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开展工作(一)配合基本建设工程2024年,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完成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考古调查70项,面积约22121084.43平方米(22.12平方千米);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勘探项目70项,面积约8351356.48平方米(8.35平方千米)。其中部分项目如下:榆林古城雨污分流(老街)提升改造项目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52827.4139平方米,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卫城,与城墙形成两次交叉,交叉处均为现状道路,地表以上未发现墙体。涉及3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万佛楼、星明楼、钟楼。涉及3处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文昌阁、凯歌楼、鼓楼。榆阳路加层桥(航宇路-延寿路)工程(榆兴桥加宽、长城路下穿工程)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8917.73平方米,项目涉及榆林卫城(编号:610802-0820)。S302千树塔至神木界公路改建工程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517909.32平方米,涉及明长城遗址——赵家峁村长城1段(编号:610802382101170007)。世纪广场地下车库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8342.17平方米,涉及榆林卫城(编号:610802-0820)。西王寨煤电一体化项目电厂750kV送出工程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2800平方米,涉及三普文物点2处:七晌坪遗址(编号:610822-0081)、生地峁遗址(编号:610822-0079),新发现文物点1处:钱石梁遗址。中17站站外管线工程G22-15中17站单井管线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2034.54平方米,涉及明长城遗址——边墙梁村至庞庄村段长城(编码:610823382101170033)。肉牛养殖场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18831.45平方米,涉及三普文物点2处:雷家梁墓群(编号:610802-0160)、雷家梁遗址(编号:610802-0161)。华能陕西横山区狄青塬100MW光伏项目110kv送出线路建设项目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调查、勘探面积8100平方米,涉及战国秦长城遗址——砖窑峁-黄草坬长城、明长城遗址——黄草坬长城1段各一处,新发现未定级文物遗存5处,分别为贺家湾遗址、三道河遗址、清平庙墓群、营梁界小圪垯遗址、红眼沙瓦片分布区。(二)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前的考古勘探工作榆林古城雨污分流(老街)提升改造项目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52827.4139平方米,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卫城,与城墙形成两次交叉,交叉处现均为道路,地表以上未发现墙体。涉及3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万佛楼、星明楼、钟楼。涉及3处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文昌阁、凯歌楼、鼓楼。(三)专项考古调查1.史前石城调查。2024年,榆林地区的史前石城址资料整理及第二阶段田野调查工作稳步推进。目前,资料整理工作已顺利完成了横山、榆阳、绥德、神木、府谷五个县区内的文物修复、标本绘图、标本描述、器物排图、遗址描述等任务,为报告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榆阳区的史前石城调查报告即将交付文物出版社。第二阶段的田野调查工作也于8月底圆满结束,石城总数从第一阶段的518座增加到了551座。具体分布如下:靖边县1座,绥德县69座,子洲县69座,横山区61座,榆阳区29座,清涧县70座,府谷县41座,神木市86座,米脂县37座,吴堡县26座,佳县62座。2.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今年,引进4名高层次考古人才,推动了考古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派遣了10名专业骨干参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普查队员坚持“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工作原则,严格遵循详尽的普查工作计划、既定标准和技术要求,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队员坚持“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工作原则,严格遵循详尽的普查工作计划、既定标准和技术要求,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四)科研工作1.初步完成了神木、府谷地区史前石城的标本绘图、遗址描述、文字描述、排图工作和考古报告的撰写工作。2.整理、编写《陕西神木草垛山战国秦墓发掘简报》、《陕西榆阳东岔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报告》。3.发表《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2期)。4.发表《陕西清涧桑树坪汉代墓葬发掘简报》(《文博》2024年第2期)。5.发表《陕西定边张梁村唐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9期)。6.发表《陕西清涧县寨沟商代遗址》(《考古》2024年第10期)。7.发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2022-2023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11期)。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年来,我单位本着“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有效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在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文物考古的全年工作中,为更好地服务项目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严格履行职责,依法依规办事,积极主动与建设单位和文物主管部门保持联系与沟通,参与榆林市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制定,为市委、市政府的项目提供专业性意见若干条。配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完成基本建设项目调查,验收30余项。完成了基本建设项目的调查、勘探70余项,检查、验收100余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前的考古勘探3项。参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全市史前石城调查工作,计551座。整理、编写发掘报告2篇,发表简报5篇。顺利完成了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前的考古工作,有力地保护了地上地下文物的安全。本年度,扎实推进了我市基本建设过程中考古调查、勘探前置工作,实现优化招商引资及发展服务环境,提前发现并保护地下文化遗迹,降低建设单位投资风险,减少建设项目前期运作成本,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为全市考古工作提供新思路,有力支持了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进展,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正在逐步化解,形成相互促进的合力,有效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协调“双赢”格局,为榆林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善了乡村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为工程建设和生产企业增加了文化内涵,为榆林文旅融合提供了文化内涵和依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三、存在问题1.项目经费预算不足,考古费用不能及时拨付。2.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一些建设方和企业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工程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难以落实,对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安全构成威胁。整改措施引进了具有领队资质的高层次考古人才4名,构建学术团队,争取团体发掘资质,打造榆林考古未来。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申请资金落实情况。今后将继续按照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加强文物考古方面的宣传,不断提升办事效率,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继续加强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并确保在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前进行考古勘探工作。科研工作。榆林地区史前石城址调查报告》(横山、绥德),《榆林地区盐业考古调查与区域文明化进程研究》。《榆林地区史前石城址调查报告》(神木、府谷),《毛乌素沙漠南缘考古学调查与人地关系研究(榆阳、横山、神木、府谷)》。《榆林地区史前石城址调查报告》(米脂),《榆林境内宋夏时期城址、聚落址考古调查与研究(定边、靖边、横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