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横工业区财政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一、管委会年度财政预决算草案编制、申报工作;二、国库管理工作;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三、区级财政绩效评价、债务管理、投融资监管工作;四、财政和预算收支计划制订和监缴执行工作;五、金融服务工作;六、税政工作和会计事务工作;七、会计核算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创业大厦 | |
法定代表人 | 陈百云 | |
开办资金 | 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高新区管委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6.7万元 | 18.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横工业区财政局.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局在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榆林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中省市财政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党工委、管委会的具体安排部署,坚决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严肃财经纪律,兜实兜牢“三保”底线,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民生财力保障,加强财政金融国资协同联动,稳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主要工作(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2024年,我局坚决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及党工委各项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榆林高新区2024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改进财政局机关的工作作风,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把服务财政高质量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试金石”和锤炼党员的“主阵地”,从理念、目标、组织、业务、廉政五个方面,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二)财政收支逆势增长,全年财政运行稳健有序。2024年,我局进一步强化收入征管、支出调度和库款跟踪监测工作,确保了全年财政收入有序入库,财政支出平稳推进,全年库款保障水平均保持在100%以上。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13.67%;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6亿元,同比增长20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44亿元,同比增长9.39%,三项指标增速均处于全市前列,各项财政工作全年稳健有序运行。(三)制度建设日趋完善,财政管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建机制堵漏洞,先后出台了22项制度、方案,形成“财政治理”“财政服务”两大制度体系,让用制度管财管权管人管事的理念植根全局全体干部职工思想深处。二是强内控促规范,紧盯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管委会及下属事业单位运转等财政治理重点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的内控体系。三是全面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机关,不断提高全局服务效能,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财政服务环境。(四)金融工作全面展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初显成效。2024年,我局将金融工作列入全局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一是园区“打造区域财富管理核心区”的金融业发展定位得到市政府正式文件确认,园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园区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即将进入快车道;二是全年引进超20家金融机构入区展业,园区金融机构数量突破百家,成为全市金融聚集高地;三是积极推进资本招商,搭建私募基金对接平台,建立基金招商协同机制等,为日后大力开展资本招商做好准备;四是大力引导培育企业提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培育陕股交所交易板挂牌企业3家、市级上市后备企业11家,位居全市各县市区(园区)首位;五是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推动资金供需双方更深入的了解、更直接的交流和更广泛的合作,助推园区经济、金融普惠、企业发展互利共赢。(五)国资管理扎实推进,国资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一是配合国资办完成了30余个国资监管关键制度的编制,为加强国资监管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结合园区实际创新性研究制定了21项、565条资产配置清单,从品目、数量、价格、使用年限等指标对区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进行规范,积极提升国资监管效能。三是着力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高资产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全方位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四是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定印发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各预算单位低值易耗品低值耐用品的实时管控,有效减少浪费,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五是全面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厘清园区资产状况,为加强资产监管奠定良好基础。(六)会计集中核算服务高效规范运行,各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规范岗位设置。严格对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制度要求,梳理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分工,印发《榆林高新区(榆横工业区)财政资金管理办法》《榆林高新区公办学校财务管理办法》《榆林高新区下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推动构建运作协调、相互制约、廉政高效的工作机制。二是规范简化财务流程。全面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预算管理、财务收支、项目库管理与财务电子账的相互连接,促进会计核算标准化规范化。三是规范队伍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业务学习,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专题研讨深入学、线上线下融合学,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能,财务人员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中级职称以上比例达到80%,财务人员好参谋好助手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推动各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再次迈上新台阶。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经济效益2024年,我局进一步强化收入征管、支出调度和库款跟踪监测工作,确保了全年财政收入有序入库,财政支出平稳推进,全年库款保障水平均保持在100%以上。预计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3.79%(剔除中煤迁出因素影响),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到位资金4.8亿元,同比增长19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74亿元,同比增长10.95%,三项指标增速均处于全市前列,保证了园区财政全年稳健有序运行。(二)社会效益2024年,金融工作全面推进,一是园区“打造区域财富管理核心区”的金融业发展定位得到市政府正式文件确认,园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园区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即将进入快车道;二是全年引进超20家金融机构入区展业,园区金融机构数量突破100家,成为全市金融聚集高地。三是大力引导培育企业提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培育陕股交所交易板挂牌企业3家、市级上市后备企业11家,位居全市各县市区(园区)首位。四是全力助企纾困,激发入区企业发展活力。成功帮助欣晟绿能有限公司获批3亿元贷款、全年拨付企业奖补扶持资金8018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五是研究草拟榆林高新区扶持金融机构和支持企业融资的系列政策,夯实园区打造成区域财富管理核心区、金融赋能产业发展示范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先行区基础。六是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推动资金供需双方更深入的了解、更直接的交流和更广泛的合作,助推园区经济、金融普惠、企业发展互利共赢。目前存在问题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受产业发展定位限制,园区新建项目规模普遍较小,大项目支撑不足,且短期内财政贡献十分有限,园区当前财源基础仍较薄弱,财政增收乏力,加之中煤大海则煤矿迁出后园区每年区级收入锐减3亿多元,导致园区当前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13亿元左右;另一方面,园区当前每年保人员、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在15亿元以上,加之土地统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扶持等专项支出每年也在15亿元以上,园区当前的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二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预算单位预算编制的预见性不足,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项目决策入库和支出进度滞后,资金下达后不能及时开工建设,制约了财政资金效益发挥。三是金融工作存在诸多难点和堵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面临摘牌风险;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较为缓慢,产业引导基金设立、资本招商工作无法实质性开展;支持入区企业融资的方式和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园区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逐步增大。四、整改措施(一)完善预算与绩效融合机制: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将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紧密结合,提升资金使用的科学性、精准性。(二)全链条监管体系:从资产配置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覆盖资产配置、出租出借、收入上缴等环节的制度体系,实施收益监管月报和催收制度,确保“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账外账”。落实内控与追责机制: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定期开展资产清查盘点,对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问题追责问责,并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三)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推动国有金融企业聚焦主责主业,通过资本运作支持实体经济,如天津市提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加强风险防控:对地方金融企业(如融资担保公司、信用社)实施分类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评估资产质量和流动性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五、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我局将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厉行勤俭节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深化体制改革,为榆林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好财力保障。重点工作计划如下:(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产业。将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优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支持园区孵化载体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构建专项子基金矩阵,大力开展资本招商;统筹运用财政奖补、财政贴息、以投代补、风险补偿、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方式,全方位加大支持产业发展力度,推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推进预算管理改革促支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安排的衔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坚决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持续推进预算评审、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三)加强财政金融协同助企业。全面落实《榆林高新区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区域财富管理核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积极推动银行机构深挖有效信贷需求,围绕项目建设、双招双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期流贷及个体工商户贷款投放力度;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深入开展“金融暖企”活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与园区企业融资需求适配度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四)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提质效。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园区国有资产情况;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资产系统建设,强化资产配置预算约束,加大对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推进重点领域资产绩效管理评价,提升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效能。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