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对进驻部门各类事项进行组织协调,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召开联审协调会议,督促联办事项的办理;业务数据统计分析;提供政务信息咨询;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推广“综合受理窗口”服务模式;负责中心运行保障 | |
住所 | 榆林市文化南路与泰安路交叉口市民大厦 | |
法定代表人 | 李强 | |
开办资金 | 1096.9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65.81万元 | 435.6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3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市委、市政府、市审批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开展工作2024年1月至12月,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133个办事窗口累计受理各类办件89.1万件,办结88.7万件,办结率为99.6%,日均办件3535件。(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全面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成立中国共产党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总支部委员会,全力推进中心党总支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相关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智能化软件平台项目实施方案已经过专家评审,正在进行财政评审,后续工作将有序开展。3月,市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先锋队荣获“党员先锋岗”称号。强化群团组织联系协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形成党群共建的良好局面。(二)持续完善大厅日常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完成管理制度汇编、电话簿、政策汇编等的修订印制工作。加强驻厅人员管理,修订印发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违规违纪人员进行通报、清退。做好对外宣传推广,对外发表报道3篇、公众号发布43篇、平台更新、485条。合理设置大厅窗口、后台,同时增设潮汐窗口,避免人群过于密集,缓解业务办理压力。优化大厅内外环境,今年开放1374个地下车位,更换市民大厦楼顶LOGO发光字,维修外围标识标牌,对周围绿化带草坪养护,设置荣誉墙和曝光台等。开展全方位安全保卫,积极配合机关事务中心,对大厅及办公区域开展24小时安全巡查工作,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应急演练,有效提升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三)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认真梳理进驻市级政务大厅负面清单,对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动态化管理,确定210项高频事项,开展星级政务服务机构创建工作,完成对15个县(市、区)、16个分厅的验收督导、评定。及时回应群众,全年办理投诉、咨询、感谢及建议等诉求工单共计960件,“好差评”差评工单91件全部整改完毕。拓展延时服务事项范围,由原来的602项拓展到目前691项。持续为办事群众提供政务专递和应急打(复)印服务,2024年共邮寄快件3.5万件,全年累计服务群众23万人次,打印(复印)纸张总数56万张。(四)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政策,各县市区均已完成“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梳理,县市区“一件事”清单共计237件。优化政务服务平台,在一窗综合受理平台配置了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政务平台与智汇车辆管理系统等的数据对接和回流,同时城管局门头牌匾业务系统将逐步过渡到使用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主动帮办+全程代办”模式,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模式。开展“通办”工作,“全省通办”全年共办理221件,已办结159件;“全市通办”全年已办理610件,梳理全市通办事项(第二批)40项。做好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持续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活动,促进政务服务水平优化升级。二、取得的效益(一)社会效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便民服务升级,明确政务服务事项范围,全面动态梳理事项,督促全市19个部门单位的87项政务服务事项新进驻大厅集中办理,实现“一站式”服务提升民众幸福感。政务服务中心将办事流程、所需材料、收费标准等信息全面公开,通过线上政务服务平台、线下公示栏等多种渠道展示,让民众对办事过程一目了然,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密切了政民关系。(二)经济效益: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清单标准化、帮办代办、开展“通办”、数据分析、“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活动、免费政务专递和应急打(复)印服务等 优化营商环境。截至2024年底,大厅共进驻部门单位70家,大厅共进驻事项1547项,确定210项高频事项,按照不动产、社保、便民、警务、税务公积金、投资工程建设、企业、社会事务等区域分别印制办事指南手册,方便办事群众和窗口工作人员办理,降低企业成本。(三)行政效益:提升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转型制定了严格的服务规范与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进行全方位监督考核。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文明用语,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办理业务,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以规范的行政行为展示了政府良好的形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政务服务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办事指南、科学合理设置大厅窗口和后台,周末节假日延时服务等方式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政府治理新模式。三、存在问题(一)部分设施设备老旧。市政务服务中心于2018年3月搬迁至市民大厦,至今已运行6年,出现墙面脱落、空调管道故障、线路老化、门窗损坏、电子设备卡顿损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群众办事效率,急需维修更换。同时,大厅配套服务空间严重不足,无法设置休闲、娱乐、餐饮等便民功能区,难以满足企业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全功能”需求。(二)工作宣传力度不足。信息化工作机制有待加强,通过媒体、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政务服务工作信息频次不高、力度不足,协同中心各科室、驻厅各部门(单位)及时、准确发布各类信息还有缺失。(三)综合受理缺乏抓手。综合受理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受审不分,过程掺杂人为因素,对进驻事项具体办事流程、办结场所,不能有效地监管,导致“限时办结”基本落空。(四)信息壁垒亟待改善。市级各部门单位专网“烟囱林立”,生成的有效数据较少,考虑自身业务需求多,从全市“一张网”角度规划建设少,且未实现互联互通或融合深度不够,存在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致、相互打通难等问题,导致业务难以高效协同、数据难以共享互通,影响了政务服务工作“一网通办”效率。四、整改措施(一)更新部分设施设备,积极争取市级资金,改造布局,规划办事区域,为办事群众提供便利、温馨、舒适的办事环境,保障大厅正常运行。(二)制定全年政务中心宣传计划,配备1名信息员,负责对外新闻媒体和公众号信息内容的搜集、整理、编辑上传,发布工作,并且督促各科室将工作动态、礼仪培训、学习调研、节日活动等政务信息及时、准确发布。(三)组建综合受理团队,在政务大厅推行“分领域、无差别”综合受理工作模式,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窗口业务,为综合受理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四)进一步协同各部门单位,打通数据壁垒,加强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的推广与使用,推进系统登记与数据汇聚,全面归集办件的电子材料、证照、结果等基础数据,打造企业和个人证照库,整合营业执照、身份证等常用证照,方便企业群众查询调用。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打造政务服务综合体。大厅计划升级改造不同功能区,综合运用多种便民设施、自助网办区、爱心健康驿站等功能区及各类便民利民设施设备,满足企业群众、工作人员、劳务工作者等多类人群学习、办公、服务等不同场景使用需求。改造拓宽前后台、各类线路等,更新升级智能化设备、电子屏幕等硬件设备。在三楼增设审批专区、企业服务专区等,打造审批改革亮点。(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信息宣传工作水平,深化信息报送收集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公众号、政务服务网站、社会媒体、大厅电子屏等载体宣传推广,及时协调督促中心各科室、驻厅各部门(单位)发布政务服务工作动态、推送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强榆林政务服务品牌知名度,大力营造高质量政务服务舆论氛围。(三)推行“综合受理”模式。聚焦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全面推进政务服务“综合受理”,使以部门为中心的受理审批模式,向以事项为中心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限时办结、综合窗口出件”集成服务模式转变,通过打破部门界限,实现一窗受理、受审分离、集成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四)提升平台能力。强化平台数据归集,推进系统登记与数据汇聚,全面归集办件的电子材料、证照、结果等基础数据,打造企业和个人证照库,方便企业群众查询调用。丰富平台功能,积极推进网站“适老化”改造、“一件事一次办”系统、电子证照库、审管联动系统等建设。加强平台安全建设,进一步提高平台使用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