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紫阳县> 紫阳县文化馆

紫阳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4-11 11:04
单位名称 紫阳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艺活动组织,业余创作团体管理,业余文艺创作组织,文化宣传与交流,群众文化文艺相关的辅导与培训。
住所 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施家沟巷
法定代表人 张媛
开办资金 6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8.2万元 54.8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9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开办资金,于2024年11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举办单位。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节庆文化带动成果斐然。1.春节期间,我馆举办“村晚”全国示范展示活动,节目涵盖当地特色的民歌、舞蹈、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紫阳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群众的精神风貌。现场同步进行“义写春联”“拍全家福”活动,邀请书法名家和摄影志愿者为群众书写春联、拍摄全家福,传递新春祝福,设置非遗及特色产品展销区域,展示和销售紫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以及特色农产品,让群众现场欣赏文艺节目,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购买特色商品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加深群众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2.同月深入乡镇进行“义写春联”、送戏下乡,开展线上美术展、线上茶艺教学、线下灯谜竞猜等活动,现场为村民书写春联,并进行文艺演出,演出节目贴近农村生活,包含戏曲、歌曲、舞蹈等多种形式,深受村民喜爱。(二)品牌文化引领效应明显。1.与全县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开展“春之茶”开元节及第七届手工制茶大赛、“茶山放歌,声动紫阳”陕南民歌大赛紫阳选拔赛、2024年“茶乡飞歌·多彩紫阳”茶文旅系列活动三场大型活动,充分展示紫阳独特的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紫阳茶的深厚底蕴。2.深入17个乡镇通过海选,预赛,决赛的方式,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市陕南民歌大赛,荣获少儿组、成人组双十佳称号,提升了紫阳县在陕南民歌领域的影响力。3.围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在紫阳广场开展“庆“七一”文艺汇演活动;节假日期间,在夜市繁华地段设置“快闪小舞台”,在夜市人流高峰时段进行演出;开展“红领巾爱祖国”讲解技能展示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系列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紫阳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三)全民艺术普及措施多样。1.开展第二届旗袍走秀公益培训、省音协文艺“六进”志愿服务活动——“三区人才”声乐培训班、合唱培训班、民间剪纸创作培训、反诈主题广场舞公益培训、暑期青少儿公益艺术培训、短视频制作和营销策略培训班等一系列公益培训活动,公益培训活动各具特色,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民众技能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为紫阳县的文化繁荣、民众素养提升以及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未来更多精彩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为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朗诵人才,第五届“走进春天拥抱安康”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紫阳赛区)在我馆顺利举办,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了我县广大群众的文学素养和朗诵水平。(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丰富。以第十九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依托,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4月12日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亮相“陕西省首届非遗年度盛典”,郑氏传统修脚术非遗就业工坊荣获年度优秀非遗工坊称号;4月29日“紫阳乌(铁)陶”赴汉中在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以及非遗大展上进行展览;5月15日公布了“紫阳赖氏芝麻糖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为紫阳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符晓荣等29名传承人为紫阳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我馆与咸阳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开展“天赐之‘茯’·走进紫阳”茶文化调研交流学习活动;协助中共紫阳县委宣传部、紫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展短视频制作和营销策略培训班,通过系列丰富多彩的合作交流活动,紫阳县文化馆不断拓展发展思路,加强与各方的联系与合作,在非遗文化传承、艺术普及、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紫阳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促进文化传承与教育。本年度开展10余场次培训,,涵盖行政管理人员、社会组织、民间社团、学生、教师等,培训内容丰富,包括文化站业务、家庭教育、旗袍走秀、声乐、合唱指挥、民间剪纸、短视频制作等提升了各类人群的文化素养与技能,按照“一院一品一特色”,共开展各项文化活动310场次,服务群众6240人。(二)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举办的一系列茶文旅活动,如“村晚”、“春之茶”开元节、手工制茶大赛、“茶乡飞歌·多彩紫阳”茶文旅系列活动等,现场共创作了春联1000余幅、福字1000余个、窗花100余幅,全家福30余张,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活动宣传力度不足,部分活动虽精彩纷呈,但宣传范围有限,导致参与人数未达预期。资源整合不够高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与部分社会资源的整合存在欠缺,未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二)改进措施:1.强化宣传工作。制定全面的宣传计划,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包括社交媒体、地方媒体等,扩大活动宣传范围,提前发布活动预告,详细介绍活动内容和意义,吸引更多群众参与。2.优化资源整合。积极主动与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联系,深入挖掘合作潜力。与企业合作时,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共同举办活动、共享资源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深化文化活。丰富形式内容,开展沉浸式体验等活动,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品质与宣传。(二)强化传承教育。深耕陕南民歌传承,推进进校园;拓展非遗保护,挖掘新项目、扶持传承人;优化免费培训,按需设课。(三)加强交流合作。与周边文化机构合作,促进区域文化融合;与社会组织等多元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四)提升宣传效能。构建多元宣传体系,依活动定制方案;强化品牌宣传,制作优质物料。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