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地震台网监测中心

榆林市地震台网监测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09 11:24
单位名称 榆林市地震台网监测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地震监测预报,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并落实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实情速报,地震损失评估工作。
住所 高新区长兴路261号
法定代表人 李彪
开办资金 20.0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7.94万元 57.1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地震台网监测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中心按照榆林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市住建局年初签订的工作目标任务书要求,扎实开展工作。现就全年各项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主要工作1.地震监测与速报工作坚持“震情第一”观念,加强震情报送工作。全年截至12月份,共监测到榆林市范围内发生的M≥1.0级地震17次,其中塌陷地震6次、爆破地震11次;M≥2.0级地震4次,最大震级M2.9级塌陷地震,为2024年4月26日01时25分发生在榆林市神木市西沙街道神木市汇兴矿业有限公司无人采空区塌陷地震。整体上,2024年塌陷活动频次较少,震级偏小,塌陷活动趋于平静。2.值班职守与地震安全服务保障提高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值班职守工作,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和双岗责任制,实时开展震情监控。在榆林市域内发生M≥2.0级地震,5分钟内提供计算机自动处理结果,12分钟内提供人机交互处理结果并进行地震速报。如遇震情,及时处理,按规定程序上报和发送地震信息,对有感地震事件快速做出反应。常规值班外,重点加强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值班值守和应急戒备,完成了春节、“两会”等重要时段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务及突发震情处置上报工作。3.强化震情跟踪与地震趋势会商为做好我市2024年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根据全国、全省地震趋势意见和陕西省2024年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榆林市2024年度震情跟踪工作方案》文件,严格组织实施,突出地震重点危险区,兼顾全市一般地区,密切跟踪我市及周邻地区地震活动和异常变化,加强地震异常核实。同时,做好会商保障,及时开展视频联调工作,并加强对县区工作的支持和指导,目前未收到任何宏观异常报告。2024年共参加省局半年会商1次,年度会商1次,月视频会商10次和月视频联调10次。4.开展测震台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环境保护榆林境内现有地震监测台站29个,其中,省级台站20个,市级台站9个,承担着陕西省及邻省区的震情监测工作任务。为保证测震台站的正常运行,2024年,我中心共开展了台站维修和巡查检查合计29次,对台站运行、环境、网络、道路等问题及时掌握,定期排查处理,保障了台站的正常运行。同时配合省地震局完成了台站预警系统设备的安装工作。5.完成陕西省巨灾防范工程——一般站标准化智能化提升改造今年,在陕西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巨灾防范工程对我市一般站从防震加固、综合布线、标识标志、监测环境和智能化设备等五个方面全面进行了提升改造。目前,榆林市地震台网监测中心一般站标准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施工设计和质量要求做好了每个环节。通过改造,各个监测点不但显著提升了台站的公益性、科技性等行业特色,而且实现了标识标志清晰、综合布线规范、设备布设合理、外部形象统一、监测设备先进的新面貌,为全面提升地震监测水平提供了保障。6.启动了榆林市煤矿塌陷性地震自动监测平台建设(一期)项目为了对测震台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以便更好的实现对塌陷地震的自动识别、自动定位、自动速报,增强服务政府决策能力。我中心联合省地震局开展了一套煤矿塌陷地震自动监测平台建设,实时接入榆林周边地震监测站点数据,采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优化后的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地震进行实时监测和地震类型的判定,与此同时接入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等紧急地震信息,实现震后震情专报自动产出、发送等,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地震监测中心震后地震应急决策服务能力。10月20日,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倪岳伟及省地震局相关领导检查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7.进一步推进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建设今年5月,由住建局牵头,联合教育、科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2024年度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积极组织辖区内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申报工作。申报资料提交、汇总后,经评审、讨论,决定授予榆林高新区第二小学等4所学校“榆林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称号。通过科普示范的创建,鼓励学校常态化开展灾害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并起到“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辐射教育作用。8.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1)5月11日—5月17日是“防灾减灾宣传周”。宣传周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为主题的一系列宣传活动。我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了榆林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举办的集中宣传活动。同时,在市住建局、榆林防震减灾科普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我中心公开区域悬挂宣传横幅10条,宣传展板10个,印制防震减灾宣传手册3000余册用于宣传防震减灾知识。(2)5月24日,我市举办了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本次活动中,我中心共向群众发放防震减灾彩色三折页500余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册200余份、接受咨询80多人次。