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商州区社会救助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全区社会救助和区中心敬老院管理等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 | |
住所 | 商洛市商州区金泉小区社区服务大楼4楼 | |
法定代表人 | 程铁军 | |
开办资金 | 2.3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商州区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42万元 | 7.4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商洛市商州区社会救助中心 | 从业人数 1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单位无违法违规等情况发生。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及时足额发放社会救助资金。截止2024年12月底,全区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6090户31628人、城市低保对象795户1349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2835人、特困人员住院救助1271人次、临时救助3029户8597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2.4亿元。二是全面强化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严格遵照《商洛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商洛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的补充通知》等文件,通过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准入条件、放宽“单人户”施保条件、适度扩大刚性支出扣减范围和认真落实低保渐退政策等多项举措,不断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制定印发《全区今冬明春“下基层、解民忧、暖民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联合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制定印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完善分散供养特因人员照料服务政策措施、标准规范和监管机制,提升照料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物质+服务”救助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探视巡访和照料护理等专业服务。我区于2024年5月开始在在沙河子、夜村两镇开展了政府购买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责任,严格落实定期探访、巡查和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落实“救急难”快速响应机制,规范临时救助程序,强化临时救助功能,完善临时救助“临时备用金”“先行救助”“一次审核分阶段救助”等制度,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托底线作用,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在杨斜镇遭受严重洪灾后,主动作为,及时为杨斜镇下拨临时救助资金180万元,并将该镇临时救助备案金审批额度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救助受灾群众1100多户3300多人,确保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制定印发《商州区推行“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先行在城关街道迎宾路社区、名人街社区开展试点工作。三是扎实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对标5个方面重点整治工作任务,突出问题导向,紧盯群众在社会救助方面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和制约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实施的堵点难点问题,健全制度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夯实管理责任,强化作风建设,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对牧护关、闫村、城关街道等15个镇(街道)74个村(社区)进行入户走访排查,召开兜底保障政策落实研判会74场次,走访困难群众2161户7562人,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四是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监测预警功能,实现系统上下贯通、部门横向联动、数据动态更新、信息随时可查,及时将各级反馈数据下发各镇(街道),各镇(街道)再根据反馈信息指导村(社区)按时完成入户排查任务,确保符合条件人员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群体,瞄准因病、因学、因残、因失业等主要返贫致贫因素,定期与乡村振兴、医保、教育、人社、住建、应急、残联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分析筛查有潜在风险的对象,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截至目前,与区级相关部门开展数据比对30余批次。健全线下主动发现机制,广泛动员基层组织、社会力量、网格员及相关人员摸底排查,对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应救尽救”,及时将死亡、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取消。五是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政策,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六是扎实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印发宣传彩页、发送手机短信、推广陕西民政通、商州社会救助“一码通”、深入镇办培训、走村入户宣讲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让群众清楚申请各项救助政策的资格条件、办理程序及发放标准等,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同时,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搭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学习政策、交流思想、沟通信息、以学促改”的平台,持续推动救助工作提质增效。今年以来,组织参加省市政策培训3场次,印发社会救助政策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七是畅通救助渠道,提升困难群众满意度。由专人负责办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有关社会救助类问题;引导困难群众使用商州社会救助“一码通”进行线上求助,及时受理交办并跟踪问效,努力提升困难群众满意度。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拓展社会救助广度深度,切实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行点对点、面对面指导。二是进一步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完善求助信息接收、登记、转办、反馈等工作流程,积极回应困难群众的求助;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群众满意度有所提升。三是推行“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初步实现政府救助资源和社会力量救助资源的深度融合。四是积极推行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全覆盖,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三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一是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与银行等金融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不畅,核算收入难度大。二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种绝大多数来自财政专项资金,社会参与度不高。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将进一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筹划建立社会救助基金等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协调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借助现有内网救助平台,实现救助申请、审核、发放全流程线上办理。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着力解决社会救助难点、痛点问题。打造救助服务特色品牌,进一步健全保障有力、高效有序、精准救助的兜底保障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的急难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深入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推广“物质+服务”救助方式。适应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在加强物质帮扶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型救助,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救助家庭成员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三是紧扣民政基本民生兜底保障职责任务,进一步找差距、补短板、促落实,切实履行起部门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社会救助职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兜底作用,有效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切实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