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志丹县> 志丹县文化馆

志丹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4-08 15:31
单位名称 志丹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文艺宣传、创作、指导和培训基层文化站业务人员;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任务。
住所 志丹县保安镇红都街
法定代表人 王磊
开办资金 112.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志丹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7.6万元 39.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我单位遵守《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无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年来,志丹县文化馆在县文旅局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文旅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播为重点,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逐步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和文化对外交流。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党建工作深入推进。按照局党委党纪学习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支部通过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会和组织生活会,对学习教育的活动要求、学习内容、实施步骤、等进行了详实的安排。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学习制度,要求全体干部研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党纪应会知识100条》。志丹县文化馆被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文化传播基地”以来,我们成立“三支自愿者队伍”,通过实施“12351”工作模式,采取季度“服务菜单”的方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赢得了百姓的欢迎,提升了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惠民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先后有中省市及外省市县20多批领导来我馆参观学习。二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坚持服务项目全年免费开放。打造了传统文化“志丹过大年”、地方文化“陕北说书大舞台”和“大众文化系列服务”三个文化品牌。持续组织开展了文艺团队下基层、文明实践义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志愿服务进社区、送戏下乡、春联义写、剪纸义赠和“志丹过大年非遗进万家”线上系列文化服务活动,今年共开展“说书”、“广场舞”“非遗培训”40余场次。阵地资源坚持全年免费开放。结合我县和我馆实际,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和服务活动,大众通过无线网络、数字文化馆、手机app等方式免费登录网站,观看线上文艺演出、传统游艺展示和志丹过大年等文化活动,及时推送菜单式服务,不断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线下活动采取非遗基地项目技艺展示、教育培训、非遗小剧场、免费提供活动场地等措施,为群众开展音乐、舞蹈、曲艺、书法、诵读、美术摄影、文学创作等艺术门类项目,方便群众汲取文化食粮,真正成为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打响传统文化品牌。继续实施好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延安过大年”子品牌“志丹过大年”活动项目,利用春节期间,组织志愿者和书法爱好者为环卫工人、残疾人、贫困人口及特殊群体开展春联义写、剪纸义赠活动,年均送出春联5000余幅,剪纸2000余张。地方文化融入生活。在世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我馆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演出活动,活动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包括非遗展演、非遗传承人培训会、参观非遗展馆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彰显我县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成果,让群众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三是非遗保护不断完善。我馆非遗工作采取“公司+基地+传承人”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由“单一保护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开展了传统工艺技术培训、产品研发销售、助力扶贫等工作,拉动了文创产品走向市场。目前,我县共申报省级非遗项目8项,市级25项,县级81项,申报省市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2名,建成传习所7个,个人工作室5个。积极开展非遗普查。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组织人员下乡入户,登记非遗资源,摸排非遗传承人,此项工作正处于收尾整理阶段,统计共搜集非遗资源26项,摸排出传承人19名。举办非遗“三进”活动。抽调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了文化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巡回展演活动,由民间说书曲艺队、陕北民歌服务队和魅力舞蹈志愿服务队参加的演出活动累计30余场次,省级非遗项目“洛河战鼓”“羊皮扇鼓”分别走进了高级中学、志丹中学、第一幼儿园,并建成了传习所,“志丹刺绣”“志丹剪纸”“志丹传统游艺”基本覆盖了中小学,活动得到了城镇居民、乡村百姓和校园师生的普遍赞誉。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资源,传承非遗技艺,在非遗工作经费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投资5万元建成“志丹县张梅刺绣所”,陈列作品2000余件;同时完成了馆内非遗作品的馆藏布展工作,整理收录刺绣、剪纸作品1500余件,进一步充实了非遗陈列馆的展品内容和质量;编撰出版了《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营造文化建设氛围。在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启动实施以来,依托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陈列馆平台,设立的“剪纸坊、刺绣坊、五谷坊、四宝坊、游艺坊、鼓艺坊”,为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提供阵地;打造文化标识标牌,在于景区、社区、街道广场唱响宣传口号,营造浓郁的保护氛围,形成了以县非遗保护中心为核心的非遗保护基地,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广泛进行非遗成果展示,组织非遗传承人到省内外进行文化交流,让志丹文化与外界融合,提高百姓对志丹非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二、存在的问题1.专业人才极度短缺,干部整体专业素质偏低;2.非遗重视程度不够,传承人政策待遇未落实;3.保护经费未列入预算,市级主管部门多次督促。三、建议及努力方向1.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争取编制、技能培训等方式,充实工作力量;2.出台非遗保护规划及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建议政府及主管部门落实传承人各项补助政策;3.建议多方协调,将“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建设工作正常开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