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落实旅游业公共服务发展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实施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与运营;发布相关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和景区最大载客量红色预警信息;实施旅游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参与监督全市游客服务中心运行与全市旅游行业游客满意度调查。 | |
住所 | 榆林市图书馆1楼办公区 | |
法定代表人 | 姬慧萍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73万元 | 6.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在局机关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年”的安排部署,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根据中心工作职能,一方面全力配合局机关做好旅游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保质保量完成中心日常工作。一是全面开展我市智慧旅游各项工作。去年以来,中心在智慧旅游项目建设中做了大量前期筹备工作。榆林市智慧旅游建设项目于4月25日正式批复开工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6个月。市文旅局成立了榆林市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工作专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项目的日常管理,负责指导和协调承建单位、监理单位按合同完成建设任务。我们按照市局下达的工作任务,全程指导和推进项目建设,对接各县市区安装智慧旅游项目设备;配合承建单位与移动公司对接,开通阿里云账号,申请域名;指导承建单位建成并试运行了“一中心三平台”,建成了榆林市智慧旅游指挥大厅。截至目前,榆林智慧旅游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合同任务,“榆林一机游”小程序支撑了“陕北榆林过大年”及“清爽榆林”等多项活动保障性运行,12月5日通过了市局组织的初步验收。二是以旅游商品为抓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旅游商品大赛及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旅游商品又称旅游购物品,是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的富有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吸引力,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的物质产品。我中心除了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旅游商品大赛外,还积极组织全市旅游商品企业参加省文旅厅、市局组织的各类文旅活动,布展参展,宣传我市非遗及旅游商品。2024年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榆林市榆阳区万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万氏石头城的故事文化创意日用品系列作品代表我市参赛并斩获铜奖。三是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今年3月,根据省文旅厅、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中心组织各市县区开展全市文旅资源普查工作。制定《榆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组织成立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专班和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为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提供咨询指导、资源评级、成果评审等服务;筹备并组织召开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培训会、视频调度会、推进会;策划编撰《榆林市文化和旅资源普查工作专刊》;完成了全市第一轮县市区文旅资源普查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全面落实省文旅厅关于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要求,在全省各地市(区)资源普查工作进度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通过4个多月的实践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12345”式榆林经验。1——建设一个组织机制。组建市县两级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及专家委员会,组织镇村两级人员投入资源普查工作,委托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技术团队,制定普查任务分解表,明确职责分工,保障普查有序开展。2——落实两大关键行动。一是采取“点上试验·面上推广”策略。以绥德县为试点,编制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县级“1+4”技术方案与工作手册,总结资源普查工作经验和技术路径,进而为全市资源普查提供行动指南;二是建设资源普查宣传阵地。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动员,提高民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主要宣传工作有(1)组织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如注册抖音公众号“榆林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专门宣传资源普查系列工作,已获得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网信中国等国家级媒体的关注和转发,在榆林文旅、抖音、微信等平台发布普查动态52条、短视频64条。(2)组织线下宣传工作,如编制资源普查《工作简报》3期、举办宣传展览2次,制作展板18个、海报120个、宣传标语80个、条幅12个,发放资源普查工作手册200本。(3)组织市级(含)以上媒体报道,国家、省市级网站与报刊等多次报道与转发,如《榆林日报》报道2次,《文化艺术报》报道2次,陕西时代网、陕西网等省级媒体进行了关注和转发。3——创新三个工作举措。一是提出旅游资源新增“亚类”“基本类型”内容,如新增黄土景观、沙地景观、灯光景观、传统村落等,解决部分旅游资源无法归类的问题,为省级标准体系、工作手册制定提供了有效参考;二是设定数量指标,争取每千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单体不低于200个,以资源单体数量来拓展普查的广度与深度;三是引入“资源富集区”概念,促进资源普查成果在旅游规划、文化传承及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应用。4——探索四个工作方法。一是县级前期筹备阶段采用“42122”工作法,即组建4支普查队伍、制定2个工作方案、召开1次重大大会、完成2个重大任务、落实2项重大保障;二是以“乡镇初报、技术整理、专家校核、现场筛选”的“四阶递进”工作法,确保预目录填报精准与完整;三是采用“全面与重点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文献与实地结合、走访与座谈结合”的“四结合”及“五规范”工作路径,提升普查效率与质量;四是鼓励县市区因地制宜创新普查方法,如府谷县“线、面、段、点”四位一体等方法,米脂县“四方联动”工作模式,靖边县“一镇一表,一表四填”工作方法等,为全市资源普查工作提供了先进的做法和经验。5——实现五大成果导向。一方面完成省厅要求的市级资源普查成果;另一方面编制《榆林市沿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项报告》《榆林市沿长城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项报告》《榆林市红色旅游资源普查专项报告》《榆林市文化和旅游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建议》等四份应用型成果,以保障资源普查工作质量及其成果转化应用的综合效益。榆林市在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方面先行先试,勇于担当,探索创新,为全省普查工作提供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四是全力配合市文旅局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春节期间,参与了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秧歌展演活动工作,中心负责全国秧歌展演一对一后勤保障工作;8月上旬,抽调中心骨干力量参与全国民歌展演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二、取得的主要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与旅游业的繁荣相伴而生的。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行社、交通、饭店、旅游商品被称为旅游业的4大支柱行业。旅游商品行业的主要类别有:工艺美术品、文物及仿制品、风味土特产、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其他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承载了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和传播旅游地形象的双重价值,是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旅游商品研发创新,树立好榆林旅游商品品牌,展示榆林特色旅游文化,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各市县区旅游企业和个人选送参赛商品。我市特色旅游商品在参加国家级、省级旅游商品大赛中屡获佳绩,充分证明了榆林市旅游商品的强劲实力。挖掘出了榆林特色地域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商品价值、丰富产品种类、引导市场需求,使旅游商品地域、原创、艺术、系列化特色更显著,让更多更优秀的旅游商品走出榆林,走向全国。通过旅游商品大赛,发掘文旅精品、奖励传承创新,同时也展示了近年来我市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的最新成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平台,意义深远。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市旅游商品调研。其一是通过实地考察各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企业,深入了解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等情况。其二是通过收集各县市区文旅局近年来旅游商品相关资料,摸清各县市区旅游商品发展现状。其三是收集了全市旅游商品企业相关信息,整理汇总全市旅游商品名录。三、存在问题一是与各县市区旅游服务管理部门联动性不足,尚未有效建立并形成市县区统筹、上下联动的旅游服务网络,限制了全市旅游服务工作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对本土化、特色化旅游商品品牌的打造迟缓,发力不足,对旅游商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指导力度不够,影响了旅游商品市场规模的壮大和发展。四、整改措施一是通过上级部门搭建合作平台,畅通沟通桥梁,积极主动联系县市区旅游服务管理部门,同时组织中心人员到市县区交流学习,拉进彼此距离,实现面对面沟通,共同加强部门间合作。二是加大对本土特色化旅游商品的挖掘和宣传力度,积极组织旅游商品企业参与到旅游商品大赛中来,借助媒体中介等大力宣传本土品牌。五、下一步计划积极组织全市各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国家级、省级旅游商品大赛,深入挖掘榆林特色地域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商品价值、丰富产品种类、引导市场需求,使旅游商品地域、原创、艺术、系列化特色更显著,让更多更优秀的旅游商品走出榆林,走向全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配合市文旅局分派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参与“陕北榆林过年”、“清爽榆林”区域城市品牌建设工作,打造出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同时,积极参与全国、全省各项旅游活动,充分展示榆林形象、榆林产业、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榆林旅游知名度,为我市文旅事业开创出新的天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