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扶贫信息监测中心(榆林市农业科技扶贫示范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数据统计和信息监测;数据库建设;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扶贫信息资料编报;数据平台网络建设管理;中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宣传;扶贫队伍的培训工作;全市农业科技扶贫项目的引进、种植、养殖、示范。 | |
住所 | 榆林市开发区长兴路东段 | |
法定代表人 | 贺小林 | |
开办资金 | 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92万元 | 187.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扶贫信息监测中心(榆林市农业科技扶贫示范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局机关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开展工作(一)织密织牢监测帮扶网。提升监测帮扶质效。一是优化监测方式。持续优化完善“四个一”工作法,通过提高农户政策知晓率、畅通“五种申报渠道”开展“四个专项行动”,对有返贫致贫风险农户做到了应纳尽纳。目前全市有监测对象8584户22048人,其中今年以来纳入947户2772人,监测对象的风险消除率59.3%,其中今年以来风险消除了862户2548人,我市的监测对象总量和今年增量均居全省第四。二是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对风险未消除的监测对象确定了帮扶责任人,户均落实了3.3个帮扶措施。上年收入低且可能继续下降的10785户脱贫户落实了增收措施。发放防返贫基金448户450万元,筑牢防返贫屏障。三是推动问题整改。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发现111条问题,其中66户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到的解决,4户住房安全问题3户整改到位,1户列入明年改造计划。41人2024年合作医疗未缴纳的都是非脱贫户(监测对象),督促参加2025年合作医疗。(二)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在中省主流媒体刊登《陕西榆林:“七个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榆”见和美乡村》《又是一年好光景》《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榆林实践”》《靖边:胡萝卜不按斤卖按亩卖》《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做好抗旱保粮工作》等重点稿件70余篇。7月份,结合“抗旱保粮刻不容缓”主题宣传月活动,8月份,进行千万工程宣传报道,9月份开展丰收节系列报道,10月份围绕冬季散煤取暖安全,11月份围绕惠农利农政策进行重点宣传,总结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党的建设、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基层一线的探索实践、经验做法在榆林日报、榆林电视台和榆林发布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抗旱保粮、农技推广等稿件100多篇,形成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保护粮食稳定增收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积极争取与榆林市委宣传部、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榆林分公司共同举办了“打造‘千万工程’榆林样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媒体行活动,组织中省19家主流媒体深入榆阳、神木、佳县、吴堡基层一线采访,形成重点稿件50余篇,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氛围,总结了千万工程方面的榆林做法、榆林经验。(三)扎实开展散煤取暖督导工作。从2024年10月份开始,根据市局统一安排,我中心和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市合作经济与改革指导中心,对子洲县开展农村散煤取暖安全防范工作进行全方位指导,访遍全部乡镇,进村入户129户,进行散煤取暖安全排查,发现问题156个,督促县级及时整改到位。通过发放宣传品和宣传册等方式,向群众普及安全燃煤常识、自救急救方法等冬季取暖科学知识,切实增强自觉防范安全事故的意识和自救能力,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四)及时有效处置舆情。处理省局批转的“陕西靖边:村镇两级‘合谋’,农民2000余亩土地被‘剥夺’”“网友反映生活道路出行难”“消费者导报发布群众投诉:神木市吴庄则村垃圾填埋场影响人居环境”“网友投诉榆林市农业旱情严重”舆情4起,及时答复12345、百姓问政、局长信箱等关于农机购置补贴、榆林合作社情况咨询、蔬菜大面积死亡、村民出行困难、饮水安全等投诉建议咨询问题25条,处理农业科技报关于高标准农田、旱作节水农业内部舆情2件,均实地核查、及时回复,未发生舆情事件。11月份配合完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媒体暗访行动。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年来,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主动融入农业农村系统,保持工作劲头不减、工作力度不松、工作标准不降,在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工作职能,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以特色产业发展和设施完善提升为抓手,以助衣增收和人居环境政善为目标,坚持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柠文后重建、日村落改造、产业发展、连片整治有机結合,全面统筹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加快推动完善新村产业、交通、通讯、饮水,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主杈利,加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和环境治理,切实改善和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坚持产村相融,大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做强富民增收产业支撑,全面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充善、社会稳定和谐、环境优美整洁、产业兴旺发达、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美丽新村。