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发布时间: 2025-04-11 16:15
单位名称 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环境保护提供监测保障。环境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和比对监测、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环境污染纠纷的技术仲裁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住所 渭南市站北路9号
法定代表人 左煜
开办资金 4151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生态环境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900万元 135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渭南市事业单位管理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开展主要工作情况。全面贯彻落实《2024年渭南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和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了我站《2024年度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并积极推进落实,顺利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各项常规监测工作顺利完成。39个国省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1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个酸雨监测点位,13个降尘监测点位,区域、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均按规按期开展并完成上报。渭南市农村中小微水体抽样监测、农村专项监测工作顺利完成,及时上报相应数据。全年承担国家地表水国控断面采测分离工作,完成1570个送检样品的流转、测试及数据审核工作,共编制原始报告520份。按时完成辖区内17个土壤监测点位样品采集工作、分析、现场核查、调查及省级土壤现场质控检查工作等工作。共计接收、核对国网土壤基础点、风险监控点密码样品、国家土壤比对样品149个,按时完成样品理化指标分析及数据报送工作。全年共编制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报告等各类专项业务报告13份,汇总数据报表近百份,上报市局和省站。2024年,渭南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4,同比下降8.7%,全国168城市排名倒16,同比前进9名;优良天数250天,同比增加4天。六项污染物“四降两升”:PM10浓度73μg/m3,同比改善11%;PM2.5浓度43ug/m3,同比改善12.2%;SO2浓度9μg/m3,同比恶化12.5%;NO2浓度31μg/m3,同比改善16.2%;CO浓度1.1mg/m3,同比改善21.4%;03浓度170μg/m3同比恶化6.2%。水环境质量监测情况,地表水渭河干流出境断面吊桥达到Ⅲ类水质,徐水河小曹河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渭河支流张家庄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洛河出境王谦断面达到Ⅲ类水质,黄河风陵渡大桥断面达到Ⅱ类水质,金水沟裕西断面水质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20mg/L,较去年同期上升81.8%,氨氮平均浓度1.09mg/L,较去年同期上升6.5倍。全年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项目均达到相应的Ⅲ类水质标准限值。声环境质量监测情况。渭南市城区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等效声级处于51.0~75.4dB(A)之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3.4dB(A),城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一级”,评价为“好”;城区昼间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处于42.0~74.4dB(A)之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0dB(A),城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评价为“较好”。中心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昼间点次达标率为100%,夜间点次达标率为100%。二、社会效益情况。市控重点排污单位执法监测和自行监测检查任务全面完成完成了2家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A级复核企业监测,1家危险废物填埋场,5家重点排污单位VOCs监测企业,3家涉重金属行业企业,31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测任务,编制报告45份,出具监测数据500余个。智慧化监管平台运行安全稳定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联网工作高质量完成,审核处理企业停启运、设备异常报告900余份,指导160余家企业解决数据传输问题。对180余家企业联网排查,完善120余家企业缺失数据补录,开展180余家重点单位排污字典信息核对工作。2024年,我市重点排污单位有效传输率为96.96%,达标95%以上考核要求。市局智慧化监管平台运行顺畅,全年累计报送监管平台周报52期,月报12期,累计完成日常维护1000余人次,处理系统故障27次,系统升级15次,满足各部门使用需求。目前已接入露天焚烧智能监控平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线上平台、环保用电监管系统、VOC企业全过程监控平台、陕西环境执法监管五个平台,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自动监测站运维和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进步明显全年共计上报渭南市及韩城市168小时空气质量预报365期,联合市气象台发布空气质量预报365期;参加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联合研判会商会议38次;参加市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加密研判会商10次。顺利完成咸阳区域省控空气站交叉运维工作任务,上报空气质量日报365期,处理应急故障处理105次,配合省站完成全年质控检查及相关各项运维工作。编制印发我站《关于咸阳省控空气站交叉运维绩效考核办法》,完成了我市镇(办)空气站建设项目(二期)验收工作。省控交叉运维和乡镇站运维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有效率和传输率都有很大提升。根据中、省点位微调相关技术要求和国控城市点位布设技术规范,开展国控站点微调相关工作。省市专项监测工作保障有力全力配合2024年全省污染源执法监测质控帮扶、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执法监测专项行动等中省重点专项工作。省级事权降水、降尘、省控地表水、饮用水监测等任务全面使用全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监测工作全流程在线管理。配合市局完成陕西泰鑫有色金属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和白水洁宇环保再生利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法监测工作,华州区金堆镇金堆栗峪尾矿库水质监测等任务,有力保障了中省市各项监测工作顺利完成,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了监测力量。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现有机构及岗位设置和人才队伍建设矛盾凸显。随着环境监测业务范围、工作量和环境监测职能的增加,现有机构、岗位设置不能满足监测业务需要,不能有效的激励、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2.现有业务能力与日渐复杂和艰巨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业务培训还需加强。我站现有部分项目因不具备资质或具备资质而不具备分析能力,导致这些项目需要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完成,因此需加大能力建设并外请专家对我站大型仪器操作进行深入培训。3.数据上报时效性还需提高。站内有些监测数据没有按照全年监测方案要求的时限进行报送;县级站数据报送也存在一些问题,2024年超过半上报数据来自县级监测站,但是部分县级站对于任务不够重视,数据上报不准确,数据逻辑性较差,时效性差,甚至个别县级站部分任务出现不报的现象。(二)整改措施:1.加强沟通协调,化解岗位设置和人才队伍建设矛盾。结合我站现有人员情况及岗位设置情况,积极与人事主管部门沟通,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规范运行管理,健全适合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我站各项工作的快速稳步发展。2.以业务培训为抓手,持续提升我站监测能力。一是继续加大站内业务培训力度,积极参加中省监测业务培训。二是组织好站内人员参加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三是举办实训培训班,组织县级技术骨干“一对一”跟岗实训,发挥“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基层站技术水平。四是积极谋划一企一测环境应急监测演练活动。3.严格要求县级监测站数据报送质量。一是要求各区县仔细研读上级下发的监测方案,督促各县做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县级饮用水监测,确保数据按时报送。二是严格数据报送时限,督促各区县提前准备好纸质版监测数据,提前邮寄审核。三是严格数据报送质量。督促各区县严格按照相应标准限值审核监测数据,避免出现数据录入错误等情况发生。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服务环境监管。进一步扛牢环境监测的政治责任,持续提升我站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和业务技能水平,在市局党委坚强领导下,奋力开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2.持续加强沟通,提升监测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大沟通力度,确定适合我站监测工作的业务培训内容及方式,利用日趋完善的实验设施,不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确保业务技术培训取得实效。3.持续强化监督帮扶,确保数据报送质量。进一步加大与省站、县级站的交流,强化对区县监测站帮扶力度,积极推进做好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排污企业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等各项监测任务,督促按照相应标准限值审核监测数据,确保数据按时报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计量认证证书编号:222712054167发证日期:2022年03月22日有效期至:2028年03月21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