通过此次宣传活动使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了地震科普知识、抗震自救互救常识,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3)10月12日,我市各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国际减灾日”启动仪式。主题是“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强调通过教育赋予儿童和青少年掌握应对灾害能力,共享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技能,让他们成为家庭和社区韧性建设的推动者,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本次活动中,我中心共向群众发放防震减灾彩色三折页400余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册300余份、接受咨询60多人次。(4)“防震减灾、科普先行”,为更好的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我中心挑选专业人员参加了2024年全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榆林高新第四小学教师梁雨桐代表榆林市参赛并获得了大赛三等奖。9.配合省地震局开展基层防震减灾业务培训2024年8月20日至23日,省地震局在榆林市举办基层防震减灾业务培训。通过对特大地震灾害中基层地震部门的作用发挥、地震行政执法的理论和实务、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措施、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与应急处置等内容的培训。各地市防震减灾业务人员相互交流研讨促进提升,分享经验共同进步。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防震减灾科普馆正常运行。主要展出内容以防震减灾为核心主题,以地震常识和避震内容为主线,融地震科普、防震减灾、避险自救为一体,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设计新颖,集声光电一体,整合地震优质科普资源,将地震知识传播、地震灾难体验、逃生技能掌握等融合,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来临时的场景,在交互体验中学习地震时的正确逃生方法,趣味性和互动性强,展教效果突出,进一步扩大了防震减灾宣传覆盖面。2、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1)5月“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我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了榆林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举办的集中宣传活动。(2)5月24日,参加了“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3)10月12日,参加了“国际减灾日”启动仪式。(4)“防震减灾、科普先行”,为更好的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我中心挑选专业人员参加了2024年全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榆林高新第四小学教师梁雨桐代表榆林市参赛并获得了大赛三等奖。通过这些宣传活动使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了地震科普知识、抗震自救互救常识,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3、完成陕西省巨灾防范工程——一般站标准化智能化提升改造。我中心一般站标准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施工设计和质量要求做好了每个环节。通过改造,各个监测点不但显著提升了台站的公益性、科技性等行业特色,而且实现了标识标志清晰、综合布线规范、设备布设合理、外部形象统一、监测设备先进的新面貌,为全面提升地震监测水平提供了保障。4、进一步推进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建设。5月,由市住建局牵头,联合教育、科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2024年度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积极组织辖区内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申报工作。申报资料提交、汇总后,经评审、讨论,决定授予榆林高新区第二小学等4所学校“榆林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称号。通过科普示范的创建,鼓励学校常态化开展灾害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并起到“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辐射教育作用。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建议补充地震工作人员,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防震减灾工作。2.虽然我市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地震预警站点和发布网络的规划建设上还不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服务能源建设、服务社会公众“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急需加快推进。四、整改措施1、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目前情况,增加充实地震工作人员。2、科学制定震情跟踪方案,严格落实跟踪措施和责任。全力做好省市台站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煤矿塌陷型地震自动监测平台建设,同时,积极推动市级地震预警站点和发布网络的规划建设,加快形成服务政府决策、服务能源建设、服务社会公众的地震预警服务网络。五、2025年工作计划1.进一步强化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防震减灾工作职责,理顺市住建、应急管理、水利、资源规划等部门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分工与协作机制和抗震救灾指挥协调机制,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等制度。2.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科学制定震情跟踪方案,严格落实跟踪措施和责任。全力做好省市台站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市级地震预警站点和发布网络的规划建设,加快形成服务政府决策、服务能源建设、服务社会公众的地震预警服务网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