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研究;污染防治技术、工艺、设备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环境和健康专项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保护研究和农村环保研究;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及相关环境监测分析工作;工业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研究与推广等。 | |
住所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49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吴金文 | |
开办资金 | 672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723万元 | 6453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从业人数 3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我院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各项规定,如实登记单位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每年按时向登记管理机关和审批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执行条例和实施细则情况的年度报告,按规定变更登记相关信息。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积极推动落实,重点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扎实推动废弃矿山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联合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共同开展汉丹江流域废弃矿山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立项涉重金属矿山环境污染防治7项标准,标准征求意见稿通过行业标委会专家评审,正在修改完善;《涉金属矿山废弃矿硐污染治理环境成效评估技术指南》正在省市场监管局官网公示,即将发布。二是开创性推进西北区域危废技术中心建设。按照省厅总体安排,在没有建设标准可依据,没有类似项目可参考,建设规模、用房面积和投资费用测算难度大情况下,加强与省发改委、财政厅、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完成西北技术中心项目建设方案编制报审、稳评和能评备案,可研报告编制及评审,正在积极协调,加快推进项目立项。三是扎实开展黄河流域高风险历史遗留矿山污染详查。按照环境部统一安排,在没有工作经费情况下,借鉴去年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模式和经验,积极开展黄河流域高风险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污染状况详查,顺利完成40个金矿(图斑)现场查勘,116个固废样品、16个农产品样品采集和检测分析。我省详查技术方案被部土壤中心作为全国技术方案的编制基础。四是强化农村环境整治技术支撑。抽调力量成立专班,下区县、进村组,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强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查问题整改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示范,全年新增完成农村环境整治行政村108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4.8%,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49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积极谋划实施,全面助力美丽陕西建设。一是助力美丽陕西建设顶层设计。联合部环境规划院和政研中心,编制完成《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美丽陕西建设规划纲要》(初稿)。赴武汉美丽中国建设论坛,北京、天津、浙江等环科院交流美丽陕西建设推进做法和思考。在《陕西环境》增加“美丽中国建设”和“抓点示范”两个版块,点面结合,加强美丽陕西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专题交流推广。二是持续巩固提升秦岭生态保护成效。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试点工作,强化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支持建立秦岭生态状况综合监管系统,配合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基地遴选和“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以科技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开展“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期研究,积极对接公交、地铁、航空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绿色场景搭建,推动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行。赴浙江、广东开展排污权交易调研,提升排污权交易管理水平。积极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审核评估34家,审核验收33家。三、强化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一是聚焦推进蓝天保卫战,持续做好环境空气质量会商研判、日常管控调度、重点企业绩效评级、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技术支撑,助力全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形成会商研判意见86份,指导帮扶163家重点行业企业绩效评级,组织召开专家技术评审会议145次,通过评审118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创新开展大气污染源和温室气体融合清单编制审核模式,圆满完成9457家企业点源、324个县区面源审核工作任务,为国家推进全国重点城市融合清单编制审核工作贡献了陕西经验。二是聚焦推进碧水保卫战,深化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顺利通过黄河中心对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工作中期评估。协助延安市成功申报入选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配合完成11个地市(区)176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成果审核,全省水环境质量不断巩固提升。三是聚焦推进净土保卫战,编制《陕西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实施方案》,加快建立我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体系。强化“三块地”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科技支撑工作,支持咸阳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和渭南市潼关县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全力支撑完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类项目成果集成”国家考核任务。四是聚焦推进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制定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现场技术核查工作规则,完成陕西聚泰新材料等43家企业换发证的现场技术核查,以及西安金池等11家企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和替代量核算,持续做好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支撑。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实施情况自评估,指导各地市完成年度化学物质统计调查工作。五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支撑,支持做好2024年中央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EOD项目申报工作,受理项目675个,提交生态环境部审核411个,全年入库258个。四、积极服务地方,多要素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坚持强化对厅科技支撑前提下,主动转化科技成果,拓展对外科研服务,先后支撑延安市、渭南市编制“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方案,承担宝鸡、铜川、杨凌示范区大气污染源和温室气体融合清单编制,西安市泾河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质量控制,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变化及人类活动状况调查评估,安康市岚皋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丹凤县蔡凹锑矿区环境损害鉴定等技术咨询服务,与延安市积极对接河流水环境提升和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双驻点服务,全院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意识有所提升。五、持续深化改革,推动环境科技创新发展。一是创新科研管理机制。采取“揭榜挂帅”公开竞聘方式选拔部门负责人,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作用,积极推动博士后人才招聘工作,构建选人用人的竞争机制;制定《2024年度绩效工资与奖励分配实施方案》《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深化科技改革三项机制落实,强化正向激励。全面实施计划管理,以年度计划推动目标,季度计划为重点,月度计划控制节点,周计划扎实推进,提升工作质效。二是总结深化专班机制。在大气环境质量提升专班、硫铁矿污染治理工作专班、黄河流域历史矿山污染调查评估专班基础上,成立院水生态保护工作专班、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专班和西北技术中心建设专班,集中优势力量,强化多所室协作,全力支撑服务重点工作。三是积极拓展科研方向。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技术方法研究,强化环境经济模型应用,支撑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决策参考。我院被生态环境部确定全国12个生态环境形势分析联络点之一。四是深化对外学习交流。先后组织68批121人次到省外调研交流、学习培训,进一步扩展视野,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持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3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