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供水管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供水管理保障。城市供水水质、水量、水压监测和监督管理·城市供水企业监督指导·城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指导·居民小区自来水改造指导·二次供水设施运行及清洗消毒监督管理·二次供水设施设计审查、验收备案、档案管理·二次供水新技术应用推广 | |
住所 | 西安市凤城南路东段12号 | |
法定代表人 | 曹仙桃 | |
开办资金 | 1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水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4万元 | 138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市供水管理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业务开展情况(一)把稳工作主线,在推进供水一体化改革上精准发力一是迅速完成“西安市供水管理中心”更名、挂牌和机构变更等相关工作,整合优化2个职能科室,分别承担“城市供水管理”和“二次供水管理”任务,随即进入工作状态,保持单位职能调整前后工作节奏不变,业务衔接不断。二是强化考核运用,找准市区两级考核定位和工作契合点,充分调动区县涉水事务管理单位积极性,指导供水企业做好水质、水量、水压服务。坚持全市供水“一盘棋”,主动与区县(开发区)涉水事务管理单位“面对面”交流,厘清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市级统筹、区级实施”监管合力。三是落实“三个年”活动要求,精简优化二次供水行政审批流程环节,累计办理二次供水竣工验收备案20家,全程网办率100%,承诺时限压缩比70%,持续推进我市营商环境优化工作。(二)狠抓责任落实,在做实行业监督管理上持续用力一是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二次供水管理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加强水量调度、优化制水工艺、提升水质保障、落实隐患排查、强化应急力量,做好舆情应对等6个方面着手,压紧压实西安水务集团“原水”到“龙头水”全链条责任。二是扎实做好国卫复审迎检工作,按照市局统一部署,联合卫生、住建等成员单位打好国卫复审“主动仗”。三是加强政策指导,编制《西安市二次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方案》,发布《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对象编码》、《二次供水“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规范》2项地方标准,修订《二次供水技术规范》,《二次供水蓄水设施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已完成社会意见征集,不断完善制度规范体系。(三)筑牢底线思维,在强化供水安全保障上不遗余力一是从守好守牢城市供水“生命线”的政治高度,推进供水领域反恐怖防范工作开展,制定《西安市城市供水领域贯彻落实反恐怖防范标准实施方案》,组织制定水厂“一点一策”反恐达标方案,推动一级目标单位和二级目标单位创建任务落细落实。二是提升城市供水综合保障能力,贯彻“全市消防会议”精神,组织城市公共消防水源普查和专项整治,解决跑、冒、滴、漏和消防水源不合格等问题。三是加强出厂水管控,落实省住建厅、水利厅水质抽检工作要求,开展专项检查30余次,纠正6家单位水质检测频次不够和指标缺项等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规范运维管理,确保出厂水“水量足、水压稳、水质优”。四是积极应对城市夏季用水高峰,针对5个小区群众吃水难题,因地制宜通过工程措施增加供水压力,解决800余户群众用水问题。(四)增强服务本领,在保障群众用水权益上用心尽力一是紧盯“保交楼、保回迁”项目通水情况,按照“一日一报”的要求,加大跟踪和摸排力度,会同住建部门、水企、属地单位聚力加强“双保”项目供水要素保障。主要问题集中在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建设审批手续不全和市政管网敷设滞后等方面,后续将加大工作协调,力争早圆群众回迁梦;二是处置临潼氟化物超标事件,根据市卫生部门反映线索,第一时间组织专业水质检测队伍赴临潼区自来水一水厂、二水厂地下水源地分8次开展调查,指导供水企业查明原因,加大原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水质检测频率,视情况启动备用水源,保障群众用水安全。三是抢抓政策利好,推动城市供水基础设施更新,指导西安水务集团开展城市供水基础设施运行评估和设施排查,制定《西安市城市水务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将水厂、供水市政管网及附属设施、老旧小区供水设施纳入更新改造范围。(五)强化内部管控,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一是将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融会贯通,紧密结合,自觉把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融入血脉,注入灵魂。持续提升党支部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五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团结中心党员干部,以实干实绩做好群众用水安全保障。二是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配合局安全创建办开展西安市水务系统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工作,夯实二次供水行业安全保障基础。落实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以建台账、明责任、查风险、定等级不断提升中心安全管理工作,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完善机制体制建设。中心持续完善意识形态、保密管理、信访维稳等工作机制体制建设,实现了多点耕耘、多面开花的新局面。二、取得社会效益一是制定监管规则,针对城市供水“源头、水厂、管网、末端”4个环节,从“建设、运维、管理、生产”4个方面,开展实地调研、检查60余次,分析研判当前供水形势,梳理管理中难点、堵点和共性问题,制定操作性强、系统科学的办法措施,纳入《西安市城市供水管理制度》《西安市城市供水管理考核办法》一体推进、一体解决,加快构建“行业、水企、属地”三方权责明晰的供水管理体系。二是加强重点保障,针对“两会”期间和“春节、五一、端午、国庆”等节假日,加密供水检查频次,完善应急预案,分区分片督导供水企业强化“源、厂、网”保障,督促提醒物业管理单位规范二次供水设施运维和水质管理。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活动,通过进小区宣传、示范化小区泵房开放日、联合区县宣传。针对区县(开发区)水管单位和物业单位,开展专题宣传培训8期,培训800人/次,发送管理业务提醒信息1.5万余条,努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三、存在问题一是部分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及管网(含居民二次供水设施)远超设计使用年限运行,设施设备老化严重存在硬件短板,制约供水能力提升,影响居民群众用水体验,亟需更新改造。二是“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城市供水监管体系虽已确立,但个别监管单位主动工作性不强,与“水务一体化”改革步调不统一。存在等靠思想,工作配合不力进展缓慢。三是西安水务集团主体责任履行还不到位,个别远郊区县水厂划转后,管理没有跟上,存在“统管”有名无实,“各自为战”的现象。四是个别物业单位执行供水行业标准不彻底,水管人员有而不为,疲于应付,证照临期“频现”,存在管理漏洞,水质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与创卫要求不符。加之现行《西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个别条款不适应现阶段城市供水新形势、新要求,存在监管主体界定模糊,权责归属不清,执法依据不强,需重新修订。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强行业监管。按照《西安市城市供水管理制度》《西安市城市供水管理考核办法》,加强两个制度(办法)的解读、指导和执行,在实战中不断补充完善,进一步捋顺城市供水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考核”长效机制,压实供水企业城市供水运管单位主体职责和各区县(开发区)涉水事务管理部门监督职责。同时,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保障群众用水安全。二是加强供水服务。抢抓政策利好,指导供水企业,通过“两重双新”、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政策机遇,按照“谋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加快居民小区涉水改造工作,解决群众用水难题。推行供水企业直管到户,着重加强城市供水末端管理,指导供水企业不断提升“水质、水量、水压”服务,努力实现“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三是加强重点保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紧盯“保交楼、保回迁”项目供水要素保障,确保工作落地落实;持续跟进目标单位反恐怖达标创建和国卫复审迎检工作;启动全市域城市供水水压动态监测和重点区域水质服务保障试点。四是加强数据共享。依托市局信息化项目,逐步建立涵盖“水源、水厂、管网、末端供水”的全链条供水信息数据平台。对供水企业已有信息数据适配后接入信息平台,对不具备监测功能的点位改造后接入信息平台,打破供水信息壁垒,实现“互联互通”。重点掌握7个峪口输配水情况和水库“存量”,指导西安水务集团科学优化供水调度方案,在满足生态基流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城市供水保障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