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气象台

陕西省气象台

发布时间: 2025-04-08 15:20
单位名称 陕西省气象台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防灾减灾、生产生活、生态治理提供气象服务。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与灾害影响评估;环境、水文、地质等行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咨询评估;气象预报预警所需软硬件研发和维护;气象预报技术研究、系统开发和应用推广;气象科普和业务技术交流。
住所 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
法定代表人 李明
开办资金 4882.79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294.24万元 5039.1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5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陕西省气象台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确保了年度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发展根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气象台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干部通过专题学习、网络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理论素养。夯实党建基础,加强组织建设。制定年度党建工作计划、领导班子专题学习计划。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党建与业务深融互促,推动资源共享和跨系统交流。开展3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在汛期气象服务中的作用。二、科技赋能业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提升预报核心能力。建成秦巴山区及陕西流域精细化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涵盖小流域面雨量监测、中小河流洪水、山洪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等模块,实现了10天逐小时至逐24小时的风险预报。建成陕西灾害性天气模拟系统,具备多灾种天气的监测统计、复合灾害性天气的多要素叠加显示功能,以及再分析数据、多元融合实况降水数据、卫星雷达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及交互功能。升级优化汾渭平原环境气象平台,更新汾渭平原区域,实现平台接入数据的部分云化并升级服务器。秦智网格预报系统要素检验评估算法和系统功能升级,实现空间检验分析业务化。更新县级及以上城镇天气预报信息表。NIFS短临系统新增X波段雷达反射率产品,实现多波段高时空分辨率回波组网拼图。增加强对流监测、会商、定制出图等功能,完善预警阈值管理,并与“天镜”平台对接,制定告警策略。完成陕西省决策服务系统成果鉴定。榆林市决策气象服务系统本地化改造,具备实时气象数据查询、预报预警信息显示及决策材料快速制作功能。(二)强对流预报关键核心技术逐步自主化。开展陕西新型雨滴谱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研究,提升陕西本地雷达QPE和0-2h分钟级降水预报质量。基于长安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数据,发展了夏季突发性降水的边界层风场预报指标。雷达有效覆盖面由78%提升至100%、雨强估测准确率由63%提升至75%。短临预报系统与国突系统对接,一键式发布预警信号到国突系统。(三)以高科技成果助推气象高质量发展。强化一体化预报预警平台技术协同创新。升级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服务系统NIFS3.0,改进强对流天气智能监测与追踪技术。集成强天气实况报警、客观预警产品递进式服务应用,实现省市县三级自动发布一体化功能,进一步提高预警的智能化水平。应用人工智能气象技术解决华山太华索道大风精细化预报问题。利用西峰华山站逐小时风速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数值模式地面风预报产品,采用多类型集成AI模型,构建一套华山站风速人工智能预报模型。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应用高分辨率的污染监测技术,将空气质量预报时效延长至10天,并实现了污染源分析模块。加大新技术应用评估促进科技创新。一是对我省4-8月短时暴雨、雷暴大风和冰雹过程中的降水估测和预警产品进行检验,分析问题并提出后续工作计划。二是通过对比泾河站和安康站的探空数据与传统探空资料,推动北斗探空产品应用。三是在业务和天气过程复盘中广泛应用新型垂测产品。(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团队。制定年度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任务安排清单,选派10余名业务骨干赴国内气象部门学习深造。全年累计参加国省培训28期82人次。年内接收和选派青年人才上下交流14人次,参加“直通车”10人次,培养2名青年职工加入省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研发团队与气象雷达观测数据研究团队。9项秦岭和黄土高原重点实验室项目通过验收,成果登记6项、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励1项。申报并获批科研项目12项,发表科技论文14篇,其中SCI1篇,核心期刊11篇。省台获得“数据要素×”大赛陕西分赛气象服务赛道三等奖。(五)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三、胸怀“国之大者”,扎实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一)高质效保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递进式预报预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双首席制度和业务板块协作,优化预报流程。发布《重要天气报告》40期、各类预警信息682期、环境类产品698期,成功应对我省出现的45次雨雪冰冻、沙尘、雷雨大风、强对流、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精细服务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圆满完成春运、春晚、全国“两会”、高考、清明黄陵公祭、延安专项保障、商洛国际沙滩排球赛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发布专题预报200余期。派遣12名首席预报员和业务骨干现场保障,确保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持续开展高质量决策气象服务。全年针对灾害性天气启动应急15次。向省委、省政府、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报送决策材料965期,决策服务材料获得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局领导批示191件次。开展短期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重点针对暴雨、高温、大风、寒潮、暴雪五类天气,提供1-3天的风险预估服务。基于多源数据和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短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平台上线运行。(二)高质效助发展,多维度服务和保障民生。通过“揭榜挂帅”项目,提升榆林局能源气象服务,开展强对流天气精细预报和污染物扩散模拟。(三)高质效促治理,推进气象业务改革。实行重大天气双首席制、首席说天气、重大天气专班制等,提升预报预警和服务效率。落实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安全培训、演练、知识测试3次,安全生产自查10次,整改隐患6处,及时消除隐患清单,逐月上报安全报表。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一)存在的问题。一是预报预警流程范围不明、职责混淆、重复发布及等级内容不一的问题。二是决策气象服务组织与策划不足,决策服务系统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复合型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二)下一步打算。一是明确省、市、县三级预警职责。二是强化决策气象服务组织,融合新技术,推进风险预估集约化与新产品开发。三是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推动北斗探空、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新资料的实际应用。四是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和上下交流,拓宽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学习的渠道,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气象专业人才。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