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中心医院

渭南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 2025-04-11 16:19
单位名称 渭南市中心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内、外、妇、儿、五官、口腔、肿瘤、理疗、康复、放射、检验等。
住所 渭南市胜利大街中段
法定代表人 乔梵
开办资金 57669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1138.4万元 116552.1万元
网上名称 渭南市中心医院.公益 从业人数  9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综合医改稳步实施,系统布局卓有成效。药品完成集采带量任务13批,涉及208个品规,集采任务完成率98.56%;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门诊患者次均费用下降4.26%,出院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1.54%,平均住院日下降至7.5天,医疗服务模式向着更高质量、更优服务转变。(二)省级区域医院中心阶段收官。年度内组织实施设备采购及信息化建设项目10个,投入资金3278万元,配套实施消毒供应室、血透室、全飞秒手术室等改造项目5个。为医院蝶变腾飞、辐射带动陕西东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三)群众就医体验显著改善。持续开展“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模式,持续提升诊疗效率。通过主题活动不断走实走深,让优质服务成为医院文化的风向标,成为医院形象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高度赞誉。(四)学科建设紧密推进,医疗质量提质增效1.医疗业务协同发展。一是专科建设取得新进展,修订《渭南市中心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实施规划(2024-2026)》,超声医学科、心血管外科成功纳入第五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顺利完成第三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期评估答辩,成立普通外科三病区,眼科创新性发展全飞秒、LCL晶体植入等技术,与西安市第四医院、西安市第八医院等四家医院建立专科联盟。聘请院外专家33名,临床诊疗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中心建设实力提升。胸痛中心收治胸痛患者1489人,其中开展STEMI662例,PPCI254例,NSTEMI393例,UA183例,主动脉夹层36例,肺栓塞42例,低危(非ACS+非心源性+诊断不明)胸痛171例;卒中中心开展AIS静脉溶栓184例,AIS介入再通46例,静脉溶栓桥接介入治疗23例,脑出血治疗13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23例,获批成为渭南市卒中专科联盟牵头单位。3.质量管理成效初显。组织召开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和质量专题会议11次,组织开展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工具应用等培训10余次。强化病历内涵质量,对CT/MRI检查记录符合率、病理检查记录符合率等4项内涵指标进行专项质控。组织开展外科手技能竞赛,培训考核、演练40余次,合格率达97.8%。4.门诊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累计开通46个门诊,每月门诊处方审核60000余条。完成单剂量分包药房改造搬迁工作,单剂量分包药房开放至31个病区,发放医嘱同比增长45%。积极开展药学科普,发布科普文章118篇。优化慢病药学门诊服务,接诊人次同比增长41.62%。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拓宽共赢“朋友圈”。组织召开渭南城区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座谈会2场。抽调专家前往白水县医院、华州区中医医院等五家基层医院定期坐诊、提供技术支持272天,接诊1864人次,开展医联体活动30次,接待基层医院来院交流参观31次,开展“同心助推区域医疗发展”活动7次,促进区域内医疗资源互补共享,行业龙头作用进一步彰显。(二)帮扶基层“暖人心”。派驻17名专家对合阳县人民医院、潼关县医院、蒲城县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累计诊疗10146人次、会诊246次、大型义诊13次、学术讲课70余场。抽调麻醉手术科、妇科、感染性疾病科、康复医学科4名专家赴阿里地区革吉县人民医院进行“组团式”对口帮扶,累计诊疗6000余人次,大型义诊5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8项,填补了革吉县医疗技术的多项空白。(三)深入开展“院领导接待日”“病历邮寄到家”等为民实事61件,群众就医体验明显改善,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四)完成标准化安宁疗护病房改造,收治患者90余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互联网+护理服务”累计服务患者345人次。伤口造口门诊接诊10022人次,孕期营养门诊接诊1936人次,血管通路护理门诊接诊1050人次,糖尿病护理门诊接诊419人次。(五)积极参与校园招聘会,组织院内自主招聘2场,引进高层次人才25人,医院自主招聘博士1人,副主任医师2人,硕士16人,本科生51人。实施岗位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岗位聘用与院内岗位聘用有效衔接,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六)渭南市第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除5.6.7号配套附属楼栋外,其余主体工程全部施工完成,二次结构整体完成60%,机电安装工程整体完成40%,并完成了二次深化设计施工(EPC)工程总承包招标工作及合同签订工作。荣获省级奖项“秦汉杯”二类成果奖及国家级奖项“优智杯”智慧建造施工案例一等奖。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医院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受医保政策调整的影响,医院面临运行压力,成本管控、提质增效迫在眉睫。