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法学会

榆林市法学会

发布时间: 2025-04-10 11:27
单位名称 榆林市法学会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全市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学习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宪法法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引领、繁荣法学研究,促进法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转化。
住所 榆林市高新区市委办公楼414
法定代表人 张守华
开办资金 2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榆林市委政法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0万元 25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法学会.公益 从业人数  2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榆林市法学会深入贯彻落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和全省法学会培训班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工作大局,强化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履职,团结和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为为服务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和平安榆林法治榆林贡献了力量。一、主要工作(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提升组织引导能力。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年初,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法学会召开榆林市法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传达了中、省法学会有关精神,要求全市各级法学会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二是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印发了《榆林市法学会工作要点》,明确了5大类17项全年工作任务,明确了具体任务,细化了工作举措,扎实推进,进一步明确和统一全市法学会员的思想与责任,切实提升法律服务质效,践行法治为民宗旨,有力确保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三是严格意识形态管理。加强对市、县(市、区)两级法学会各类活动意识管理,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及时向同级党委政法委、上一级法学会请示报告工作中的有关重要事项。榆林市法学会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多年来,单位及主要负责人未发生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领导班子成员没有发生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二)坚持思想引领,深入学习研究阐释“法治思想”。坚持以“法治思想”同法治榆林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切实履行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阐释好“法治思想”的重大政治责任,积极发动广大法律、法理论研究者要紧密结合立法实践,加强对“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在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研究深,把“法治思想”中的原理性成果、标志性概念、原创性观点阐释透,为法治实践特别是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善于发现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问题,真正将法治建设各个环节打通,为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贡献立法学研究者的智慧和力量。(三)坚持围绕服务中心大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全力助力平安榆林建设水平。全市法学会各基层站点以切实提升法律服务质效,践行法治为民宗旨,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融合榆阳区“栓正人员”、绥德“说事堂”、清涧“范婶说事”等好的做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构建治理体系建设,为全市社会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二是强化法学研究理论课题。积极组织开展并参与各类法学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庆祝百年华诞征文”“第四届‘法治陕西论坛’征文”、“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征文”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征文”等征文活动,外出参与省内外法学论坛3次,累计征集推送论文190余篇,其中获中省级三等奖4篇,法学研究成果日益繁荣。三是积极统筹全市法治人才资源。严把会员入口关,要求会员全部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原则,从学历高、品行好、素质强等法律人才中进行选拔,稳步推进法学会会员的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法学会员351人,团体会员12个,法治人才库成员121人,法律专家库54人。在各县市区综治中心设立法学会会员之家,聘请12名法律、法学工作者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深度参与法治榆林建设,深度服务法治政府建设。(四)夯实基层法治建设。榆林市1市、12县市区均依托综治中心建设了法学会会员之家基层服务站点,统一标识,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度、工作流程等内容。全市共聘请了法学法律领域21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建立了415人法治人才专家库,积极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家会诊、首席把脉、公众参与”的“六位一体”工作模式,围绕重大信访积案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风险防控、重大公共决策论证开展法治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一是法学会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榆林市法学在市委政法委党总支第二党支部设立了法学会党小组,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通过召开法学会党组会、理事会会议、研讨会、学术论坛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引导法学会系统干部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好更高水平平安榆林、法治榆林。二是法治宣传做到覆盖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坚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深入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和“青年志愿者法治基层行”等法治实践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法治讲座27场,开展集中法律服务活动12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3场,普法宣传34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特别是联合市委依法治市办贺市司法局,举办了6期榆林法治大讲堂,全市培训范围达8000余人次,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三是活跃法治学术论坛。榆林市法学会联合陕西省法学会、榆林学院和神木市法学会,举办了黄河“几字弯”法学研讨会暨陕西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年会,就赓续陕北红色法治血脉、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多个层面进行了交流研讨,为陕甘宁蒙晋区域平安联建、法治联创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组织开展并参与各类法学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庆祝百年华诞征文”“第四届‘法治陕西论坛’征文”、“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征文”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征文”等征文活动,外出参与省内外法学论坛3次,累计征集推送论文190余篇,其中获中省级三等奖4篇,法学研究成果日益繁荣。四是推进“双百”活动深入开展。注重工作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榆林市法学会联合依法治市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双百”基层行和法治热点宣讲活动,促进法治宣传与法律实务研究紧密结合。目前,全市政法各单位、依法治市各成员单位听取报告300余人,整个活动推进有序、覆盖面广、规格高、效果好、影响大。三、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在发展壮大法学事业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距离市委市政府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我们在开展法学研究、发展法学会员、提供法律保障方面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工作主要以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为主,创新性开展的工作和活动较少,法学研究成果质效还有待提高;二是对贯彻法治理念和发展法学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法律从业者片面地认为法律更加注重实践效果,而忽视了法学研究的理论效果和引导效果,法学教育培训还有待强化;三是法学会虽然建立了全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吸纳了一些有专业特长的法律法学专家学者,但在参与和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时“首席把脉”关键作用发挥还不到位,法律把关作用有待加强。四、整改措施一是持续增强工作主动性,拓展工作思维,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坚持在理论研究成果的转换方面下功夫,结合榆林实际,研究出台一批具有榆林特色的法学理论研究成果。五、下一步工作打算榆林市法学会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法学会部署要求,扎实履职,补短板、强弱项,奋力做好法学会各项工作。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党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法学会的政治机关定位,加强政治引领,引导法学会系统干部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好更高水平平安榆林、法治榆林。二是坚持以法治思想为指引,提升引领法学研究的能力。重点围绕中华法系和中华法治文明开展研究,着眼榆林地区中华古代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组建专门研究会。积极与财政、社科联等部门对接,争取课题研究资金,规范和完善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课题研究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举办第二届赓续红色法治晋陕蒙黄河“几字弯”红色法治研究论坛,搭建黄河峡谷区域红色法治文化研究平台,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汇聚专家学者智慧,推动平安联创、法治建设。三是坚持助力法治榆林建设,提升服务工作大局的能力。围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开展土地流转、产业扶持政策、营商环境优化、产权保护、国际贸易规则、数据安全、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研究,组织法学法律界专家学者从法治层面加强对策研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推高质量发展,为法治政府建设建言献策。协助做好我市申报全省“十大法治事件”、“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榆林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榆林市法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积极培树我市法学领域优秀人才。四是坚持投身法治实践,提升服务社会治理的质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助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围绕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重难点问题加强研究,服务政法工作现代化;制定印发榆林市法学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的意见》,持续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覆盖全市、县(区)的法学会法律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活动形式,搭建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联合榆林市依法治市办持续定期办法《榆林法治大讲堂》,打造集信息聚合、知识普及、交流互动、正能量传播为一体的宣传前沿阵地。五是坚持守正创新理念,提升自身建设硬实力。严格落实2月17日榆林市委第三次常委会议议定事项,做好完成市县两级法学会换届工作,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展壮大法律咨询专家,鼓励基层服务站点与律师事务所等法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建立协作关系,更好地服务法治实践,助力法治榆林建设。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