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志丹县信访接待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群众来信、来访、投诉的办理工作;信访联合接待大厅日常管理工作;接访约访组织预约协调相关工作;转办、交办的信访事项督办工作,并对落实情况进行反馈;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信访信息的统计,案卷整理和归档工作及信访形势分析研判工作; | |
住所 | 志丹县中心街农业综合大楼一楼 | |
法定代表人 | 牛静富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志丹县信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6.02万元 | 46.8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运行情况全年共接待来县访群众122批1383人次,批次同比下降29.9%,人次同比上升38.8%(同比上升主要原因是8.8强降雨受灾群众多次集体来访415人次),其中单访26批32人次,集体访96批1351人次。到市访10人次,同比下降24.3%;赴省访10人次,同比下降23%;进京访7人次,同比下降36.3%。受理办理网上信访事项217件,同比下降31%,已办结189件,28件正在办理。网上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100%,按期办结率100%,一次性化解率93.81%,重复信访占比6.19%。信访总量同比呈现“五下降”良好态势,信访形势平稳有序。(一)注重“三个坚持”,切实加强源头预防,确保组织领导、制度保障、依法行政到位。一是坚持高位部署抓推进。县委、县政府将信访工作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10次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分析研判信访形势,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协调推动工作落实。全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共接待信访群众10批15人次,研究化解突出信访问题8件。二是坚持建章立制抓规范。对标《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实施意见》和《规范指引》,研究制定《志丹县信访工作法治化配套制度汇编》及规范性文件7个,以制度机制保障信访工作法治化有章可循。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抓预防。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依照“三定”规定履职、依照法律法规办事,防止因决策和执行不当引发信访问题。紧盯物业管理、征地拆迁、非法集资、灾后重建等苗头隐患,推进及时有效化解,确保矛盾化解在小、问题解决在基层。(二)聚焦“三个规范”,着力推动事项受理,确保受理部门分清性质、明确管辖,转办督办到位。一是规范坐班接访。坚持县级领导坐班接访、部门领导开门接访、信访干部挂牌接访、镇办领导随访随接、村组干部上门走访“五项”机制常抓不懈。今年共协调县级领导坐班接访119人次,接访约访群众54批279人次,推动化解信访问题31件。二是规范来访接待。修订完善《群众来访登记表》《领导干部接访登记表》。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水暖心、一次耐心解答、一片真心办事“五个一”接访模式紧抓不放,耐心聆听、详细记录,真心沟通、积极疏导。三是规范分类交办。对标《工作指南》和“路线图”,厘清职责界线,明晰责任主体,规范使用38种文书,精准转送交办至有权处理机关单位并书面告知信访人,做到转办督办到位。围绕“三个不予受理”和“两个不再受理”,细化13种具体情形,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今年共受理信访事项217件,不予受理16件,不再受理5件。(三)强化“三个举措”,依法推进事心双解,确保职能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按时处理到位。一是强化领导包案。按照“管行业、管信访,包乡镇、包信访”的原则,实行“领导包案+专班化解”,对17件疑难复杂信访事项,落实县级领导包案,成立化解工作专班,明确化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分类推动化解,做到按时处理到位。二是强化会商研判。紧盯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拆迁安置、非法集资、物业管理等领域突出问题,分管县级领导主持召开各类问题会商研判会议39次,有效推动县城1路公交股权纠纷、保障房交付、生化厂土地开发等事项得到清理化解。完成16件中省市交办督办信访事项办理审核上报及12件省委巡视组移交案件办理工作。三是强化依法调解。坚持“调解优先”问题导向,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统揽行政、司法等资源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对4起6人意外身亡事件引发的信访问题和51件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第一时间组织多部门联合进行调解,引导群众通过调解促成和解,有效减少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四)突出“三个到底”,全面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公职人员坚决问责到位。一是跟踪问效到底。做实“三级书记”抓信访机制,用好重点事项“跟踪卡”和“三色”督办函,随时随地对重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健全联合督查机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信访专项督查检查2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整改到位。二是联合监督到底。建立“信访+人大、政协、纪检、审计、法检等”协同监督机制,严格履行信访部门“三项建议”职责,明确“三个必究”追责标准,凝聚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合力。·今年共提出改进工作建议3条,责任追究建议1条。三是追责问责到底。