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5-04-10 07:39
单位名称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发展。农作物及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和良种选育、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土壤农化等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住所 榆林市上郡南路14号
法定代表人 杜清荣
开办资金 17424.3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4643.03万元 14518.93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公益 从业人数  8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院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1、科技平台平稳运行。克服了人员结构性短缺困难,完成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的调配,4个试验站得以延续;对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和校、市共建的3个试验示范站进行现场考核,进一步梳理了工作关系;协助推进了陕北旱区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设施设备准备到位,具备运行条件。依托上述试验研究平台,实施科研项目28项,完成谷子新品种登记1个,进入登记(或审定)程序的品种有3个。2、重大研究项目有序推进。承担的部省联动重点研发计划“西部地区马铃薯丰产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陕西沙地马铃薯节本增效提质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进入验收阶段;完成了“陕北渭北春播玉米品种选育审定试验”“国家转基因玉米品种试验”2个重大专项年度任务,通过对多个性状的对比分析,筛选出表现优良的组合4个。3、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落地。在市农业农村局实施的“两地三方”合作项目、农业科技实验大楼等建设项目中,积极配合调研论证,竭力保障选址用地及水电配套,选调人员参与施工。目前,实验大楼已经封顶,植物工厂和智能连栋温室顺利开工,种质资源库开始立项。4、紧扣品种“引、育、繁”三大环节,助力榆林种业振兴。全年共引进马铃薯、小杂粮、瓜菜、山药等品种、育种材料1068余个,筛选出高产、抗逆、优质且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优良组合及材料共116个,综合表现较好,可逐步推广。利用现有种质资源,以培育适宜本地区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为目标,成果陆续产出。年内,“陕谷1号”谷子通过国家登记;“榆薯4号马铃薯和“榆玉21”“榆玉22”玉米进入新品种审定环节,品种自主研发迈出坚实步伐。以生产应用为导向,全年扩繁紫花白等主栽品种25万多株,育种材料12万多株,生产主栽品种和育种材料原原种40万粒,建立马铃薯原种繁种田38亩,收获种薯60吨;繁育“陕薯1号”红素品种16亩,收获种薯16吨,均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5、紧盯农业生产瓶颈问题,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围绕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等重要部署、经济作物绿色高效持续发展等重大命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全年安排各类试验66余项。如针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高频发生,联合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着手进行现状调查和治病机理研究,初步摸清了病原类型和传播方式。此外,开展的果园覆盖生草、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山药轮作体系建设、山药种薯异地繁育等试验也取得阶段性进展,为特色产业绿色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6、聚焦农业提质增效,成果转化惠及“三农”。结合研究项目实施及省市产业技术体系、“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服务工作,全年在各县(区、市)建立品种及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1万亩,超出较预定目标(3万亩)36.7%。辐射推广11.6万亩,涉及10个县(区、市)、52个乡镇,86个基地,累计现场指导和培训36余场(次),培训科技人员、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共计3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据初步测算,示范推广基地累计增产农产品约3.2万吨,直接增收约8330万元,带动全市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增产,有力支撑了全市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如在横山区、靖边县和定边县建立马铃薯新品种示范基地3260亩,横山区示范点推广品种为久恩11号,平均亩产达5700kg,超出目标产量42.5%。在横山区推广的地膜谷子轻简化生产技术示范在遭遇夏季连续40多天伏旱的情况下,谷子的出苗率比较好,平均单产222.3kg/亩,比露地栽培谷子单产增产近1倍。7、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突出政治统领。(2)加强理论武装。(3)注重强基固本。(4)聚焦作风建设。(5)筑牢廉政堤坝。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6项成果获得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主持完成的《陕北夏马铃薯丰产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获二等奖、《中矮杆谷子新品种选育及轻简生产技术应用》获三等奖;以第二合作单位完成的3个项目,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第三合作单位完成的1个项目获三等奖,获奖数量和等级在省内市级科研单位中继续处于靠前位置。(二)科技实力指标进一步攀高年内,育成并登记新品种1个,4个新品种申报市财政奖补,获得奖励资金40万元;指导企业选育的富榆1号、榆薯12马铃薯新品种通过品种登记,书写我市马铃薯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新篇。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个,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申请受理中4项,制定颁布地方标准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三)项目申报空前踊跃,层级有所提升年内申请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数量和层级均高于往年。(四)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年内,方玉川同志被中共陕西省委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区域发展人才”,张艳艳同志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人被评为“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被评为“榆林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人被评为“市级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人被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17名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中,有3人被考核为优秀。三、存在问题(一)事业发展层面实验区作为全市现代农业科技的窗口,转型发展尚未形成明确思路,亮点不再突出;组培楼及园区道路设施多年未做升级改造,老旧破损严重,运行成本增高,示范功能受到影响;入驻多家合作单位,食宿负荷重,统筹协调难,管理能力面对严峻考验。(二)人员管理层面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不深,科研工作的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全局意识不强;受职称指标限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堵塞,高等级职称老龄化严重,限制了项目争取,引进人才长期无法解决职称问题,工作活力不足;行政人员晋职空间有限,消极情绪依然存在;内部机构条块分割,机动性不强,影响重大项目部署。(三)资金保障层面项目资金申请难、到位迟、监管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作物育种、资源环境、有害生物防控等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获得稳定资金支持,劳务用工、示范补贴、交通补助等资金使用缺乏管理规范,多年来的管理难题尚未解决。改进措施(一)加强学习教育,增强干部职工自律意识和自信心近年来,新旧班子坚持正面激励和负面警示相结合,致力于消除过去十余年间一系列案件造成的消极影响。通过系统学习教育、有效的制度建设、关键节点改造整治等措施,内外环境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促使职工情绪跨过分水岭,呈现新气象。(二)积极争取资金,着力改善工作环境和餐饮条件今年7月,新领导班子到任后,根据群众意见,将改善办公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全面提升单位对外形象的切入点,积极争取资金,对院内办公楼、活动阵地、职工餐厅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缮和改造,更换了老旧照明设施和房间老化管道阀门,清洗了办公楼玻璃幕墙,改革了职工灶管理机制,大幅度提高了餐饮标准和服务水平,极大的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幸福感,全院呈现人心思进的良好风尚。(三)注重正向宣传,塑造新阶段农科人的新面貌围绕农科院中心工作,以实验区为阵地,以各类会议、观摩为嵌入点,主动邀请相关部门来我院调研交流、指导工作,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介,把市农科院的科研成就和巨大贡献真实全面地展示给各级领导,让他们感受到市农科院干部职工“谋事创业、担当奉献”的精神面貌,提升认可度,塑造新形象。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推动党支部和工会班子建设,使党建工作有组织保证。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抓紧抓实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学习教育,使党建工作上水平。(二)坚持高起点定位,适时推进实验区功能转型针对实验区建设、管理和运行的问题,开展大调研、大讨论,系统分析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榆林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明确未来发展的整体思路,对实验区进行重新定位和深度规划,力争向智能信息化、生态友好化等方面转型,形成新样板,创造新亮点。(三)升级改造设施条件,保障主体业务高效实施1、积极争取资金,对组培楼进行阳光板和屋面改造,对实验区生产道路进行硬化美化,增设厕所、垃圾集中站,适度布置景观节点。2、全力配合实验大楼、植物工厂、种质资源库建设。3、扎实推进在建项目实施,积极完成好国家4个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3个校市共建试验站、1个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建设任务,力争陕北旱区现代农业研究院实质性运行。4、紧密围绕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保护、农作物单产大面积提升等重大部署,进行技术引进集成和示范推广,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输出新质生产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