学科发展步伐缓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区域协作机制和医联体建设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医院内部缺乏浓厚的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文化氛围,存在执行不力、效能低下、惩戒不严等问题,这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实现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进措施继续深入研讨,针对性进行宣讲,深入解读DIP系统,实施有效管控措施;强化区域协作机制,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实地指导等多元化手段,加速推进医院学科建设进程,提升诊疗技术水平,确保在急危重症救治及应急处置方面实现显著突破;充分利用区域龙头医院的引领作用,有效整合退休返聘专家资源,深化对口支援、帮扶及外联合作,加速构建紧密型医联体体系,开展“医联体携手强业务”活动,主动与基层医院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通过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多元方式,形成长效沟通协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积极应对医改挑战,平稳过渡阵痛期,稳步推动医院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由物质要素主导转向人才技术要素驱动,全面加速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四、2025年主要工作任务2025年医院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门急诊诊疗120万余人次,出院6.5万人次,手术占比≥30%,四级手术占比≥20%,微创手术占比≥20%,平均住院日7天以内,CMI,RW药耗占比<32%。重点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自有资金项目建设,为项目整体验收竣工做好准备。充分发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基层防病治病能力提升。与北大医学部、温州医科大学、空军军医大学、西安交大医学部等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关系。(二)全面推动学科发展。着力打造肿瘤病院,定期开展多学科诊疗(MDT),实现肿瘤患者个性化、全流程管理;以国家“儿童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为契机,大力发展儿科、心理和睡眠门诊服务;与温州医科大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创面修复学科能力建设;发展生殖和男科技术,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支持中医、康复专业创新;充分发挥名医、名专家效应,吸引周边患者门诊就诊,带动检验检查业务发展。(三)优化患者收治结构。攻坚“全院一张床”调配模式,优化入院、转科流程,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配套绩效改革分配,全方位提升床位周转率与使用率。规范临床路径、围手术期、单病种管理,进一步推进日间诊疗、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缓解医保运营压力。3.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强化护理队伍整体建设,持续开展护理专业培训,强化专科护理门诊管理,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线上咨询服务,落实安宁疗护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探索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积极申报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常态化推进国家集中采购中选品种的落地工作,完成集采药品管理系统优化,做到应采尽采,满足患者需求。(四)科研教学同步发力。加快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建设步伐,确保感染性疾病科、全科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顺利通过验收,实现注册类临床试验立项“零”突破。加强科研培训,提升伦理审查与科研管理能力,增强科研诚信意识。强化培训基地建设,推进研究生医学教育工作实现新进展,积极承办省级师资培训班,组建标准化病人管理团队,建设美国心脏协会培训基地,推进科研教学工作迈入新阶段。(五)积极应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深入剖析病种及运营数据,为科室提供精准控制策略,助力成本管控。全面推进《关于应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缓解运营压力的意见》落实落细,探索出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奖惩机制。邀请业内专家深入临床科室,围绕新政策、新方向开展培训与考核。加强医保结算清单的质量把控,组织专家参与全市特病单议病例评审,持续优化院内DIP管理系统。(六)强化运营管理降低成本支出。探索第三产业发展路径,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为医院长远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健全运营管理架构与机制,重新调整运营助理员岗位职责,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持续优化临床、医技绩效分配,行政后勤科室全面推行绩效二次分配,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深入开展“成本控制年”活动,全面强化预算,健全成本核算机制,定期进行运营分析,大力推进药耗治理工作,有效降低药耗占比。(七)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2025年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25名,博士研究生1名,通过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引进,补齐技术短板,快速带动学科发展。选拔院内优秀医师前往国内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先进医疗技术,提升人才“走出去”的竞争力。持续推进全院全员定编定岗工作,核定岗位,推动行政后勤冗余人员充实到临床、医技科室。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限自2019年6月27日至2034年6月26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