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管利用档案资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档案馆库的修建、改造;档案资料保管、查阅;史料的编纂、公布、出版、发行;档案科学技术研究;编辑出版;专业职称评审;业务指导、培训与社会教育。 | |
住所 | 西安市子午大道与学府大街什字东北角 | |
法定代表人 | 高新民 | |
开办资金 | 5301.9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944.18万元 | 7106.45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档案馆 | 从业人数 13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集中攻坚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做实做活局馆协同协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开展全省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全国独家拍摄制作“首‘档’其冲”宣传片,形成争取资金支持、定期统筹调度、印发工作提示、分层分类培训、跟踪督促问效工作闭环,全省共维护名录库单位11498家,普查各类国有档案资源6300万卷、1.55亿件。有力有效推动国家档案局监督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健全省市县三级档案机构职能体系,完成10家县级综合档案馆新馆建设功能验收。有力有效开展国家档案局业务建设评价反馈问题集中整改,节点化推进、清单式销号,两次向国家档案局书面专题报告进展,目前已完成整改措施59项。推动整改工作长效化,印发12个方面49条的反馈意见整改三年攻坚任务清单(2025年—2027年),举一反三做好常态化整改。主动服务全省中心工作。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流动人员档案工作和县级数字档案馆建设专题调研,深入地市、县区及企事业单位弄清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积极跟进重点工作,组织参与宁西铁路二线(陕西段)等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进驻式指导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档案工作,实地指导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项目档案工作,制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汶川特大地震陕西灾后重建、上合农业培训基地等重要工作档案归集指导性文件,建立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专题档案数据库,收集峰会档案5075件、中亚机制常设秘书处成立及涉陕成果落实清单档案257件。持续推动开放交流,组团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档案工作交流访问,出国考察报告获得国家档案局和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用心用情做实档案基础业务。认真落实党的新时代治疆方略,采取主动对接与上门服务相结合,首次赴西藏实地收集整理对口援藏档案,达到了“用工作练干部、用干部提工作”的目的,今年以来共征集援藏档案资料11204件、收集对口援藏目录3572条。持续优化档案接收利用,成立全馆档案接收工作小组,接收各门类档案140924卷件、原生电子档案或纸质档案数字化副本数据约3T,采集重大活动视频296GB、照片3948张。制定《陕西省国家综合档案馆民生档案信息跨馆利用管理办法(试行)》,与省内21家综合档案馆、省外11家省级综合档案馆签订民生档案跨馆异地利用服务协议。编制《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与工作手册》,开放审核681987件档案数字化成果,向社会开放313057件,接待查档群众4203人次,服务来电来馆咨询1236人次。评选公布了第一批陕西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精准提质深化资政服务。聚焦存史资政育人根本任务,建立全省联动互动工作机制,与地市档案馆、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编研开发,编发《陕西与“三北”防护林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省委“过紧日子”的做法与成效》等资政参考7期,出版《三秦大地上的革命印迹》《三秦大地上的建设印迹—在陕苏联援建重点项目档案选编》《民主斗士革命先锋—杜斌丞》等5部编研成果,其中《陕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历史论析》入选核心期刊《林草政策研究》。立德育人讲好档案故事。积极服务立德树人,开展“大手牵小手、共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与西安交大等12所高校签约挂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举办“上课啦!一堂别开生面的档案思政课”“档案里的起点—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城市解放档案”等4场档案直播课堂,发布“档案为凭—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的第一次”等2个线上档案专题展,18集纪录片《档案中的三线建设》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出版《黄河沿岸的丰碑档案图文集》。联合陕西新闻广播《秦风热线》栏目,举办“档案与你”广播热线直播活动,让档案工作、档案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力推进档案工作数智赋能。协助印发陕西省《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印发“秦务员”平台电子文件归档指导性文件,专题培训督促17家省级单位做好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完成2家单位办公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评估,组织12个政务信息化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编印《陕西省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试行)》,完成《陕西省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实现省云平台集约化业务系统与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衔接,完成5家单位数字档案馆(室)系统测试,实现我省机关数字档案室零的突破。建立专题档案目录数据库14个,持续完善馆藏明清、民国、革命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档案目录中心,共收集拓展四类目录数据620余万条。全力筑牢档案工作安全防线。认真落实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连续两年专门召开全省档案安全工作会议,分析形势变化、提出存在问题、明确工作措施。强化馆内网络安全维护,制定《陕西省档案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攻防应急演练,落实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平台)等级保护,建立馆商用密码应用规划工作台账,今年完成32家省内综合档案馆数字化备份工作。做实做细汛期档案安全工作,及时组织安全知识学习、警示教育和应急演练,加大风险排查频次和力度,不断拉紧档案安全弦。增强档案安全应急保障,配齐档案安全保护设备和耗材,健全与公安、消防等专业救援队伍联动机制,有效预防、及时处理和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切实提高档案安全应急救援能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从严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认真落实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要求,先后制定修订了党建、队伍建设和内务管理22项制度。推进党纪学习教育与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深度融合,深化“我的岗位我负责、岗位工作我负责、工作结果我负责”活动,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政治,深化剔除思维固化惯性、提升思维能力和剔除疲沓拖沓之风、提高工作落实力专项整治,营造事事在心、件件操心、人人尽心的良好生态。树立靠实干立身、凭实绩说话、用实效检验的工作导向,制定《陕西省档案馆关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工作措施》《陕西省档案馆专班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开展全省档案“三支人才队伍”选拔评审,各市区共推荐56名省级专家、53名工匠人才、84名青年业务骨干。开展2024年档案系列职称评审工作,通过初、中、高级职称203人。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举办“三秦兰台讲堂”24期,全年培训锻炼干部9300余人次。联合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省总工会等单位首次开展“三秦匠心铸兰台”陕西省首届档案职业技能竞赛,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