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打造面向世界能源生态智慧产业的科创新城,组织实施榆林科创新城区域内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 |
住所 | 榆林科创新城科创四路中段 | |
法定代表人 | 张伟 | |
开办资金 | 5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2332.25万元 | 103540.7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公益 | 从业人数 3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一)项目谋划更加精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榆林科创新城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积极对标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紧盯国家改革发展新动能、新空间、新赛道、新风口,锚定打造区域“三中心、两基地、一枢纽、大学城”(科创中心、金融中心、总部商务中心,文旅康养基地、企业总部基地,高铁站枢纽、大学城)等七大目标,加速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和生态智慧城市“两大系统工程”为抓手,科学谋划了产业技术研究院、零碳数据算力谷、金融街、总部商务中心等一批高质量项目。(二)城市基础配套不断完善,交通脉络更加畅通。科创五路上跨铁路立交桥实质性开工建设,科创四路上跨铁路立交桥完成了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正一步步拉近科创新城与中心城区、高新区的距离,为未来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创三路中段建成投用,为科创新城再添加一条东西向“大动脉”,市民的出行更加通畅、便捷、舒适。科创新城供水工程累计建成供水主管网94公里,并送至小区家门口,王圪堵水库优质饮用水源源不断引入,全域从“有水用”到“用好水”实现了华丽的蝶变。(三)科技创新持续加力推进,重大科研成果逐步涌现。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低温氨分解制氢新技术的研发,使催化剂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乙醇制1,3-丁二醇技术的突破并完成中试技术评价,填补了国内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空白;氢化镁储氢材料生产线成功产出首批合格产品,标志着我们在氢能储运技术及关键材料制备领域迈出了重大步伐。同时,成功申报获批能源陕西实验室等3个科技创新平台,为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激发市场无限活力。以“不见面”审批等小切口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提档升级,自主开发的“榆林科创新城政务服务”微信小程序,让“门头牌匾”“施工围挡”“活动宣传”等许可类业务实现掌上办理,进一步优化了房地产项目备案、节能审查、联合验收等工作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率和温度。(五)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升级,教育事业持续稳健前行。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幼儿部和小学部建成招生,2024年面向区内新生入学招生比例达到30%,中学部新校区完成施工招标,科创新城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和愿景正加速实现。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一期先导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届时,更多的莘莘学子和优秀人才汇聚于此,“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彰显,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六)加速推进重大高质量项目,发展蓝图进一步清晰。围绕打造零碳数字产业园,加快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零碳数据算力谷等项目,并已完成设计招标,建成后将为全市工业、通信、科研、教育、文旅等行业赋能,助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围绕打造水上运动中心活力片区,开展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竞选活动,吸引国内54家顶级设计院参与竞选,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设计方案,为加快推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总部商务中心以及面向未来城市的会客厅提供了科学指南,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城市画卷。(七)党建引领走深走实,作风能力见实见效。坚持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牵引推动模范机关创建工作。一是突出党纪学习教育,夯实坚强纪律保障。举办了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科级及以下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班,通过专题辅导、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交流研讨四种形式,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组织观看《“划地为牢”的国土“蛀虫”》等警示教育片,用发生在身边发人深省的鲜活案例。二是严抓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堡垒作用。制定印发了《榆林科创新城党费管理办法》,规范了党费收缴、使用、管理等环节,确保制度健全、操作有据。同时,以“双强双争”活动为契机,采用“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支部评议”“三评法”,进行常态化量化评价,评选出了8名先锋党员,17名合格党员,培养了1名入党积极分子,做到了党组织和党员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三是聚焦问题专项整治,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通过设置举报邮箱、建立问题台账、限时对账销号等途径,集中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争取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完善一批制度机制、提升一轮治理效能,推动集中整治取得实效。