展登记审查,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全年接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510件,发证338件,申请量与登记量均位居全国第二批9个试点省份首位,探索形成的“批量登记”工作模式,为陕西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跑出了“加速度”,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全国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六、知识产权宣传助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2024年,组织开展专题宣讲培训20余场,覆盖1960余人次,在第八届丝博会、31届农高会期间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3000余份,解答观众相关问题30余次,展区参观群众近万人次。举办保护中心开放日活动,发送保护知识产权公益短信500万条,光明网、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11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新华社客户端法治频道专题报道保护中心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效,浏览量逾38万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