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5-04-10 08:12
单位名称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全市境内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文物及文物资料的征集、收藏、保管和鉴定研究工作。
住所 榆林市西沙长乐路中段
法定代表人 庞和平
开办资金 62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90万元 166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公益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工作: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一)文物库房的日常管理工作1、完成了文物库房、标本室、石刻库房、参考品库房等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了各文物库房全年安全无事故。2、完成了省、市级领导及国内知名大学考察团视察、参观我单位文物库房、参考品、修复室的接待工作。3、依照市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完善“榆林市文物综合监管平台”中我单位现有上账文物的各项信息。4、配合米脂县博物馆,协助完成该馆寄存文物的三维信息提取工作。5、根据市局文件精神,上报了我单位未上账的馆藏文物信息。6、向省文物保护中心提供我单位2件墓志的照片。另据省委宣传部与省文物局文件要求,完成了我单位所涉碑刻墓志的拓片工作。7、向市文旅局提供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和文物点的信息。接收了延安铁路刑警队向我单位移交的涉案文物。另有市公安局向我单位点交的寄存文物。(二)文物保护宣传和培训工作1、榆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市十二个县市区的普查队员8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为期3天,通过视频授课和邀请有关专家老师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文物知识、普查问题梳理、经验做法分享等内容。2、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西北片区轮训暨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开班。本次培训为期5天,培训班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承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片区130余位轮训班学员与陕西各地文博系统、文保机构、高校等150余名普查骨干同堂学习,其中我单位派出4名业务骨干进行学习。3、成立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榆阳区试点工作专班,负责审定试点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及经费安排,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试点工作。经过精心组织与周密部署,来自榆林、延安、铜川三地60名文物普查队员组成的15个普查小队通力合作,对榆阳区试点的4个乡镇(麻黄梁镇、古塔镇、鱼河镇、鱼河峁镇)文物点位进行了复核。二、文物考古研究调查和发掘工作文物考古研究是我单位业务工作的核心,田野考古调查耗时长、任务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单位业务干部积极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在繁重的工作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1、榆林市统一组织成立榆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下设19个普查分队。普查1队为总队,全盘负责安排协调所有田野调查和室内整理工作,以及质量控制、专业指导和验收工作,编制榆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和分析报告。普查2-19队为普查分队,负责12市县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录入等工作。2、榆阳区试点启动至6月19日完成榆阳区实地调查工作,复核文物点1414处,新发现登记文物点35处。3、6月20日至7月14日完成府谷县实地调查工作,复核三普文物点1642处,新发现登记文物点103处。4、7月15日至9月8日,开始神木市实地调查工作,复核三普文物点3016处,新发现登记文物点94处。5、9月9日至10月7日,定边县实地调查工作,复核三普文物点1061处,新发现登记文物点47处。6、10月4日至10月7日,榆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支分队和陕西省旧石器四普专项调查队,对榆林沿黄流域旧石器进行实地调查工作,新发现登记文物点18处。7、10月8日至10月23日,靖边县实地调查工作,复核三普文物点962处,新发现登记文物点36处。8、10月24日至11月18日,横山县和子洲县四普工作同步开始,横山县复核三普文物点1298处,新发现登记文物点53处。子洲县复核三普文物点570处,新发现登记文物点71处。9、11月19日至年底,佳县和米脂四普工作同步开始,工作正在进行中。(二)秦直道野外考古调查工作1、我单位业务人员先后对佳县、延安市富县等地的战国秦汉城址进行了野外调查;又新发现了榆林境内秦直道部分段落的位置与分布,并进行了初步踏查。秦直道的发现,属重大发现,初步解决了多年来榆林境内秦直道的位置与走向不明的问题。为今后开展秦直道资源调查提供了重要支撑。2、我单位联合四川大学考古学院,对佳县、神木、靖边和内蒙鄂尔多斯境内的几座战国秦汉城址冶金遗存进行了调查,采集了相关标本。后续研究,主要由四川大学考古学院负责开展。3、我单位开展了对延安与鄂尔多斯境内秦直道的考察,进一步确认了秦直道有关段落的走向,采集了一批较好的标本。三、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1、通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榆林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状况和管理使用情况,为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打下坚实基础,为榆林市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2021年,由国家文物局统一组织,陕西省文物局完成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调查表明,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物类型,其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榆林石窟面临一定的破坏,急需保护,省文保院和文研所共同研判并确定陕北榆林无定河中游中小石窟的集中连片保护一期工程。3、完成了对榆阳区走马梁汉墓群2000年度发掘墓葬的资料整理工作,并写出了发掘简报。四、文物保护修复工作1、完成了“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汉代陶制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立项报告的编制及申报工作。2、完成了“佳县文化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立项报告的编制工作。3、完成了“绥德县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青铜瓿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写工作。4、完成了“榆林馆藏青铜文物抢救性保护与修复”项目立项报告的编制工作。5、完成了“榆林馆藏彩绘陶制文物抢救性保护与修复”项目立项报告的编制工作。6、进一步完善377件馆藏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档案建立工作。7、完成了9件青铜文物的粉状锈清理、封护工作。8、完成了23件(套)馆藏青铜文物的矫形、补全工作。五、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党的二十大以来,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把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1、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涵盖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通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榆林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状况和管理使用情况,为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打下坚实基础,为榆林市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文化遗存这些古文化遗存,涉及榆林地区发展史的各个主要阶段,对研究榆林地区古代历史发展脉络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文物普查,我们进一步确厘清了有关县市区的文物家底。为各县市区开展文物保护、文物资源利用提供了基础材料。为我市进行有关决策提供、开发建设和文物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3、获得了一些新认知战国秦汉时期,是文献中记载的中原文化政权在榆林地区最早设立行政建制的时期。以往我市市志及各县地方志中的相关内容,存在认识模糊和不准确的情况。在战国秦汉城址复查工作中,我们通过采集到的古文字材料,初步确认了近10座古城址的城名。这些新发现,进一步促进了本区战国秦汉历史地理的学术发展;为我们认识战国秦汉时期今榆林地区的政区格局提供了基础;更新并填补了以往史志中对有关内容认识的不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讲好榆林故事。秦直道的调查,初步弄清了秦直道在榆林境内(南段)的整体走向,在秦直道学术研究中属于突破性重要发现。4、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我们既是工作队,同时也是宣传队。在日常业务工作中,我们积极地向有关群众和机构讲解文物知识、宣传文物保护法,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六、目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单位开展了秦汉城址调查、旧石器时代调查、石窟调查等业务工作,业务工作繁忙,人员短缺,急需一些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业务人员,以满足我单位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七、整改措施:1、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弥补我单位缺失人才的现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业务工作中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能近一步增强我单位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2、重视业务骨干的培养,虚心学习各地市文物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八、下一步工作计划:1、继续开展榆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在完成对我市境内可确认秦直道段落的全线调查后,再进一步完善战国秦汉城址的后续调查、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3、完成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漆陶及彩绘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4、完成“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馆藏元代壁画保护修复”项目立项报告的编写及申报工作。5、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工作。2025年,我们将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发扬良好的工作作风,重视文物人才的培养,建立长效机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