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榆林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服务科技事业。开展科技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共享服务工作。参与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开展科技金融、科技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工作。开展科技统计、科普统计、技术合同登记、专利成果查新等工作。以及秦创原相关业务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西人民路313号 | |
法定代表人 | 鱼克奎 | |
开办资金 | 623.3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93.16万元 | 609.4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榆林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4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以来,我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科技局的领导下,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真贯彻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集中力量做了以下工作::一、工作介绍1.完成了《陕西科技年鉴(2024卷)》榆林市部分的编辑工作和《榆林年鉴(2024卷)》科技部分的编纂工作。集中报道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科技人物;宣传了亮点示范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了期刊对外交流、学习、宣传的平台作用。2.完成了我市“三区”科技人才的选派、培训、总结等工作,并完成相关考核。及时以文件形式上报省科技厅并附2024年度榆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考核结果。2024年榆林市9个县(市、区)共选派“三区”人才129人,受培人员18人。3.分别于5月27日、10月13日组织召开了两期2024年榆林市“三区”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两次共计培训280余人。4.协助市财政局、县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开展2024年度“三区”科技人才专项经费的申请、分配与拨付工作。5.根据市科技局党组巡察整改清单中有关“三区”科技人才专项工作的具体问题,及时向中共榆林市委巡察办上报了《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关于“三区”科技人才管理工作问题反馈情况的说明》。6.超额完成了2024年度全市技术合同目标责任考核指标。2024年度全市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587项,合同金额20.17亿元,核定技术金额7.74亿元,其中涉农类合同36项,合同金额1.32亿元,核定技术金额0.25亿元。完成2024年度榆林市目标责任考核指标18亿元的112.06%,同比2023年度15.34亿元合同金额,增长31.48%。2024年度500万元以上大额合同36项,合同成交额17.07亿元,技术交易额5.30亿元;1000万元以上巨额合同21项,合同成交额16.01亿元,技术交易额4.44亿元。7.积极开展全市技术合同挖掘培训工作。配合神木市发展改革和科技局于11月14日在神木市召开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会。配合横山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于11月18日在横山区召开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培训会,助力县域业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8.10月10日-11月10日,中心开展技术市场交易工作专项指导服务工作,走访12县市区,20个产业园区、40余家企业,对各县区及产业园区产业情况和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合同、技术需求、业务人员的技术合同知识等进行调研与现场培训。9.参与我市科技工作奖补政策落实工作。根据榆林市秦创原办“关于兑现2023年秦创原若干奖补政策的通知(榆秦创办[2024]3号文件),其中就涉及技术合同登记的奖补,与市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服务科共同审核奖补资料,对24家企业涉及的247项合同,395.30万元奖补金额进行了审核。10.技术合同减免税工作成效突出。2024年度向省中心申请涉税合同批文共15项,合计成交金额4208.05万元,核定技术交易额3749.67万元,13项为技术开发,2项为技术转让,已获省中心批文。11.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技术市场服务能力。帮助各类主体解决平台迁移中相关问题;。24年“全国技术合同管理与服务系统”11月初迁移至工信部,科室业务人员积极学习,相互研讨,帮助各类登记主体解决问题,提供便利化服务。在技术合同、五技分类、交易额核定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审核,确保登记合同符合文件要求。12.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我中心严格执行科室外不登网、合同及相关资料不出门,上级索要合同数据必经信息处理、疑难大额合同会审等工作制度,把甲乙双方保密工作落到实处。13.自查自纠,确保合同质量。作为陕西省技术合同榆林市登记处,年末,按照工信部关于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自查自纠要求,组织业务人员开展了24年度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自查自纠工作。在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从全年登记合同审核认定情况、登记机构建设、登记系统建设和数据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对照自查自纠。14.圆满完成了2023年度全市科普统计调查工作。科普统计是科技部每年的统计调查专项任务之一,涉及市直有关部门41家,我中心安排专职工作人员,积极对接各单位的统计人员,加强协作,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网上填报工作。15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2024年全市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主要指标包括科技活动、研究与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16.与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7.市局交办的工作(1)选派专职人员加入市科技局乡村振兴工作队。(2)圆满完成了2023年度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人才工作考核任务及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强化了科技人才专家库建设。(3)积极主动与市委组织部人才科协调对接,将日常收文、通知和各下发工作要求及时上报、反馈信息,并协助市局各业务科室完成各类人才信息的统计、采集和报送等工作。同时,还参与完成了市局安排的一些科技调研、考核等工作任务。另外,还负责完成了科技市管专家特殊津贴、年度考核奖金、体检卡的发放任务。(4)汇聚优质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专家智囊作用,积极优化完善科技人才专家库的建设工作,中心在各大院校、企事业单位,主动挖掘专业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拓宽专家来源。将已入库专家信息逐个审核,把一些不合格、信息有变动的专家进行了替换和更新,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专家自愿申请、所在单位推荐遴选等方式,广泛征集科技人才专家入库,为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去年新增入库专家有17人,目前,专家库现具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的科技人才专家有94名,共划分了16个专业,极大地充实了专家库的规模。18、学习教育情况;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科技业务水平。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基础。(1)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支部委员,明确党建责任,制定年度党建工作计划,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专题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2)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提高政治敏锐性。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利用中心工作会议、支部工作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例会等时机传达学习决策部署,定期分析研判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3)积极组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活动。紧跟局党组积极开展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着力抓好干部作风建设。配合局里积极开展科级及以下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读书研讨班,并策划机关总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二、取得的效益经济效益:1、24年,经过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我单位共同走访、调研,多方联系技术支持方与企业对接,实施了30项技术转化合同,引进北京化工大学、陕西微生物所等数家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分别于4月与12月与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共同组织专家,对2021年起至今完成的37项项目进行了验收,2项项目予以结题。2、破解榆林红枣成熟期阴雨裂果霉变技术难题研究示范基地;通过研发筛选生长调节物质来预防和控制裂果,筛选出防裂果药剂3种;引进红枣新品种29个,后期开展筛选和评价,选出不裂果的优质枣品种2-3个。社会效益:1、高占比荞麦挂面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与定边聚农农业公司共同实施。破解榆林工业固废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难题研究与示范----粉煤灰和镁渣在加气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由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与靖边富润新型建材公司共同实施。三、存在的问题1.市局挑肥拣瘦将各科室完成不了的工作、任务指标等摊派到下属单位,致使有些工作根本无法完成。2.中心在职人员空心化、老龄化。年轻能干的大都借调到局里各科室,致使中心本职工作开展缓慢,工作按部就班。四、整改措施为推动中心的快速发展,深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整改措施:一是加强与市局沟通、交流,解决工作任务及经费问题;二是增强创新意识,大胆解放思想,立足于本职工作,着眼长远,加强调查研究细致化,进一步做好科技相关工作。五、2025年工作谋划1.做好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面向全市科技工作者、中小企业及创业者举办两期科技金融培训班,举办一次年度科技金融论坛和两次科技沙龙。2.与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联合制定榆林市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任务清单,扎实抓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3.开展面向基层的大规模行业科技培训;4.与相关小学、初中合作,试点举办1期科技夏令营和1期科技冬令营活动。5.从2025年起,由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牵头搜集、设计、制作榆林市科技年度报告。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