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咸阳市> 咸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咸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14 09:23
单位名称 咸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服务高校毕业生和社会流动人才,扶持全民创业。承担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全民创业服务,全市社会流动人才管理等。
住所 咸阳市渭阳西路西阳村十字咸阳高科大厦三层
法定代表人 何伟
开办资金 129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00.07万元 670.26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3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我中心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以西咸一体化为契机,助力人才流通就业,今年以来,两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西咸一体化招聘会6场,参加企业912家,提供就业岗位近1.2万个,求职者1.1万人,线上直播带岗累计观看9万人次,人力资源深度共享融合,“家门口”高质量就业得以充分实现;以募集见习岗位为托底,积极做好就业保障;认真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决策部署,积极组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就业见习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募集开发就业见习岗位5545个,共有1471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上岗参加就业见习;以就业创业政策为着力点,及时落实政策补贴。高质量宣传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政策补贴在稳就业、促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为七所驻咸高校符合条件的2025届困难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309.8万元,拨付驻咸高校2025年校园招聘补贴200万元。(二)搭建支持鼓励创业载体,系统提升全民创业服务工作质量。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市1个项目荣获乡村振兴专项赛三等奖,2个项目获得创翼之星奖项,创我市历届参赛最佳水平,有力展现咸阳“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引领发展”最新成果。组织开展2期培训班为70余名创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以培育高素质创业师资队伍为目标,先后组织开展2批50人次创业培训(SYB)师资班,吸引3名博士、14名硕士加入创业师资队伍,承办第四届全国“马兰花”创业培训讲师大赛陕西省选拔赛,1名讲师成功晋级全国大赛并获得三等奖,为全市创业师资队伍注入高质量新鲜血液。(三)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集体,积极发挥创贷促创业稳就业作用。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模式加大对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地方融媒体、抖音等新媒体服务平台发布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及“创业担保贷款宣传月”活动动态。不断完善信用乡村创建体系,推进整村授信,打造特色产业,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的支持力度,建立协同机制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指导企业操作申请和资料准备,协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同时,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缩短放贷时间,建立有利于政策落实的“绿色通道”,有效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建立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基金代偿情况,不断加大贷后跟踪检查指导,准确掌握贷款人贷后身份变化、项目运行、资金使用等动态信息,有效规避风险,及时掌握还款情况,保证贷款资金合理运用,确保基金安全有序运行。(四)优化档案人事代理服务,有效提升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针对四类困难毕业生逐人建立帮扶台账,按照一人一策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确保就业帮扶政策落到实处。做好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工作,对2024年度“雨露计划”毕业生和脱贫家庭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加大“1131”就业帮扶力度,认真梳理毕业生求职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帮助毕业生早日实现就业。及时发布《关于2024年度回咸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的温馨提示》,公布辖区内公共人才就业服务机构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持续优化档案转递工作流程,为高校毕业生准确转递档案提供了指导。全市公共人才就业服务机构共接收登记高校毕业生档案1047人,转出档案867人;扎实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跟踪服务工作,我们紧盯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群体需求,依托陕西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建立工作台账,精准推送“1131”就业服务政策,全市登记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2226人,帮扶就业率达到95.18%。二、取得的社会或经济效益(一)以公共就业服务为抓手,精准提供就业岗位。全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公共服务进校园、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招聘活动,精准提供岗位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全市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94场次,参会企业1.9万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32.4万余个,服务各类求职者28.9万人次。(二)优化程序,不断提高担保贷款资金使用效益。严选对象,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线上服务作用,按照线上办理要求,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2024年我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38笔,共计56124.6万元。其中:个人及合伙创业1143笔26697万元;小微企业95笔29427.6万元,已创建挂牌信用乡村7个,为创建挂牌信用乡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2笔,共计4252元。(三)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等创业载体建设,整合市县镇各级各部门创业资源、孵化载体,发挥政策叠加作用,推进创业载体深入基层、直面大众,形成了一批以科技制造为主的创业孵化基地和以零售业、种植养殖为主的返乡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政策指导、融资贷款、创业培训、法律服务等全周期“保姆式”创业服务,吸引各类人才带技术、带品牌、带资源来咸创业,累计打造创业平台34家,其中省级3个,市级5个,县级26个,经营场所面积80余万平方米,孵化创业实体5000余个,累计发放创业孵化补贴1393万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专家护航,破解创业难题。以提振创业者发展信心、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突出问题为切入点,积极搭建创业专家、初创者、人社部门三方交流平台,从省内知名创业导师、优秀企业家和行业部门业务骨干中选聘创业指导专家,组建创业专家服务团队,按照“问题征集+专家匹配+实地走访+长效服务”工作模式,针对创业实践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分别赴长武县、武功县、渭城区、淳化县等15家企业开展走访调研,从项目市场定位、前景分析规划、目标客户群体等领域“面对面”指导、“一对一”答疑。三、存在问题一是就业见习政策宣传还不够到位,企业和离校毕业生等青年对就业见习政策的知晓率还需提升。二是孵化基地(园区)建设还不完善。各县市区人社局及其职能机构作为开展创业工作的一线阵地,掌握的资金、项目、信息等资源具有相对的局限性,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运作模式和服务机制,孵化基地(园区)的管理水平和市场化运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与政府各部门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到位,形成相关部门合力推动此项工作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个人和小微企业申请贷款积极性不高,贴息政策发生了变化,借款人需承担部分利息;商业贷款利率下调,操作更为便捷;经办银行未区分政策性贷款和商业贷款,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时只能按一年期申请,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申请次数已达限且饱和,新成立的小微企业多数不符合政策规定;四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还不够精准,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高。四、改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以“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契机,积极宣传就业见习政策,通过网络数字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扩大就业见习政策的知晓率;逐步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统筹协调,加强指导各县市区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管理工作;不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宣传力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面,积极对接银行,分类施策,简化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流程;依托陕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精准识别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提供精准帮扶;积极对接“数字人社”项目,完善陕西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中数字化档案模块、网上签章、省内网上通办业务等功能。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帮扶;二是优化创业服务平台,以创业扶持带动就业;三是推进“信用乡村(园区)”创建工作,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再担保业务;四是持续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