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计划的起草和辅导材料的编写;为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提供服务。 | |
住所 | 志丹县党校 | |
法定代表人 | 高昀 | |
开办资金 | 16.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志丹县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0.02万元 | 0万元 | |
网上名称 | 文明实践办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志丹县坚持以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宗旨,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紧扣“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使命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阵地全面覆盖”向“全民文明实践”迈进,真正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平台、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载体、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一、突出理论宣传宣讲。一是线下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服务+文艺+宣讲”的模式,广泛开展文明大篷车进基层文明实践活动125场次,线上充分运用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等方式,及时跟进发布宣传宣讲视频、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形成网上网下一体、线上线下联动的良好氛围,使宣讲宣传从“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切实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二是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教活动,围绕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卫生整治、生活垃圾分类等内容编写宣教读本1个,拍摄制作快板书《垃圾分类新风尚》,创编垃圾科学分类顺口溜,利用微信视频号推出《文明城市我来建说说垃圾分类那些事》,全面营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受益、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组建14支文明实践垃圾分类宣教志愿服务队进家户、进课堂、进机关、进商场、进餐馆、进小区、进企业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教210余次,累计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彩页4300份,引导5000余名干部职工、居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互动体验,促进居民在垃圾分类工作上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一位居民的心中。三是创新推出《“激情绿茵场·逐梦新时代”足球主题宣讲》,精心打磨《成长篇·薪火相传》、《发展篇·看好你们》、《融合篇·体教实践》、《成就篇·青春梦想》、《普及篇·快乐足球》五个篇章环环相扣的故事,组建“我看好你们”志丹少儿足球宣讲团,走进校园、企业、农村、机关、军营等地开展巡回宣讲130余场次,通过“情景声画”、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生动形象地讲述,有力推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成为红都群众的共识,让“永不言败,勇争第一”的理念融入每一位志丹人的血脉里。二、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实现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一是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春‘锋’十里感恩有你”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系列活动,聘请网红“陕北霞姐”为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心大使”,动员组织雷霆救援队、微公益、道德模范等志愿者先后走进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红都社区、志丹县第四幼儿园等地开展“大手拉小手一起学雷锋”、“黄发垂髫彬彬有礼”文明传承活动、健康义诊、情感帮扶等爱心活动4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2.3万余人,雷锋精神在红都大地绽放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二是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以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为载体,组织居民群众欢聚一堂开展包粽子、剪纸、经典诵读等活动,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节日主题活动,赋予节日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三是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依托“实心情满空心村”志愿服务项目,动员网红“陕北二后生”,组织爱心企业走进双河镇吴家湾村、金丁镇王渠村、永宁镇崾子川村等村落,为当地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送“暖心餐”、理发、演节目、送夏装等,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利用大学生暑期返乡时间节点,开展“恰同学少年”大学生暑期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现场研学以及进社区与中小学生进行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激励青年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切实推动文明实践、社会实践双提升、双促进。三、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陋习,有序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一是大力推行“644”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或不办”,制定出台《志丹县关于规范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嫁娶事宜的暂行规定》《志丹县移风易俗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详细规定全县“红白喜事”宴席每桌饭菜费用标准不超过500元,宴席用烟不超过20元、酒不超过80元,宴会待客不超过20桌,人数不超过200人,村民随礼一律100元,亲朋一般200元,最高不超过500元,打消农户之间的攀比心理,户均减负2.2万元。二是组织“文明大篷车”志愿服务队走进婚礼现场,免费提供主持婚庆仪式、拍摄全家福合影、提供乐队餐饮服务、赠送家风家训书籍、演唱新时代歌曲,以精神食粮弥补宾客“舌尖损失”,让婚礼在快乐喜庆的同时多了一份文明新风尚,让群众将移风易俗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付诸行动。三是评选婆媳、妯娌、夫妻、邻居等“组合式”先进典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表彰奖励辖区最美婆媳、最美妯娌、最美邻居等家庭,不断提升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得到不断涵育。四、做深做实课题研究。继续推进中央交办专项课题研究,以金丁镇为试点,融合文明实践供需精准问题和村组空心化文明实践组织难问题,深度探索运行“实心情满空心村”文明实践项目。一是增强各类资源的供给率利用率。金丁镇按照全镇“一盘棋”布局,提出“步行半小时内到达文明实践活动点”的思路,在原有1个镇实践所、10个村实践站和3处红色教育基地、3个标准化群众大舞台的阵地点位基础上,根据现有人口居住分布情况,新增文明实践聚集点22个,切实解决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聚集地点距离过长的问题。对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现有的233件锣鼓、唢呐、三弦等演出乐器,224套秧歌服饰等演出道具,7个移动音箱进行重新配置,确保32个文明实践聚集点都有活动器材、演出设备,方便群众就近使用。成立“小老头照顾老老头”邻里互助帮扶小组214个,便以迅速处理解决生产生活需求。二是增强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融入度。金丁镇针对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抓住“节庆、生日、喜事、生产、送医、评奖”6类农时季节、重要节庆时间节点,通过“节庆团聚”法、“生日聚会”法、“红事召集”法、“生产聚拢”法、“送医召集”法、“评奖聚合”法、“X灵活聚集”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三是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依靠32个文明实践聚集点,划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格,对金丁镇3287名60岁以上留守老人逐一上门访谈,形成有效问卷2976份,汇总发现60岁以上群体更喜欢文化文艺类和医疗健身类的服务,分别占到了38.2%和35.7%,此外,想吃一口暖乎饭占到了14.3%,三项需求占到了88.2%。根据需求,制定了“身体棒棒的、胃里暖暖的、关爱多多的、心情好好的”文明实践服务目标,推出“关爱多一点”志愿服务项目。采用“文艺+医疗+餐饮+X”的方式,组织志愿者进村入户、上门服务,为村庄留守群体“查查身体、做做饭菜、唱唱红歌、拍拍照片、定时聚聚、快快乐乐”,在亲情互动和欢声笑语中凝聚和引导留守老人。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乡土文艺创作人才,宣讲编写新思想消化转化内容的人才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培养;二是缺乏创新意识,部分所站没有探索推出自己的特色项目,活动开展不经常,工作浮在表面;三是“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志愿者激励嘉许办法,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认真探索,以确保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运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要求,在新起点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活动,在大众化通俗化上继续下功夫,有效搭建科学理论与群众连接贯通的桥梁,让群众践行理论,让理论掌握群众。二是深化“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挖掘培育动员文艺志愿者带头到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作新思想文化文艺作品,留下一批立得住的文艺作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文艺骨干。三是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群众需求,结合人口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分区域分众化开展教育,更好地为全县人民提供普及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四是健全礼遇兑现机制,结合《陕西省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团体)星级评定管理办法》(陕文明办发〔2023〕18号),进一步完善《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要筹集专项资金,对星级志愿者进行嘉奖礼遇力度,不断激发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受奖惩情况:1.《积极探索实践传承红色基因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第2期简报刊发;2.《实心情满空心村——破解村组空心化文明实践组织难”镇级样本》在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前沿论坛”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诉讼投诉情况: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