研究制定《志丹县信访工作法治化监督追责实施办法(试行)》,修改完善《志丹县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对发生越级访的5个镇办(中心)和2个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集体约谈,并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做到坚决问责问效到位。(五)加大“三个力度”,全力维护信访秩序,确保对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理到位。一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结合党纪学习教育,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累计集体理论学习19次,进一步坚定了全体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围绕《中国》《信访工作条例》学习贯彻,聚焦信访工作法治化《工作手册》和依法依规信访“路线图”,开展信访业务培训3次500余人次,全面提升信访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围绕规范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信访行为,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信访工作条例》“六进”活动20余场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大维护秩序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级印发的维护秩序法治化《指导意见》,明确信访、公安、司法等部门单位在处置信访违法行为中的职责,增强信访秩序维护警务力量,加大对违法信访行为依法处理,做到依法处理到位。今年依法处理信访违法行为7起,行政拘留13人,进一步规范了信访秩序。二、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全县信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镇办(中心)、部门单位在贯彻落实中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关于信访工作的部署要求不彻底,特别是在《条例》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法治化推进、联席会议作用发挥、进京赴省专项治理等方面仍有差距。二是排查化解不细。常态化开展的信访矛盾排查化解中没有将本辖区本行业潜在的新的矛盾纠纷排查出来、化解到位,只是对已存在的老问题进行梳理上报,没有争取工作主动,导致一些“神不知鬼不觉”的问题发生。三是案件办理不精。部分诉求合理的案件虽然落实了县级领导包案,但进展缓慢;部分已办结案件没有将“三到位一处理”要求落到实处,办结后“回访”不够,导致信访人重复访、越级访问题频发多发。四是人员稳控不实。一些镇办(中心)对重点人员稳控仅仅停留在落实“五包一”稳控责任上,责任落实后没有履行职责,信访人已到市赴省进京上访还不知情,劝返不及时,导致信访人长时间滞留,受到上级部门通报批评。三、2024年工作规划(一)持续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入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坚持“受理部门负责程序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解决”总体要求不变,扎实推进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五个”法治化,让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依法推进,做到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减少重复访和集体访、规范干部行为和信访人行为,做到信访部门转办督办到位、责任单位按时处理到位、违纪行为坚决问责到位、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到位;实现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促进信访工作良性循环。(二)切实加强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坚持县级领导坐班接访约访、部门单位定点接访、镇办(中心)随访随接和信访局党员干部挂牌接访常态化,压实初信初访首接首办责任,做到访有人接、事有人管、责有人担。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不定期开展信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全面掌握潜在的各类矛盾纠纷,统一梳理汇总,建立工作台账,逐一落实化解责任,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介入,依法按政策推动化解。全面夯实重点人员重点群体“五包一”稳控责任,定期回访,随时掌握人员动向,确保不再发生越级访问题。(三)扎实推动信访积案化解攻坚。聚焦劳动社保、项目实施、产业建设、拆迁安置、土地征收、交通运输等领域矛盾问题,按照“三到位一处理”要求,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协调推进作用,定期分析研判信访形势,研究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多元化解机制,坚持访调结合、调解前置,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性行业调解等与信访问题清理化解有机衔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继续用好领导包案、带案下访、跟踪督办等机制体制,全力推动信访积案清理化解,杜绝矛盾上交、信访上行。(四)全面维护信访秩序依法规范。结合进京赴省访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治访、治信、治投专项活动,采取线上受理、线下交办、实地督查,统筹推进等方式,下大力气提高一次性化解率,减少重复信访问题。紧盯长期越级上访、缠访闹访重点人员和群体,进一步压实“劝返+化解+稳控”责任,在依法按政策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帮扶生产生活困难的基础上,严肃处理涉访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