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商州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蔬菜、烤烟、食用菌、水杂果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产业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 |
住所 | 商洛市商州区北新街宏影路2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小利 | |
开办资金 | 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商州区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36万元 | 13.2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中心在区委、区政府,区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全年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一、业务开展情况(一)“两大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食用菌产业集群获农业农村部批准立项。按照省农业农村厅总体安排和局领导批示安排,此项工作从2023年11月开始,我区委托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编制《商州区食用菌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方案(2024-2026年)》,并积极组织谋划、编制建设项目,通过经营主体自愿申报、镇(街道)推荐上报、主管局审核同意、区政府网站公开公示等程序,全面完成创建申报前期各项工作,计划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共计2800万元,其中2024年支持商州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400万元,拟支持产业项目13个,各项推进工作有序进行。二是食用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省级联合认定。在区发改局和主管局的总体安排下,严格对标“8项25条”考评考核指标内容,认真研究,从无到有,从粗到细,扎实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自评报告和考评验收汇报等,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示范园创建顺利通过市级初验和省级考评认定;商州区食用菌产业生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省市推广,农村(园区)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典型案例呈送省、市发改部门参阅。(二)“双十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一是重建、改建基地设施全面到位。通过多方汇报争取,牧护关精旭腾、腰市镇汇鑫、沙河子阳光农场、北宽坪夜村北宽坪合作社,大荆秦绿源等食用菌基地,金陵寺镇济崧源、夜村镇绿缘、板桥镇方缘达、腰市镇碧鸿盛、麻街镇仙湖等果蔬基地纳入设施提升项目支持,改造、重建设施大棚及配套设施全面完成,为改善设施条件、后续良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盘活经营闲置设施有序有效。按照产业脱贫项目“四个一批”要求,通过多方对接联系、鼓励引导指导、政策倾斜支持,经营主体通过合作、投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先后盘活杨峪河镇吴庄,三岔河镇七星、闫坪,牧护关镇西沟、香铺,大荆镇龙山、西村,腰市镇双戏楼、屈村,麻街镇五星,北宽坪镇大庄沟,金陵寺镇房店子等菌蔬基地,年度已全部生产经营,推动效果较好,为后期发展增添了活力、树立了典型。(三)特色产业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一是坚持示范引领,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围绕“菌、菜、果、烟、新”产业发展思路,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08亿袋(瓶)、种植羊肚菌298亩,白灵菇、绣球菌、滑子菇等菌类发展势头良好,黄背木耳、袋栽银耳试种成功,天吉龙基地顺利通过出口备案,产品出口马来西亚,并成功与中诚建投(陕西)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春木耳+秋滑子菇”栽培模式全市推广。积极应对洪涝灾害,指导基地清淤清理、灾后恢复生产,落实灾后补贴政策,启动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力推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全年食用菌产业链综合产值实现9.18亿元,年初被评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先进集体。蔬菜产业总规模达到6.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50亩,金陵寺镇、麻街镇、牧护关镇、大赵峪蔬菜基地实现产销“两旺”,抓住了市场高价,赢得了显著收益,激发了菜农种植积极性;牧护关香铺村引进三道菌业集团公司,种植设施和露地高山蔬菜,菜品包装配送西安等机关、小区。果业产业总规模达到2.5万亩,其中大樱桃2.05万亩,全区设施智能化大棚樱桃试验成功,智慧农业(草莓大棚)示范推广,以城周5个镇(街道)为重点,设施大棚草莓、火龙果、葡萄等果业发展良好,经济效益可观,带动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模式,增收明显。烤烟产业涉及的板桥、腰市两镇83户烟农种植烤烟3300亩,其中新增种植面积380亩(2024年以前计划在洛南县),在旱灾影响的情况下,区镇两级争取抗旱救灾资金6万元,支持开展抗旱保苗和后期生产管理,确保了烟叶总产量实现42.51万公斤,产值1124.52万元,税收230万元左右。新业态产业,全年配合开展樱桃采摘节、草莓采摘文化体验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8场次,果游结合、农文旅融合引领果业产业快速发展;商州区美丽乡村休闲游(熊耳山-江山-三岔河镇北斗山居)被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为全省冬季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2024年,全区全年发展食用菌10800万袋(瓶),其中:香菇2600万袋、平菇3800万袋、木耳820万袋、杏鲍菇50万袋、白灵菇500万瓶、真姬菇1080万瓶、绣球菌1500万袋、滑子菇450万袋,种植羊肚菌298亩,全区鲜品总产量8.65万吨,一产产值7.1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9.18亿元;全年种植蔬菜6.5万亩,其中打造供港蔬菜示范点8个,供港澳蔬菜基地11174.5亩;设施蔬菜基地4个200亩,新建百亩特色菜基地2个种植冬瓜200亩,高山(露地)蔬菜2.25万亩,全区蔬菜总产量11.6万吨,一产产值1.8亿元,综合产值2.6亿元;栽植烤烟3338亩,收购烟叶42.8万公斤,产值突破1200万元,烟叶税可实现近264万元;全区设施草莓面积达到500多亩,设施葡萄300多亩,其他设施果业面积500亩;完成樱桃科管2000亩;全年组织农产品展销四次;推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3条。