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紫阳县> 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

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11 11:04
单位名称 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紫阳民歌和汉调二黄研究,传承和保护,承担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和政府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等。
住所 紫阳县老电影院办公楼
法定代表人 唐文生
开办资金 60.9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4.27万元 53.3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开展濒危剧种演出。中心积极开展紫阳民歌剧演出活动,全年共组织民歌剧专场演出100场,涵盖了经典剧目和新编作品,2024年新创紫阳民歌三首,鼓励其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演出,让新创民歌在民间广泛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吸引观众达10余万人次,并成功复排了传统濒危剧目《王二嫁嫂》《一孝千金》等经典曲目,丰富了剧种的剧目库,为民歌剧的传承保留了珍贵的艺术资料,提升了剧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推动紫阳民歌传承保护与研究。深入全县各乡镇,收集整理原始民歌素材及民歌相关资料100余件;举办紫阳民歌线下培训班四期,培训学员200人次,线上培训二十余次,辐射听众20余万人,涵盖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培养了一批民歌传承新生力量;紫阳民歌基础资料的抢救与保护工程项目启动;紫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开始拍摄;创排了紫阳民俗节目《龙宝闹春》。完成了紫阳民歌基础资料保护工程的方案初稿,为紫阳民歌的传承保护提供重要支撑。(三)策划组织文化旅游活动演出。完成亲水广场光影秀的音乐制作,为广场增添独特的文化氛围;全体干部参与国庆旅游接待演出二十余场,其中会馆十四场次,茶山七场次,以优质的演出服务游客;组织策划陈小虎一行采风活动的接待演出任务,展示紫阳民歌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任河国际免费听歌五场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参与“三下乡”主场活动的演出与小分队演出活动的组织策划,将文化送到基层;参加全省第三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交叉学科创新论坛的案例分享,并获得二等奖,展示了紫阳县在文化服务方面的创新成果。(四)大力推动文创开发。将紫阳民歌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如制作民歌主题的CD、书籍等,利用茶企包装平台,拓宽文旅融合销售渠道,增加包装上的免费听歌,促进茶叶购买的体验性与趣味性。举办民歌音乐节、茶叶开园节、夏亲水啤酒节等大型文旅活动,吸引业内人士和游客,提升知名度,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增长。(五)持续推动文化向基层延伸。帮助焕古镇安装好实景剧《义渡风云》字幕机,为当地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策划并执行了“紫阳民歌大赛”“民间社火展演”“第四十个教师节晚会”“中秋诗会”“四季村晚”两场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为景区、酒店等旅游相关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紫阳地域文化特色,为4A旅游景区量身打造常态化演艺节目,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六)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心三名干部完成十月份包村任务,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解决包联四合村断面悬空路20米,为大学新生举办集体升学礼,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及安全大排查工,扶贫消费帮扶2万余元,组织文化活动宣传孝义精神2次;开展庆元旦村级游艺活动3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促进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将紫阳民歌纳入音乐教学课程,编写专门教材,组织民歌社团,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传承民歌文化基因。同时,定期举办民歌讲座、民歌流动课堂,邀请民歌传承人现场授课,向社会大众普及民歌知识与演唱技巧。全年共组织民歌剧专场演出100场,涵盖了经典剧目和新编作品,吸引观众达10余万人次。(二)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广场社区开展民歌表演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民歌合唱、比赛,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本年度收集整理原始民歌素材及民歌相关资料100余件;举办紫阳民歌线下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200人次,线上培训20余次,辐射听众20余万人,带动文旅增长超1000万元,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民歌研究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规模扩大。2.人才断层,高水平的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和研究人才稀缺,制约了艺术创新和传承发展。(二)改进措施:1.保障经费投入,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对各项工作的经费投入,合理安排经费使用,确保资金用于教材编写、资料录制、演出活动、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等方式,加强研究中心人才队伍建设,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具有音乐、文化研究、教育等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工作力量。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持续推动民歌传承。培养5-8个稳定合作的民间社团组织,深度参与至少20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显著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完成紫阳民歌流动大讲堂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开展不少于50次的流动课堂教学活动,覆盖紫阳县内80%以上的镇,培养民歌爱好者不少于1000人。完成紫阳民歌基础性资料录制20人以上,确保资料的高质量留存;完成口述史撰写20人以上,为紫阳民歌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二)提升文化推广与传承。参与濒危剧种(汉剧)演出不少于100场次,其中包括送戏下乡80场次,进社区、校园等20场次,提高汉剧的社会关注度和传承力度。持续推进免费听歌项目,优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全年服务群众不少于5000人次,进一步提升群众对紫阳民歌的欣赏水平和喜爱程度。完成民歌进校园教材的分级分类工作,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在全县80%以上的学校推广使用,培养学生对紫阳民歌的兴趣,让民歌传承从娃娃抓起。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