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科学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所属科学研究机构提供管理服务。承担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管理所属科学研究机构的党建、人事工作;承担治理黄土高原、开发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及生物技术利用。 | |
住所 | 西安市新城区咸宁中路59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首刚 | |
开办资金 | 1016.5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75.91万元 | 879.75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科学院.公益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省科学院立足“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三大领域,坚持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部署,为国家战略需求及陕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省院力量。(一)围绕地方重点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情况1.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立足秦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屏障安全,系统开展了林草种质资源调查、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回归、关键树种气候响应格局、全域蝴蝶物种资源分类等基础应用性研究工作。一是持续开展秦岭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工作,承担“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同域分布大中型动物监测”项目,出版《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系统的野生动物本底资料。二是开展秦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迁地保护和野化回归工作。濒危特有植物陕西羽叶报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入选生态环境部推出1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实现陕西洋县、勉县、太白山、黄龙县野化回归1500余株。三是承担了丹江流域(陕西段)全段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为国家有效掌握商洛境内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及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本底,科学评价长江流域全面禁捕的成效及生物资源现状提供基础数据。四是出版发行《大秦岭蝶类志》,为我国蝴蝶区域多样性研究、物种保护、环境监测与预警等发挥积极作用。五是开展了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工作,主要调查了太白县等6个区域,踏查点236个,发现了十余种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五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机场鸟击防控与残留物鉴定实验室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鸟击航空器残留物鉴定机构资格认定,全年共完成鸟击残留物鉴定78例,范围覆盖陕西、新疆、青海等3省区。2.服务粮食安全工作情况聚焦“良种、良田、良法”,支撑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一是支撑商洛“万亩特种玉米”产业布局,2024年种植推广面积达5000亩,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截止目前在陕西、山西、宁夏、新疆等地已累计推广2万余亩,亩均效益增长达30%以上。二是布局特种玉米产业推广实现特色种业延伸布局。在新疆和田成功试种了6个饲草玉米新品种,其中新品种“JR8”与当地主栽品种相比,株高提升了46.1%,总生物量高出26.5%。三是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外业调查采样任务,组织5支剖面调查采样队伍,完成了铜川、延安等6市26个区县485个剖面样点调查采集任务。为加强耕地保护提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四是构建了植物线虫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体系,发现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传播新途径,完成小麦孢囊线虫在陕西发生情况调查,在全省开展植物线虫病防控关键技术应用推广,自主研发仿生合成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杀线虫剂、芽孢杆菌生防制剂,突破了土壤消毒处理、猕猴桃剪根防病等关键技术,构建了设施蔬菜根结线虫防控技术体系,解决了露地蔬菜根结线虫“防不住、治不了”的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五是鼠害防治研究工作取得新突破。在农田害鼠种群动态监测预警、繁殖抑制、种群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确定了不育剂EP-1室内的应用指标,研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无公害不育饵料,在陕南、关中等地区推广应用,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3.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聚焦特色学科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完成中期任务指标并通过中期检查和现场考核评估,促进了秦巴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食用菌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支持了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二是组织实施“镇巴茶树高效设施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柞水新优核桃品种应用示范与老园改造技术研究”等四项乡村振兴揭榜挂帅项目,为富硒茶、富硒食用菌、富硒撩酸菜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是在种质资源收集、保藏、选育方面取得新进展,4项木兰新品种入选国家林草局2024年第一批植物新品种权名录。牵头制定的省级标准《园林植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规范》和《藤本观赏忍冬栽培技术规范》正式发布,为农林、园林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药用忍冬栽培提供技术支撑。4.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情况坚持“一所一品”发展战略,深化“三项改革”,加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激发省科学院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形成省科学院内生循环发展新动能。一是“重组SOD高效生产技术及其应用”项目通过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成立“陕西科聚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入库认定,完成1个化妆品原料的备案、2个化妆品的生产上市,完成1个二类医疗器械的实验室研究工作。二是组织“地龙蛋白提取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十余个科创项目参加“苏银管委会走进陕西高新联盟”及“三项改革”专场路演。三是出台陕西省科学院及所属研究所“三项改革”配套制度,以鼓励、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三项改革”、“四技服务”,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为主体,开展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100余项。(二)2024年度成果产出情况2024年,陕西省科学院科研经费达7723万元(其中横向课题3508万元),创历年新高。发表科研论文108篇(其中SCI检索63篇),授权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标准21项,新品种6个,专著3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二、2025年工作要点(一)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立足“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创新发展,持续推动省科学院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构建野外试验台站、种质资源库、分子设计育种平台支撑体系。(二)围绕地方发展需求,推动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见效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三大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持续实施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抓手,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重点需求,坚持“基础研究+示范推广+四技服务+成果转化”的科研模式,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三)落实“秦岭百人”计划,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持续推进“秦岭百人”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的实施,以高质量人才团队建设支撑特色学科建设,深化“引进+培育”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四)全面实施“三项改革”,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入推进“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建立“一站式”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体系,试点“以事前约定收益为基础的赋权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组织实施工作机制和决策执行制度,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五)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院地合作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重点需求,围绕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落实省科学院与安康市、商洛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扎根田间地头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