三、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特色产业面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今年以来,我们全力推动闲置设施基地盘活,尽管10多个基地已盘活经营、效果明显,遗憾的是福众岭、田野公司虽然通过多方努力,但没有见效。供港澳蔬菜前期工作做的很好,但由于受市场大环境影响,遗憾的是最后的效果是“虎头蛇尾”。全区食用菌产业拖欠分红资金还不少(大约5070万元),部分基地废弃没有生产、部分基地经营不善,拖欠农户地租,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2、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的动能还不强。多年来,产业受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技术影响,产出率不高,投资大收益小,后续投资扩能的能动性明显减弱,项目资金不能有效拉动民间投资,大部分经营主体依赖政策和补贴,后续发展潜能明显不足。3、产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劳动力缺乏。尤其表现在食用菌和蔬菜方面,全区实实在在和现有的农村人才与基地配比不足三成,造成菌袋损失、蔬菜产出率低;在食用菌采收、果蔬种植环节,缺乏青壮年劳力,农村存在用工荒,导致产业生产成本增加或错过最佳生产期。4、农特产品加工滞后品牌意识差。全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且生产规模小,带动产业基地发展不明显。尽管我区的菌果类有生产加工和包装,但包装外形不精致,大包装现象严重,区域公用品牌缺失,不能顺应市场和消费者的健康、节约、便捷生活需求,产品加工、产品品牌引领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二)整改措施1、修订完善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2、围绕“蔬菜、食用菌、烤烟、水杂果”主导产业,深入一线,搞好技术培训和技师服务,全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积极宣传产业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深入基地现场宣传和微信群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宣传《关于印发<商州区进一步发展壮大食用菌(木耳)产业扶持政策具体措施>的通知》(商州字〔2020〕111号)和商州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商州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支持措施>的通知》(商州衔组发〔2023〕4号)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鼓励经营主体和种植户因地制宜特色产业,稳定全区农业产业规模。(二)全力配合搞好杨斜镇食用菌基地灾后重建工作。配合各级主管部门,按照时间节点,搞好食用菌基地地堪、规划、设计等工作,按时完成重建,保证各基地尽快投入正常生产。(三)优化产业保险政策,确保保险理赔及时到位。积极争取设施农业保险政策覆盖面,让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和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同等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设施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争取加大食用菌菌袋保险和蔬菜作物保险力度,并在保险公司承保后,及时跟进灾情勘察和保险理赔进度,确保保险理赔及时到位,有效促进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四)强化技术服务指导,保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把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产业技术指导和专题培训拿在手上,根据各镇办具体情况,点面俱到,建立机制;聘请经营管理及西农食用菌栽培技术专家,举办培训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栽培技术水平,实现对基地的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损耗、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增产增收。(五)强化外出招商引资,补齐特色产业短板弱项。积极宣传我区食用菌、蔬菜等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线上线下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认真研究分析切实解决我区食用菌加工、净菜加工薄弱的局面,吸引、培育不低于2家加工、销售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户种植积极性。(六)强化品牌护农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利用好“商洛香菇”地理标志,打造好“商州香菇”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的头雁作用,认真梳理扶持有基础的优质食用菌品牌,做大做强,培育我区食用菌公用品牌落地,加强基地生产管理,推进绿色、高效、节源生产发展,确保我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开心。(七)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为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切实积极沟通,夯实责任,加强协作,全力推进,积极为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认真研究,重点抓好千牛工厂化银耳生产、三岔河乡村振兴示范镇、牧护关食用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供港蔬菜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服务指导,细化任务分工,确保按期、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