目前全市有监测对象8584户22048人,其中今年以来纳入947户2772人,监测对象的风险消除率59.3%,其中今年以来风险消除了862户2548人,我市的监测对象总量和今年增量均居全省第四。组织中省19家主流媒体深入榆阳、神木、佳县、吴堡基层一线采访,形成重点稿件50余篇,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及时有效处置舆情,处理省局批转的“陕西靖边:村镇两级‘合谋’,农民2000余亩土地被‘剥夺’”“网友反映生活道路出行难”“消费者导报发布群众投诉:神木市吴庄则村垃圾填埋场影响人居环境”“网友投诉榆林市农业旱情严重”舆情4起,及时答复12345、百姓问政、局长信箱等投诉建议咨询问题25条,未发生舆情事件。处理省局批转的“陕西靖边:村镇两级‘合谋’,农民2000余亩土地被‘剥夺’”“网友反映生活道路出行难”“消费者导报发布群众投诉:神木市吴庄则村垃圾填埋场影响人居环境”“网友投诉榆林市农业旱情严重”舆情4起,及时答复12345、百姓问政、局长信箱等关于农机购置补贴、榆林合作社情况咨询、蔬菜大面积死亡、村民出行困难、饮水安全等投诉建议咨询问题25条,处理农业科技报关于高标准农田、旱作节水农业内部舆情2件,均实地核查、及时回复,未发生舆情事件。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至今形成有效有效解决方案。2.监测帮扶需优化。农户对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知晓率不高,存在体外循环、帮扶措施单一现象。中心面临机构改革,机关职能、人员可能调整,对工作带来不确定性。3.宣传工作需加强。与中省主流媒体联系沟通不够,对外高质量的宣传报道不多,总结提炼榆林经验做法不足。四、整改措施1.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对接,进一步落实土地问题。2.监测帮扶再强化。持续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政策宣传,强化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拓宽监测预警渠道,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有效防范化解因灾返贫致贫风险,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杜绝“体外循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3.宣传重点再聚焦。要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守牢稳粮保供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领域,深入挖掘榆林特色亮点。总结提炼产业培育、品牌创建、联农带农的实践经验,复制推广典型做法及优秀案例,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这条主线,继续实行“六个一”防返贫监测工作法,坚持运用信息化、网格化方式开展常态化排查,减少填表报数、减轻基层负担,进一步织密织牢监测网络。做好百姓问政、局长信箱、12317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和来电来访反映各类问题的回复。(二)做好宣传工作。及时总结提炼产业培育、品牌创建、联农带农的实践经验,复制推广典型做法及优秀案例,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要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效应。共同做好乡村振兴宣传这篇大文章,让榆林乡村振兴在全国有声音、全省有位置、全市有份量。通过与权威新媒体平台合作的方式,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守牢稳粮保供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领域,紧扣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党的建设、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基层一线的探索实践,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网站等进行全媒体多方位按月主题宣传活动,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总结提炼产业培育、品牌创建、联农带农的榆林实践经验,复制推广我市在基层一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做法及优秀案例,切切实实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形成一批高质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榆林经验。(三)早日启动示范园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及早确定示范园建设地块,搞好建设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及时启动示范园建设。(四)计划开展“优秀摄影作品”有奖征集活动。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记录和反映各县市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成就,通过专业评审,对优秀摄影作品给予奖励并将获奖作品印制成画册。(五)抓好乡干部培训工作。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央一号文件等内容,实施2025年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工作,提升干部业务素质。加强“四库”“两基地”建设,及时将县域内有意愿、有能力的师资和培训基地、实践交流基地纳入动态管理,并择优向市级推荐。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