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康市气象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发展气象事业,服务地方发展。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气象业务建设组织实施气象<探测/监测/预报/资料汇总/传输/执法> | |
住所 | 安康市汉滨区城关巴山东路一里坡 | |
法定代表人 | 王莽 | |
开办资金 | 3555.9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555.96万元 | 3804.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6月17日按规定申请变更了开办资金。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单位在陕西省气象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气象基础业务能力稳中有升。牛山雷达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通站道路毛路路基基本贯通。完成国债项目38套六要素自动气象站、25套小型智能气象站安装建设,全市自动气象站增至355套、站间距提高到8.16公里、六要素占比达61.2%。安康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投入业务运行。旬阳、紫阳、镇坪X波段雷达在汛期中充分发挥作用,为局地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二)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应对有力。强化“3161”递进式预警服务,有效应对2024年影响我市的暴雨、强对流、高温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60天,印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内部明电、通知29份。面向党委政府及主要涉灾部门呈报《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决策服务材料26期,发布各类预警信息585.5万人次,启动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机制,重大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直达党政主要负责人。开展飞机增雨作业4架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45轮次,为缓解旱情、保障云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气象助力。(三)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完善安康市暴雨预报预警指标,暴雨预警精细到镇办,预警提前量平均超120分钟,4项预报指标在全省气象部门排位较2023年进位1~4位。优化汉江流域(陕西段)中上游降水量和面雨量预报产品,建立降水诱发地质灾害概率模型。开展森林火险评估及预测研究,优化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模型,每日制作发布全市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客观预报产品。更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责任人信息5098人,联合市工会、妇联、团委、邮政部门向相关人员提供当地气象预警信息,为全市1640名快递小哥开通“陕西气象”APP专属使用权限。开展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靶向发布3次,精准覆盖2县(区)相关镇办。(四)“汉江流域气象预警中心”积极履职。在省局指导下,顺利承办了汉江流域气象预警中心联席会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气象服务协作区会议,来自省局以及3省7市12个单位50余名代表现场参会。牵头修订了《汉江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协同办法》、《南水北调协作区流域高影响天气叫应标准和实施细则》。持续推进分流域、分区域、分灾种的气象业务能力建设,自主研发“汉江流域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完善汉江流域(陕西)段面雨量预报模型,构建汉江流域(陕西段)洪水预报模型,提升流域定量降水预报和洪水、山洪预警精细化水平。(五)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能力显著提升。主动融入大安全大应急管理体系,召开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会议2次,建立成员单位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对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中应急责任人、气象信息员信息进行全面排查,确保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送。(六)重规范提能力,全力夯实依法行政效能。开展执法检查412个(次)单位。联合市发改、国安局对新能源公司开展涉外气象探测全覆盖执法检查。分别联合应急管理、教体部门下发加强防雷等安全管理通知。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登录率100%,防雷检测报告上传率100%,防雷安全检查录入率100%。开展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双随机”检查17次83个单位。(七)主动服务大气污染防治。成立冬春季大气污染监测预报工作专班,适时启动气象与环境联合办公、联合会商、联合预警,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助力防污治霾。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联合市农业局印发3份通知,共同做好茶叶、春耕春播及高温干旱农业气象保障工作。与安康学院、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紫阳县联合共建紫阳茶叶气象科技小院,搭建14名专家合作平台;建设3个茶叶科研试验站;开展茶网蝽虫、茶叶生化含量实验研究,联合市茶叶局组建3个分队深入32个茶区开展服务;联合安康学院申报省科研项目1个。(二)市县两级气象部门面向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启动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230余人次,临灾预警叫应超5500人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3起,避免人员伤亡74人,避免财产损失43.5万元,获省自然资源厅表扬2次。(三)落实全市708万元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站项目建设,联合市文旅广电局研发“智慧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升级《旅游气象服务专报》,发布《负氧离子监测公报》,助力安康康养城市建设。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科技创新和青年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基层班子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尚有差距。(二)改进措施:1.以研究型业务能力建设为抓手,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落实激励气象科技人才创新发展政策措施。2.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建设或升级现有的作业站点和设施,确保它们能够满足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需求。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活动,提高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抓品牌创建,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二)抓项目建设,统筹做好在建项目和“十五五”专项规划;(三)抓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四)抓编制落实,协同推动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4年10月被陕西省气象局表彰为“全省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