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工作。(一)扎实开展市级粮食主产区县绿色示范区创建项目工作。在创建小麦、玉米绿色示范区各2个,实施面积80000亩,包括百亩示范园4个,实施面积546.0亩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530.4公斤,较全县大田平均亩产428.7公斤,增产178.5公斤,增幅23.7%;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607.2公斤,较全县大田平均亩产428.7公斤,增产178.5公斤,增幅41.6%。其中,小水屯百亩示范园小麦平均亩产655.9公斤,在全市小麦观摩评比中,荣获优秀示范园。(二)全力做好全县粮油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单位依托粮食主产区绿色示范区项目,开展粮油作物的农情调查和技术指导,全年累计农情调查78余次,技术指导59余次,发布农情信息30余条,抖音上9条,制定各种分类指导技术意见25余条,为粮油作物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积极落实退林还耕工作。按照《周至县耕地“非粮化”平稳有序退出稳定粮食面积工作方案》和《关于2022年开展退林还耕稳定粮食产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我站广泛宣传,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响应政策,在终南镇一带退林还耕效果良好。(四)扎实开展夏玉米增密度提单产“5335”技术试验示范。开展“5335”技术试验,品种为陕单650.播量为5800粒,经过理论测算,增产效果显著,为玉米增产奠定理论了基础。(五)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农情定期开展科技大培训,全面完成粮食类、果业类培训876人次,组织农技人员参加省、市农技员培训2场次,网络继续教育学习8人次,外出参观学习2次;特邀请市农技专家对我站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及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我县粮食面积扩种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六)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狠抓科技培训,全年开展新型农民培训25场次859人,“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巡回培训12场次986人,在“农技干部下一线服务群众促生产活动”开展技术培训12场次,培训农民862人,现场“一对一”指导6场次48人,向农户发放技术明白纸1700余份,通过这些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提升农户收入5%,加快粮食科技化进程。(七)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应用技术。在今年小麦秋播期间,积极在各镇街开展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宣传,引导合作社、种粮大户采用小麦宽幅沟播机械作业,为我县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收入5%。(八)立足本职工作、坚守岗位。完成“非粮化”专项整治督导工作,多次深入终南镇三湾村开展“非粮化”专项整治督导工作,对整改完成的田块在复耕复种时进行技术指导,非粮化”专项工作,整改完成的田块在复耕复种85%;按时上报县粮油类主要农产品价格调查报表;加强粮油类主要农产品价格监测工作,每月15日完成调查上报,为上级决策、把握市场价格行情提供第一手资料,便于及时跟进农户思想及市场信息,促进粮食交易信息化提升。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全县粮油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开展粮油作物的农情调查和技术指导,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种植积极性;完成我县粮食种植示范指标任务;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应用技术,引导合作社、种粮大户开展宽幅沟播机械补贴,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加强农技人员能力再提升,培养高素质农民;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督导工作,推进了我县粮食种植新模式的进度;完成“非粮化”专项整治督导工作,为我县田地复耕打下了坚实基础;狠抓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提高了农户收入。三、目前存在问题。(一)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比重较大。自然气候条件的反常,严重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使农业减收风险加大。(二)示范区部分地块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农民多为老弱残疾者,给技术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影响了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三)农技推广等农业科技知识更新掌握欠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更好地奉献服务于“三农”工作。四、改进措施。(一)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完善项目区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二)以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为主责,继续加强农技服务力度;抓好示范区的样板示范辐射作用,以此来带动全县粮食生产。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为了全面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站2025年工作思路如下:一是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及业务学习,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二是服务全县粮食生产,做好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三是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继续加大农业培训力度,加快科技进入农业步伐。五是加大农技服务力度,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实验、示范推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