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固体废物处置管理中心

延安市固体废物处置管理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17 10:09
单位名称 延安市固体废物处置管理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管理固体废物,维护生态环境。医疗垃圾、危险废弃物及一般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置。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百米大道朝阳路24号
法定代表人 马俊社
开办资金 1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万元 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在延安市生态环境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业务开展情况:(一)加强危险废物环境信息化管理。完成了全市460家单位危废管理计划备案和374家危废产生单位、91家医疗单位、24家危废经营单位、191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申报工作。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转移联单在线运行、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和全过程在线监控。发布了我市2023年度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2024年,全市共产生危险废物36.27万吨,其中HW08废矿物油类32.73万吨、HW49其他废物类0.89万吨、HW50废催化剂0.73万吨。2024年,全市危险废物省内转移联单共办结26937份,移出量36.82万吨,其中污油泥移出量32万吨。跨省转出联单共办结22批次,转出量4595.6吨。(二)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不断推进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建设,2024年,我市已建成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29家,设计年经营能力133.5万吨,污油泥处置企业12家(133.12万吨),医废处置企业5家(53吨/日,运行37吨/日),废机油废铅蓄电池收集企业11家(25.8万吨),废催化剂处置企业1家(0.52万吨),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完全满足我市产废需求。(三)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工作。对13个分局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情况开展了评估,抽查了71家涉危企业,其中产废单位54家,49家达标,5家基本达标,经营单位17家,14家达标,3家基本达标。共发现问题169个,要求立行立改118个,限期整改21个,提出了对30家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的建议。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下发了评估通报和整改通知,现已全部整改完毕。(四)推进“零星固废”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零星固废”进行精准监管,不断提升社会源、小微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能力。在宝塔区61家试点企业配备“智能云秤”设备,与信息系统联网,实时打印二维码标签,为“零星固废”赋予“身份证”,实时监控产废数据,构建固废管理“一张网”全过程监管体系,并逐步向全市推广。(五)规范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物产生、运输、处置单位纳入省固废系统管理,医疗废物转移运行电子联单。每月盘点汇总处置情况,按时向省厅报送。2024年,全市共收集处置医疗废物1354.04吨。(六)完成化学物质环境统计调查工作。积极落实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要求,督促各县做好统计调查,指导相关企业在全国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填报,完成市级数据审核工作。(七)全面实行油气开发废弃物集中处置。油气打井现场采取钻井泥浆岩屑不落地收集措施,实行固液分离,分类交有资质单位处置。目前,全市已建成油气开发废弃物处置企业30家,岩屑处置企业21家,压裂返排液处置企业9家,设计泥浆岩屑总库容2484万方、压裂返排液年处理能力449万方。所有处置单位均在市固废系统注册,开展转移业务。(八)推进固体废物收集、转移、处置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市固管系统运行以来,不断优化,为实现“产废环节无盲区、运输过程无漏洞、处置范围无死角”的闭环监管目标,确保企业摄像头全天候在线、无死角盯防,我中心督促企业清理与固废监管无关的摄像头和新增关键环节视频摄像头的全部联网工作,收集反馈各县固废系统使用需求,今年共提交需求单10份。先后核查系统应用发现问题76件(次),均反馈各分局进行了及时整改。审核管理计划545条(次)、运输车辆3865车(次)。系统注册企业430家,联网车辆数2718辆,联网视频监控761个。共办理转移联单14.33万份,转移废渣废液383.12万吨,其中岩屑155.64万吨、泥浆上清液45万吨、压裂返排液182.48万吨。(九)完成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按照中、省要求,组织开展了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底数摸排,对10万吨以上或占地5000平方米的堆场在“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填报,5万吨以上或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的堆场建立市级堆存场环境管理台账。经摸排统计,我市现有10万吨以上堆场52个,已按照要求在国家系统填报。(十)认真落实环保督察反馈意见。针对省委督察组反馈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举一反三抓好固废管理,对运输车辆定位设备实施防伪防拆卸标签加封措施,杜绝拆卸定位设备及空跑等行为的发生。定期对经营单位开展物料衡算,对生产过程中原辅料产品、能耗、污染物等数量关系进行衡算,通过衡算结果与实际产废情况进行对比,全面掌握运营情况,将隐形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社会经济效益(一)企业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产废企业建立清洁生产制度,及时登记、申报产废信息,规范管理、转移、贮存固废和危废。(二)固废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升。企业循环生产意识增强,煤矸石发电、煤泥制砖等项目增加,农膜回收利用、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运,建筑垃圾交通道路回填利用,既实现了固废减量目标,也给企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三)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工作不断规范,有效杜绝二次污染,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三、存在问题:(一)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油气开发单位对第三方油服企业产生固体废物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存在私自倒卖处置作业产生的废弃包装物等现象,未按危险废物相关要求进行管理。(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体系不完善。污油泥处置后产生的尾渣和煤炭开采洗选、电力、化工等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低,钻井压裂返排液处理后废水利用渠道不畅,去向是一大难题。(三)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应用还有待加强。有些固废纳入系统管理困难,纳入系统管理的企业范围有待继续拓宽深化。固废视频管理网络信号差,视频在线率不稳定。四、整改措施:(一)进一步夯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各分局要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责任,产废企业和处置企业必须做到一对一,坚决堵住固体废物转运处置中间转包分包现象,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和连带责任,有效遏制偷排乱倒等违法行为。(二)不断探索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先进项目落地。支持好煤矸石填充荒沟生态治理项目、煤基固废和煤矸石协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煤矸石制陶粒等项目建设。深入调研考察学习,探索寻求符合我市实际的资源化利用新途径。(三)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水平。要进一步丰富系统内容,增强系统功能,优化系统应用,纳入系统管理的企业范围有待继续拓宽深化。按时发布2024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公告。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严把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申报登记审核关。各县提交的管理计划须经市级部门线下同意后,分局方可审核上报国家系统,减少错报、漏报等情况,实现固废监管全覆盖。形成信息化、常态化监管模式。(二)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为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处置难、费用高等问题,计划2025年在全市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对年产生危险废物总量5吨以下的小微企业(教育、科研、医疗、检测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汽修),通过试点将实现危险废物“就地分类收集、安全及时转移、实时全程监控”的“一张网”管理体系,有效打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的“最后一公里”。(三)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将各县执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的九条措施》与市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情况及日常管理状况纳入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内容,依据《“十四五”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指标》对各县进行综合评估,并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