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养高中学历技术应用人才,提高社会职业素质。职业技术教育、高中学历教育和就业再就业培训。 | |
住所 | 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新桃村 | |
法定代表人 | 张德兵 | |
开办资金 | 599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紫阳县教育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394.35万元 | 5999.6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12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开办资金和举办单位。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紫阳县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教育教学方面。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等,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举办以“我们,毕业了”为主题的毕业汇演活动,我校24届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吴廷燕、周奎録被西安航空技术学院免试优先录取,享受校内专业任选,并荣获奖学金7000元。5月24日,紫阳县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正式启动,全面展示了职业教育的成果与魅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开发特色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教学创新,促进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月中旬,组织23级茶叶班的学生深入紫阳县科宏茶业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工学交替。5月,我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10名学生来到联合企业——素业茶院西安分院,组织开展工学交替活动。注重个性化培养,开设多样化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年完成国家、省市县级培训项目25项243人次;在科研方面,成功立项省、市级的规划课题,并顺利结题多个市、县级课题。(二)强化帮扶工作。持续与常州、西安职教达成合作,通过“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学校实际需求,制定精准帮扶计划;开展“示范课引领”,展示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为该校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范例;采取“结对帮扶”,实施“一对一”精准指导,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竞赛能力,同时帮扶教师还通过“资源共享”等,为学校注入优质教育资源,助力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24年,我校6名教师在国、省、市各类比赛获奖;以技能大赛为指向的14个社团,省市获奖累计21人次,获2024年陕西省第一届茶艺大赛一等奖、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金奖,“说课程”赛项省级一等奖。(三)制度建设与安全保障并重。结合基本建设、食堂、门卫、宿舍等重点事项、重点部门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内控制度、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告、预防和处置制度。与班子成员和有关教职工一起完善了学校应急机制,守住校园平安,守护师生安全。将安全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明确责任,自上而下构筑起“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责任体系,高质量完成校园篮球场、校园舞台、学生宿舍空调采购安装等工作。(四)切实强化专业建设。在中医康养、形象设计等专业领域,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成效显著。4月29日同县人社局、远元集团举行了共建康养专业签约仪式。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就业机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2024年,我校被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与县人社局等部门合力推进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就业市场,开设“修脚足浴”“电子商务”“茶艺评茶”等实用技能课程,确保培训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积极筹措项目资金4.5万元,修复帮扶村饮水工程,解决48户贫困户158人饮水问题,奖励大学生集体升学与“新民风”道德模范,为失火群众购买生活必需品,助力帮扶村农产品销售累计5.1万元。(二)职业教育成果显著提升。2024年,积极与有关企业开展合作,《紫阳县“撬动劳务品牌链式效应”技能培训典型案例》获评陕西省2024年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案例;《评茶要素》获评陕西省2024年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课程,劳动课程《劳动美·行诚信·学技能》在省微课程教学设计比赛中获三等奖。2024年省市技能大赛参赛项目提升到14项,获得6个省级三等奖,市级奖项五项。2024年,我校教师团队其他相关赛项师生获奖累计20余项。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学校转型需要进一步推动。20升学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对于今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为主的教育格局,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建设、基地建设、中高职院校合作等工作。(二)改进措施:1.明确转型目标,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完善综合高中班的管理机制;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并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增强学生发展信心。2.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为主的教育格局发展。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确保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进阶性;深化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建立中高职衔接的长效机制,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符合本地产业结构的专业,带动农村生产力。调整专业的同时,优化学校师资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二)德育安全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加强校纪校风整治活动力度及深度。继续加大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力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三)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加强与帮扶教师间互助合作,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挖掘资源,加大技能竞赛投入力度,争取获得更大突破。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