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全市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事务性工作,应急队伍的培训和演练;参与编制生态环境应急预案,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现场取证;督促指导全市环境风险源管控工作;生态环境安全应急装备和物资材料的储备、补给,环境应急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非常规监测。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圣景路 | |
法定代表人 | 陈静 | |
开办资金 | 7911.3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447.14万元 | 6453.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8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单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夯基础、提能力、强业务”的总体思路,加强管理,提升效能,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提高业务水平,扎实履行职责,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全面履行工作职能(一)周密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年初,召开了2024度工作会议暨执法着装发证大会,确定以风险防控、预警机制、保障措施、应急响应、处置策略、评估体系及监测能力等七大关键领域实现显著提升为目标,以打造一个统一指挥、运行高效、协调有序且具有强大保障力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为使命,扎实开展全年工作。会上,还举行了执法着装发证仪式,通过颁证着装使我们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我们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二)强化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一是着力加强应急力量建设。1.我们成立了突发环境应急突击队,坚持“有事没事当有事准备、大事小事当大事对待”全天候保持备战状态,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人员保障。2.切实做好汛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切实加强汛期环境应急工作的通知》安排,及时向各分局下发切实加强汛期环境应急工作通知;组织生态环境系统100人,成立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并配备了救援装备,全年冰雪和防汛应急备勤200余人次。二是打好应急监测基础。组织单位30人参与监测采样上岗培训、考试,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实践学习,逐步掌握应急监测技术。三是做好信息报送、发布工作。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送工作,提升信息报送时效,推动及时妥善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我们及时学习并向各分局转发了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更新了榆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络表,并报送省生态环境厅;通知各市县区分局下载和登录环境应急app,并指定应急专管员,实现突发应急环境事件报送县市省部互联互通;四是加强应急队伍锻炼。积极备战、精心准备,参加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首届全省环境应急大比武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其中刘跃文同志表现优异,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环境应急大比武活动”。(三)做好做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一是我们参与制定了《榆林市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夯实了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职责,明确攻坚行动任务及内容。二是扎实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我们按照市局安排,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与重点部位,落实责任主体,加强闭环管理。三是参与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领域安全大排查工作、参与全市电动车安全隐患整治行动;四是根据部省要求,强力推动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编制工作加快完成,截至目前,我市9条河流的“一河一策一图”(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初步方案已完成,并上传至生态环境部应急指挥平台。(四)持续提升环境应急物资保障水平。对各分局及市县区重点企业突发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认真核对各项环境应急物资信息、数据,对企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开展调查统计,为建立全市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打牢基础。(五)不断完善应急评估机制。通过建立评估工作机制,对参与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和应急演练开展“回头看”和复盘模拟、场景重现、桌面推演,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全面梳理存在问题及短板,找出同类事件预防和妥善应对的改进措施,并对参与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形成应急处置大事记并纳入案例库进行管理。(六)优化提升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水平。根据市局部署,我们对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工作进行精心组织安排。年初,向相关企业下发《市级演练计划安排》,并按计划督促企业开展演练,全年共有6家企业顺利完成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任务,县市区组织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48起。2024年9月,为切实提升我市危险化学品泄漏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重点在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举办了市本级《2024年榆林市液氨泄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演练以属地为主体,突出市县(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及地方政府、企业应急队伍的紧密协作,锻炼了环境应急队伍、凝聚了环境应急工作合力,切实提升了我市危险化学品泄漏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七)形式多样开展培训宣传。2024年,我们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多形式宣传,持续提高应急业务能力,增强公众绿色环保意识。一是派出1人参加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环境应急管理岗位业务专项培训;派出3人、组织5户重点企业业务负责人参加全省环境应急管理业务培训班。二是邀请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业务骨干对我中心人员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业务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便携式应急监测设备培训。三是在单位微信群发布“环境应急业务每日一学”190余期;组织全体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月系列宣教活动”“全民安全公开课”网络学习。四是参与6.5环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国家防灾减灾日等系列宣传活动。五是参加榆林市司法局组织的市级行政执法人员年度培训。六是组织40人参加榆林市应急管理局、榆林市生态环境局举办的全市安全生产和环保监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七是结合业务工作向企业、社区,发放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认真做好大气帮扶、业务交流、各类信息报送等工作。派出1人参加生态环境部组织的2024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秋冬季帮扶工作;派出30多人次参加省市组织的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交叉执法检查、全市选(储)煤场安全生产大排查、综治项目整治、油气长输管道冬季安全联合检查等专项工作;派出5人开展幼儿园食品安全包抓工作;派出10名副科级干部到经开分局进行为期一年的轮流帮扶学习;向市委政法委上报《维稳形势分析研判报告》《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全面摸底调查统计总表》《涉稳风险排查化解稳控工作分类台账》各12期;向市国安委上报《榆林市生态环境局风险综合研判报告》12期;国庆期间上报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日报14期。砥砺初心,从严治党,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党纪学习主题教育为抓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建设。1.在市生态环境局机关党委的支持下,我们完成了党总支更名工作。2.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全年召开党员大会3次,支委会10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次,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二是强化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建设。1.组织了30余次集体学习,干部职工每人撰写了党纪学习教育和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各1篇。2.创新学习方式,开展线上答题赛、业务骨干“传帮带”等活动,在单位微信群里分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6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众号一起学《条例》12期,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三、取得主要收益全年发布天气周报50期,灾害预警200期,雨情快报253期,雨情通报29期,重要天气报告32期,短期气候预测11期,专题气象信息7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4期,农业气象服务专报18期,敏感时间段气象专报两期(高考、中考);报送省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统计表》10期,突发应急环境事件季度报表3期,报告突发环境应急事件2起;常态化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共排查企业200余户次,发现一般风险隐患117处,并已全部整改到位;上报“生态环境领域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报告”7期;对市级和县区环境应急物资库进行两次充实,共充实吸油索530包、吸油毡510包、吸附颗粒包30吨、手提式防爆探照灯60把、活性炭20吨、吸油垫25包、固体聚合氯化铝10吨;配备了无人机、气象仪、流速仪、测距仪等便携式应急监测设备;市本级共完成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18份,其中工业园区预案1份,企事业单位预案17份,重大环境风险等级企业预案10份,跨县区企业预案8份;全年向省、市扫黑办报送扫黑除恶各类工作情况及报表台账共计65次。扫黑除恶方面收集汇总行业乱象线索103条,已整治103条,整治率100%;收到三书一函73份,其中检察建议书65份,公安提示函7份,已全部回复,已整治63份,整治率97%。反恐方面向市公安局报送反恐单元格专项材料2份。四、存在问题回顾2024年工作,我中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同志存在工作作风懒散现象,迟到早退,放松自我约束。五、整改措施一是加强考勤考核管理。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我们将基础绩效和绩效考核奖与日常出勤情况挂钩,并在年底兑现。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全体人员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自查台账,开展自查整改。六、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我们将在市局的领导下,以确保全市全年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级别的突发环境事件为底线,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深入开展环境风险源安全隐患排查,进一步提升全市环境应急能力,坚决筑牢全市生态环境堤坝。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