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是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62亿元,营业收入68.63亿元,税收4.08亿元,高质量完成了年度主要经济指标。二是科创三路中段建成投用,科创新城供水工程累计建成供水主管网94公里,完成了6个居民小区的市政供水改造,完成了丽苑小区的市政供热改造,完成了绿丰源小区雨污分流工作,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是扩大“榆林科创新城政务服务”微信小程序应用宣传,目前小程序累计批复617件,审批时限平均在2日内办结,审批效率提高了8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四是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幼儿部和小学部建成招生,2024年面向区内新生入学招生比例达到30%,中学部新校区开工建设,科创新城基础教育短板逐步提升。五是科创新城全区域率先实现外架钢板网防护全覆盖,装配式建筑占比全市最高,扬尘监控100%全覆盖,施工围挡品质品位显著提升,全面推广附着式脚手架新型脚手架技术,全覆盖排查和日常监督检查协同发力,为科创新城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六是借助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城市新地标,成功举办了煤博会、氢能博览会等大型活动,让煤博会、氢能大会、清爽榆林、陕北过大年等活动绽放光彩,吸引了无数目光聚焦科创新城,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也让科创新城的名字响彻四方。三、目前存在问题一是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由于受“三区三线”开发边界影响,规划的产业孵化园不能正常推进建设,致使园区发展生产加工制造型产业空间受限。二是基础教育存在短板。目前,在学位、升学、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体制不顺、品质不优等问题,与“建设榆林区域科创中心主引擎”功能定位和打造“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优质均衡示范区、新教育创新试验示范区”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四、整改措施一是坚持不懈推动并落实科创新城选人用人自主权,开展高端专业人才、实战实用人才、综合管理人才自主公开招聘。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引进、服务、保障、发展等政策措施以及提升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二是进一步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着力补齐短板,积极申报并争取获批省级园区,提升园区发展能级。三是推动科创新城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引进国内知名优质教育机构或名校整体托管,逐步提升科创新城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实现中心城区教育一体化、同城化,切实把基础教育打造成为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载体。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壮大科研平台。一是高标准编制“十五五”规划,厘清产业发展方向,谋实谋细谋准项目,推动科研项目转向市场化。二是高标准建设榆林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满足应用为导向,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榆林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有机融合。三是高标准提升创新平台效能,以创建能源革命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以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为龙头的“一院两校多所”创新平台集群和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科研创新基地、科教融合基地。(二)创新招引模式,激发增长新动能。一是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以优质服务为招商手段,依托管晓宏院士团队的零碳智慧能源技术、零碳算力谷项目等绿色底座,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同时采取“产业+平台+基金”招商、科研成果招商、“孵化器”招商、“飞地招商”等灵活的机制和模式,在产业创新生态的招引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招商引才实效。二是以高质量招商引资为牵引。全力推进水上运动中心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动金融监管、商业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公司等机构入驻金融街;积极推进建设国能榆林化工、中煤榆林能化、陕西未来能源、陕西氢能等总部基地和后勤基地,形成筑巢引凤、培新育强的物理支撑。(三)提升基础配套,增强宜居宜业幸福感。一是按照市政府关于理顺教育体制机制专题会议精神,启动建设2所基础教育学校,引进国内知名优质教育机构或名校整体托管,逐步提升科创新城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实现中心城区教育一体化、同城化。二是对标一流国家级新区,实施好科创新城范围内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路灯照明、公园绿化等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工作,实现城市运维更精准、更高效。(四)突出务实高效,做优营商环境新典范。一是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容缺审批”“掌上办”以及不见面审批改革。同时围绕文化体育、时尚消费、人才居住等需求,下势提升生活服务环境。二是建成并投用科创新城政务服务中心,构建涵盖政务事项、政企交流、企业服务等园区公共服务,形成多元包容,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体系。(五)深化园区改革,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坚持不懈推动并落实科创新城选人用人自主权,开展高端专业人才、实战实用人才、综合管理人才自主公开招聘,实质性推动管委会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引进、服务、保障、发展等政策措施以及提升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