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榆林市水产工作站)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榆林市水产工作站)

发布时间: 2025-04-09 17:28
单位名称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榆林市水产工作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渔业养殖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农作物、水产养殖病虫鼠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处置和技术指导。土壤养分检测及耕地质量监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拟订并组织实施水产良种的繁育改良、引进和示范技术方案。水产养殖强制性检疫。渔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新建南路197号
法定代表人 李军
开办资金 69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57.18万元 1083.97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榆林市水产工作站).公益 从业人数  8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3月27日变更了开办资金,2024年6月19日变更了名称及宗旨和业务范围,2024年8月2日变更了法人,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1.持续稳定粮食生产。完成玉米大面积提单产项目150.2万亩,超额完成2000亩,建设完成3个玉米吨粮镇、3个吨粮村以及198个百亩示范田、104个千亩示范方、11个万亩示范片,项目区平均亩产766.1公斤,较同类大田增加10.37%。完成省级玉米绿色高效提单产示范项目20.32万亩,平均亩产846.3公斤,较同类大田增加10.4%。在榆阳、定边、靖边、神木建成500亩高产攻关示范,平均亩产1198.4公斤。整建制推进大豆、油料作物单产提升,完成油料播种任务70.51万亩,大豆种植任务102.84万亩。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7.4万亩,超额完成1.4万亩。推动子洲建设大豆整建制推进县,建成6个千亩示范方,20个百亩示范田,辐射带动5万亩以上。2.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大力开展杂粮高产示范,建立谷子“百亩田”64个,平均亩产280公斤,较周边大田增产17%,“千亩方”8个,平均亩产270公斤,较周边大田增产13%;高粱“百亩田”76个,平均亩产420公斤,较周边大田增产12.3%,“千亩方”7个,平均亩产408公斤,较周边大田增产9%,推动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筑牢小杂粮提质增效基础。完成7000亩高强度加厚地膜和2000亩综合统筹(因地制宜高强度加厚地膜或生物降解膜)推广任务,项目区较露地种植,谷子增产22%;高粱增产31%。开展大豆、谷子秋覆膜试验示范320亩,保墒增产效果较好。3.稳步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961.28万亩次,防治面积715.83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4.52万吨,病虫危害损失率为2.7%,以玉米重大病虫防控技术集成为重点,全市建立各类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122个,面积17.05万亩,辐射带动153.3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55.45%,较去年提高1.84%,全市农药商品总量为594.40吨,折百量为181.01吨,较去年折百量减少了1.22%。实施“一喷多促”作业面积90.46万亩,作业区病虫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1.82%,挽回损失率达28.66%。上报病虫发生防治报表101期,全市发布病虫情报107期(市级15期),实现病虫害预测预报中长期准确率在87%以上,短期在92%以上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对腐烂茎线虫等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开展重点监测调查,对苹果蠹蛾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开展常态化监测调查,牵头组织做好市级南繁基地联合巡查,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79份、植物检疫证书117份。4.稳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37万亩。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4.15%;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县创建,建成“三新”技术示范田3.65万亩次,超额完成1.86万亩次,辐射带动10.15万亩次,示范带动更多农户掌握和应用三新技术。加强156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及调查评价,全面掌握我市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完成全市耕地质量评价报告。持续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定期上报《土壤墒情简报》16期。有序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三普历史资料和基础数据已收集完成并上报省三普办,工作进展顺利。5.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县区联合基地建设,建设完成黄芪、黄芩、酸枣、远志、柴胡种植试验基地16个,建立酸枣资源圃2个、黄芪种质资源圃1个。积极开展黄芪平栽试验示范,绥德平栽黄芪基地亩产达到500公斤,每亩纯收入可达7000元。深入开展特色水产养殖。指导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29万亩,成蟹产量20.4万斤、扣蟹产量101.2万斤,亩均增收800-1500元,“榆林扣蟹”畅销东北、新疆市场,老头蟹签约50万斤销往长三角地区。扎实开展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样品检测150批次。定期开展水生动物疫病疾病防控,上报养殖病害测报9期。在黄河流域分时段开展增殖放流,累计投放本地鱼苗22万尾。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发展陆基圆桶养殖主体8户,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510亩、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3万平方米,总计年产57万斤以上,效益客观。6.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围绕粮油高产创建、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措施,开展技术指导100余次,开展宣传培训100余期,指导培训人数6000余人次,发放资料6000余份。依托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发布技术宣传短视频134个,总播放量2万余次。制作发布《榆林红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榆林谷子、马铃薯病虫草害防治》两部农业技术科教片。强化防灾减灾技术指导。