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教育,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培养知识产权服务人才。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南路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楼415室。 | |
法定代表人 | 惠国雄 | |
开办资金 | 15.9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8万元 | 13.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中心认真落实市局党组部署要求,积极发挥省政府表彰的“先进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各项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紧扣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主题,线上线下同步组织系列活动,深入社区、企业、商超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二)强化知识产权培训教育。一是专题培训。结合市局干部教育培训安排,对县市区业务相关人员,进行“地理标志基础与市场监管”“商标培育与专利保护”等课程的线上培训,普及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等知识。二是外出培训。派科室负责人和业务人员赴西安、乌鲁木齐、武汉、天津等地参加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共服务网点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贯标、专利检索分析和地理标志保护运用等学习交流,深入了解知识产权领域综合信息,提升干部职工综合能力。三是常态培训。坚持每周两次的集体学习,按季拟定学习计划,采取宣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四是对外培训,10月份举办我市首次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三)注重提升创新创造质量。一是提升知识产权创新主体创造运用能力。深刻领会省知识产权局关于榆林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意图和重要部署,持续推进与榆林学院(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交流合作,开展能源化工领域知识产权状况调研,挖掘能源化工企业创新能力,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专利转移转化工作。二是开展非正常专利清理核查工作。通过非正常专利申请自查整改,提高我市专利整体质量。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创造活动。5月12日,与市科协、团市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第十四届榆林市“知识产权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一是加强执法维权协助。经常性地配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对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进行法律法规、申请授权的程序与法律状态检索、纠纷处理、侵权判定等咨询服务。二是推进维权援助站建设工作落实落细。继续完善县市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运行机制,通过业务指导支撑,提升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工作质量和成效。三是深入基层指导。结合“知识产权万里行”活动,深入县市区,就专利创造运用、商标培育注册、地理标志运用与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等相关业务,不定期开展系列指导服务。四是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邀请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讲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服务知识。实施商标带动和品牌富民战略。一是实施商标带动品牌战略。积极协助企业注册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注重发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商标品牌效应。二是注重品牌价值提升。配合市局知识产权科开展“陕西好商标”申报工作,协助参评企业就申报材料准备、品牌建设、知识产权状态查询等方面给予业务指导。推进地理标志管理运用。一是开展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工作。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统一认定保护的部署要求,积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转换国家地理标志工作。二是协助市政协编写《榆林历史文化丛书》。主动与市政协办公室对接,按照《榆林历史文化丛书》实施方案中《物产》卷编辑收录要求,搜集、整理、撰写《榆林地理标志产品名录》文字说明,提供相关资料和照片等内容。二、取得的效益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在航宇路社区福田小区和榆林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小礼品、法律法规手册,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讲授专利创造、转移转化和商标品牌培育知识等,扩大社会知晓度,增强创新主体创造能力。累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法律法规手册4200余份,发放中国知识产权报4·26专刊1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800余人次。通过榆林联通公司推送手机宣传短信30万余条。利用城区标志建筑物广告外屏等电子媒介宣传知识产权保护内容,通过医院、酒店等设置的广告机和榆林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等可视化平台,动态发布知识产权知识。采用《中国知识产权报》宣传周特刊,安排知识产权知识有奖竞答,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市场监管系统干部职工集中答题,更好地了解和熟悉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截止10月份,我市专利授权量3347件,位列全省地级市第2位。企业专利授权量达2684件,占授权总量的80.2%。有效发明总量突破1000件,达到105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923件。全年清查非正常申请专利599件,其中,发明专利94件,实用新型专利505件。涉及企业、医院、院校等172家。经多方联系沟通、解释政策,同意撤回541件,申诉43件,失联13件,不撤回不申诉2件,撤回率90.3%。第十四届榆林市“知识产权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64所中小学的774名学生参赛。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1件,实现零的突破,质押金额1350万元。全市商标注册申请5889件,核准商标注册4063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2位。全市有效商标注册总量39777件,居全省地级市第3位。5件注册商标被评选为2024年“陕西好商标”。全市“陕西好商标”累计达到15件;驰名商标3件。全市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地理标志商标21件,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经营主体80家。三、存在的问题一是整体力量比较薄弱。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干部配置仍不完善。二是创新能力仍需加强。专利、商标授权数字在不断攀升,但发明专利特别是高价值专利和驰名商标占比还比较低,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龙头作用远远不够。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质押融资推进还比较慢。整改措施一是坚持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进一步拓展,加大外出调研和培训频次,进一步开阔视野,推动中心现有人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积极与上级对接,配齐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职工,推动新一年的工作出亮点、创佳绩。五、2025年工作计划(一)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加强知识产权常态化宣传,适时组织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适时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企业、学校开展知识产权专题讲座,提高社会对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知晓率。集中开展全市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培训。(二)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结合我市实际,结合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与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作用,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特色农业等领域,积极提供全方位援助服务。(三)加强地理标志服务工作。培育地理标志优势产业,打造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地理标志商标,发挥地理标志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全面完成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转换认定工作。(四)加强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发明专利是经过市场选择的公认的高价值专利。注重培育发明专利,促进专利转移转化。引导支持发明人以专利形式保护创新成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在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实现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五)加强专利商标与金融结合。畅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渠道,指导帮助挖掘专利商标资源,征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即时推送至金融机构。加强与企业的日常联系服务,持续推动企业专利保险。(六)加强干部管理和学习教育。继续按照中心集体学习“两个百小时”计划,搞好日常学习培训,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提升业务工作能力,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