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神木市> 神木市林草产业发展中心

神木市林草产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17 21:55
单位名称 神木市林草产业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林草产业规划、编制、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及管理·林草专业核查·林草技术推广·森林资源保护调查统计·管理林木种苗(草种)、生产供应、良种选育、新技术推广、质量检验·国有林场林地管理工作。
住所 神木市麟州街道东兴街中段78号林业局大楼401室
法定代表人 任会军
开办资金 123.7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神木市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6.82万元 135.26万元
网上名称 神木市林草产业发展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8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神木市市林业局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科学严谨,做好造林规划。按照下达的2024年林业项目设计任务,我单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积极推广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打造精品、突出特色,完成了各类林草工程的前期规划,同时有效完了成林业局委托办理的迎宾路街道办事处等7个镇街森林违法图班督查,完成了林地鉴定38份,植被恢复验收报告12份。(二)严管种苗,打好造林基础。1.圆满完成了各项林草重点工程苗木检验巡查、抽查工作,制定了《2024年常用造林苗木、草种质量规格及指导价格》,严格执行《神木市营造林(草)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对市境外调入苗木严格把关,合理限制,优先消化本地自有苗木,对林草工程建设项目苗木检验工作的内容与程序做出了细致的规定,严令禁止检验员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推销、倒贩苗木,不定期对检验员的苗木检验工作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防微杜渐。2.派遣2组4人到公草湾林场、大柳塔林场就2024年雨季樟子松造林工程用苗进行了苗木出圃检验,苗源为2022年度林场激励育苗,共计检验了0.7m樟子松50万余株。3.根据2024年国有林场“三定两加强一激励”育苗任务,派遣2组8人到各林场苗圃地进行测产,对2022-2023年激励育苗成活率保存情况进行了核查,统计了2025年可供出圃苗木数量,合理评估了各林场轮转苗圃地面积。(三)保护草原,筑牢生态屏障。1.完成了“双重”退化草原修复项目人工种草2万亩、草原改良2.7万亩,草原围栏5万米的建设任务,于10月中旬全部实施完成,11月完成落地上图。2.完成了“林改”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人工种草2万亩、草原改良3.55万亩、有害生物防治25万亩、草种繁育2000亩的建设任务。3.完成了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中优质牧草基地0.1万亩,饲草储备库2.5万平方米,架设一套草原远程监测系统的建设任务。4.按照国家林草局文件要求,以国土“三调”及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评估底图,配合林业局完成105个草原样地健康和退化评估,调查内容包括样地调查、样地植被盖度、裸地(斑)比例调查、灌木及高大草本样方调查、草本及小半灌木样方调查、盖度6个内容5.草原普法宣传:在“6.18”草原普法宣传日通过悬挂宣传标语、搭建舞台进行现场有奖答题等方法,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10000份,摆放展板30块,有效普及了草原生态保护技术方法和法律法规知识。6.免费发放草种:向有需求的企业或群众免费发放草种,共计免费发放苜蓿和沙打旺约8257公斤。(四)全力以赴,做好重点工作。在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严格了执行项目负责人、实施组长、技术人员三级管理制度,全面了落实项目组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任务,将责任到人,任务到村、地头、造林小班。完成造林任务后,按照设计相关标准进行严格自查自验并签字背书,项目组在施工人员自查自验的基础上组织统一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林业局接受核查。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各项重点工程建设:1.完成了2023年陕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项目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工程窟野河段造林绿化任务,绿化面积1.6万余亩。2.完成了2024年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工程绿化任务,绿化面积1.9万余亩。2.低效灌木林平茬。完成平茬灌木面积12万亩。3.元宝枫试验示范。完成面积350亩,道路绿化6.9公里,栽植元宝枫、白蜡等各类苗木1.8万株,并在石坡石洼试验栽植5000株臭柏。5.红松试验示范。在锦界栽植1.2m红松嫁接苗24750株,面积750亩;在尔林兔现有樟子松嫁接红松3000亩,嫁接红松24000株。(五)科学布局,推动林业产业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红枣、酸枣、林麝等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我市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制定了《神木市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通过会议审查,主要对我市红枣、酸枣、林麝等产业进行奖补,完成的重点工作如下:1.