针对今年严重伏旱,印发《关于开展抗旱减损技术指导的通知》、《关于印发抗旱保粮的工作措施和技术要点的通知》、《关于应对高温天气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措施指导意见》等多个防灾减灾指导意见,成立抗旱减损技术指导组,分片包县深入基层一线,指导落实抗旱技术措施,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7.不断推进驻村帮扶中心派出两支驻村工作队紧密联系群众,认真履行巩衔驻村职责,坚持做好政策宣传、防返贫动态监测,先后为种植户发放有机肥15吨、玉米良种1200公斤、大豆良种150公斤、酸枣苗3500株,开展种植技术培训10余次,建立酸枣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14亩,助力色草湾村成功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帮助吴堡寇家塬村村民销售酸枣苗、土鸡等农产品,带动农户增收9万余元。二、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特色作物试验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监测与绿色防控等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市农业生产综合水平、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我中心在横山区赵石畔镇杜羊圈村宽幅梯田千亩玉米,平均亩产907.1公斤,较常年同类地块(无节水灌溉条件)亩均增产450公斤以上,实现了我市山地梯田玉米倍增新突破。靖边县王渠则镇代黄口村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128.9公斤、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1065.1公斤,较当地普通农户(亩产698.9公斤)增产61.52%和52.39%,创造了白于山区涧地玉米栽培的高产新记录。在榆阳、靖边、定边建设3个玉米吨粮镇,平均每亩产量1067.0公斤;打造3个玉米吨粮村,平均亩产1107.1公斤;定边县堆子梁镇、靖边县阳光村分别荣获省级“吨粮镇”“吨粮村”称号,3名种植大户被评为省级“粮食单产提升种植能手”。通过项目实施增加了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面积,不仅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实现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2.14%,绿色防控覆盖率55.45%,较去年折百量减少了1.22%。2.经济效益:202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01.47万亩,较2023年增加2.29万亩,居全省第一。粮食总产261.7万吨,较2023年增加7.78万吨;粮食单产237.59公斤/亩,较2023年增加6.58公斤/亩。总体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良好态势。指导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29万亩,成蟹产量20.4万斤、扣蟹产量101.2万斤,亩均增收800-1500元,“榆林扣蟹”畅销东北、新疆市场,老头蟹签约50万斤销往长三角地区。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防灾减灾应急能力不足,导致对农业灾害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的威胁应对能力有限。从2020到今年,连续5年我市遭遇不同阶段的干旱天气,对玉米、马铃薯、杂粮、大豆、油料等作物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2.市本级专项资金少,中省项目资金下达迟、到位晚,中省项目资金中缺少市县两级推广单位试验示范经费,严重制约新技术的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3.基层农技专业人员不足,技术人员老龄化、断层严重,结构不合理,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少,制约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四、整改措施1.提高试验研究水平。对年初安排的各项试验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制定,邀请专家评审方案可行性,对方案中需要的数据进行认真记载,向专家教授和有经验的前辈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经验提炼方法。2.积极争取经费。多渠道、多部门争取项目经费,并单列项目工作经费,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3.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建立产学研推的合作机制,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推广部门的推广职能,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1.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开展玉米高产攻关示范,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和水稻生产关键环节的试验示范。持续抓好小杂粮绿色高效提单产示范。持续抓好特色产业培强做大,不断建强中药材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态化种植。稳步推进渔业绿色养殖,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水平。2.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大力推广全膜深沟探墒穴播绿色生产技术,统筹做好土壤监测点的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防控、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工作,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产能。3.持续开展试验示范。全面发挥市县农技推广体系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全市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和集成技术;深化与高校合作,重点围绕玉米、杂粮、旱作节水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成果。4.加强防灾减灾应急。加大干旱、洪涝、寒潮等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力度,完善农作物生产应急预案,积极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加大玉米粘虫、草地贪夜蛾等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配齐配强技术指导力量,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加强渔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水生动物疫病疾病防控,切实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4年2月被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评为全省植保工作先进集体2024年9月《机械化全膜深沟探墒抗旱绿色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创新》项目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2024年9月《谷子重大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2024年9月《陕北风沙滩区春玉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