红枣产业。完成枣树精细化管理13000亩,冬翻2000亩,红枣新品种嫁接600亩,新品种引进试验137亩,低改后续项目1500亩,木枣选优良树种50株,省级林业产业发展2500亩(枣园管理,400元/亩),有效防治枣尺蠖6.2万亩。2.酸枣产业。今年建设酸枣基地面积共计1728亩,在集中连片30亩以上水浇地酸枣栽植面积共计456亩,在10亩以上山地栽植酸枣面积为1272亩,共计奖补资金335.04万元。3.种苗产业。完成了2024年激励育苗任务,育苗面积353亩,共计培育樟子松、油松等各类苗木223.1万株;下达了2025年激励育苗任务:育苗面积782.9亩,培育油松、樟子松等各类苗木426.3万株。4.林麝产业。截止目前,我市现有18个林麝养殖场,林麝存栏量为1400余只。5.林下经济。完成了林下养鸡20万羽,养蜂4000箱,林下中药材700亩(射干、麻黄)。(六)履“植”尽责,宣传义务植树。我市积极探索植树节新方式,开展了3.12植树节启动仪式、“互联网+义务植树”线上有奖知识竞答、大型“云”植树、千人义务植树等活动,免费向市民发放各类苗木10000株,草籽1000斤。同时结合城区和镇街实际情况,各镇街栽植、认种认养各类苗木24万余株;城区义务植树义务栽植油松、山桃、山杏、云杉等各类树种3.2万株。(八)积极探索,摸清植物“家底”。积极探索毛乌素沙地植物分布。今年从4月份开始至10月中旬,共进行了7次38天野外调查,将收集到的植物照片进行了鉴定、整理和修饰,截止目前鉴定完照片的植物有88科337属将近500种(包括种下的变种、亚种、变型等,具体请看名录),包括140多种栽培植物。(九)快速高效,落实飞播造林。完成了陕西省2023年陕北地区退化生态系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飞机播种造林项目1万亩,涉及徐家塔一个播区,总规划面积16913亩,飞播侧柏、柠条、苜蓿6765Kg。今年7月份,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方案进行了地面处理,圆满完成了所有飞播造林工作。通过成效调查,飞播成效较好。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社会效益。我单位完成了2024年激励育苗任务,造林种草栽植各类苗木近3.5万多亩140余万株、种草面积4万亩、草原改良6.25万亩,新培育的苗木为我市造林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新增的林草地为我市生态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二)生态效益。一是涵养水源效益,丰富的林草资源,可以有效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抵御旱涝,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果非常明显;二是防护作用,人工林草地能够有效防沙固土,可以为人们筑起一道道天然屏障,所发挥出来的生态效益难以用数字来表示。(三)经济效益。完成枣树精细化管理13000亩,冬翻2000亩,红枣新品种嫁接600亩,新品种引进试验137亩,低改后续项目1500亩,木枣选优良树种50株,省级林业产业发展2500亩(枣园管理,400元/亩),有效防治枣尺蠖6.2万亩;同时制定了《神木市加快推动现代酸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奖补方案》,对酸枣产业进行奖补,共计奖补资金335.04万元;并协助向10家林麝养殖公司发放补助资金等,各项目的实施有效的加快了林业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也为我市乡村振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三、存在的问题(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林草重点工程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不强,不能更合理、有效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二)国土绿化空间受限。国土绿化空间受国土三调地类因子的限制,成片造林和规模化造林的难度加大。(三)草原数据未纳入数据库,对草原保护的力度弱,无有效的草原执法保护手段,建议加强草原保护执法力度。四、改进措施一是建议通过上级部门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并对现有人员举办针对性的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对专技人员进行培训,在提升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为我单位实施的项目提供现场技术指导,把理论和实际集合起来,整体提升专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二是建议提前规划育苗地,充分发挥国有场圃、专业育苗大户培育优质苗木。三是建议加强草原保护执法力度。五、下一步工作打算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规划设计管理,做到适地适树;进一步加强种苗管理、苗木检验及种苗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林草产业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生态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试验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完成好林业局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5年1月被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评为《陕西省“521”科技示范工程2024年度先进集体》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