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科研中心在市公安局、支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一、强化学习,狠抓科研中心队伍建设。2024年,科研中心在市公安局、支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二、主要工作总结(一)科技支撑,全面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应用。巩固建设“智慧交管”,全面推动实战应用。全面完成重点车辆管控平台与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的对接工作,加强对重点车辆的预警及拦截处置工作在集成指挥平台上进行。市公安局召开全市“智慧交管”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确定成立工作专班,对智慧交管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审核,加强联系相关科室抽调专人进行前期方案评审。在陕西总队的指导支持下,有效提高违法核对效率,释放非现场违法核对警力。配合完善《交警支队队伍管理信息系统》,配备专职人员开展队管系统应用软件的系统参数维护、用户权限配置等工作。利用科室周例会组织学习“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等会议精神。(二)培训指导,提升全警科技信息化应用水平。1.是集中学。为全面推进陕西省公安厅科技强警工作的深入应用,2024年3月份,支队举办了全市公安交管科技信息化实战强警大练兵科技应用大讲堂。2024年7月份,支队举办的警务实战强警大练兵,指挥中心、交管科、科技科民警先后对参训243名学员进行了公安科技网络应用安全知识的培训。2.是技术帮扶。先后深入基层大队开展技术帮扶,针对直属大队、县大队等大队的监控运维、平台使用故障等疑难问题点对点给予解决处理。截止12月份,下沉基层帮扶42次。3.是线上指导。继续在“榆林交警科技”、“榆林公安交管警务通”、“榆林AI违法核对试点工作”“榆林专网服务交流”等工作微信群,为一线民警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基层业务问题。为了保证每个民警会用、用好警务通,科研中心培训人员再次下基层从警务通开机到进入程序,从如何使用到关机等,对警务通项、系统功能、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实际操作演示,对警务通的信息查询、移动执法、移动办公等常用功能一演示,让民警熟练掌握了警务通的各项执法执勤业务操作。4.我们将原有信号灯均更新为发光二极管信号灯在建安路、文化路等主要路段安装倒计时器42组,在人民路与文化路十字对交通信号实行中心控制一是根据实际需要对路口信号灯的配时状态在监控室进行实时控制在执行重要警卫任务和实行交通管制时可根据路口实际情况在监控中心对每个路口信号灯进行遥控随意调整信号灯状态和配时确保警卫车队一路绿通过人民路。5.9月份我们又建立了流动电子警察系统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方便了人民群众。该系统的技术含量在国内亦属先进之列。监控系统和电子警察系统启用以来我市交通秩序有了明显的改观特别是机动车辆闯红灯的违章率大大降低。6.努力建设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专网平台。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省级统一版本的视频专网集成指挥平台,对接公安网集成指挥平台,搭建功能互补、资源互通的“双网双平台”。充分运用视频专网平台,应用智能化监测技术,强化路面监控设备运行维护,实现监控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广应用全国统一的道路交通监控设备联网接入软件,规范道路交通监控设备数据传输链路,优化视频图像存储及数据跨网络传输交换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全量、及时、准确。三.取得主要收益:按照年初重点工作要求,推动全市移动警务通建设及应用工作。从实战情况来看,警务通的配发,有效提升了一线民警单兵作战能力,对探索构建新型现代警务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市备案卡口2024年增加706处,有数据上传卡口增加713处,上传率占98.6%,备案违法取证设备905处,有数据上传设备812处,上传率96.3%,在“重点车辆管控平台”,截止12月份,全市共下达拦截指令9400条,成功拦截疲劳驾驶违法车辆9740辆次,入网处罚10470辆次,疲劳驾驶违法预警稳步下降,涉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去年同期均大幅下降。汽车、摩托车、对讲机等装备建设使队伍的科技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我支队在科技强警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城市交通管理中已建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电子警察系统和交通监控中心在信息管理中以建成了以车管所数据库为核心连接上级公安部门、支队机关和全市各大队的专用网络系统实现车辆和驾驶员业务管理、交通违法处罚、事故处理等业务工作网上办公。保障公安集成指挥平台升级21次,完成星环大数据平台故障处理72次。解决全市集成指挥平台和移动警务通过车、预警等图片访问慢等问题65余次。维护集成指挥平台重点卡口48处,重点视频214处。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加快建设启用区间测速和发挥指挥室职能,科研中心以及科技技术人员对基层大队指导科技方面工作。对辖区区间测速卡口选址,指挥室建设以及科技应用学宝贵的建议。为了保证每个民警会用、用好警务通,科研中心培训人员再次下基层从警务通开机到进入程序,从如何使用到关机等,对警务通项、系统功能、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实际操作演示,对警务通的信息查询、移动执法、移动办公等常用功能一演示,让民警熟练掌握了警务通的各项执法执勤业务操作。四、目前存在的问题虽然科研中心的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有效提升了全市公安交管工作的核心战斗力。但是,由于成立时间短,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质性工作还是在科技信息科内整体推进。(一)工作的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全面梳理分析上半年工作,科室人员在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和执行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二)服务保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针对目前业务系统多、升级更新多、相互关联密切、系统稳定性直接影响各项交管工作的正常开展等特点,对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较高,科室人员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三)专业人才欠缺。科研中心的核心因素是专业人才,目前,科研中心依托科技信息科开展工作,缺乏中心架构的基础要素,即专业人才。五、整改措施针对科室人员主动性问题。我们将剖析问题,列出整改计划,进一步提升工作执行力和效率,服务全市公安交管工作。针对服务保障能力的问题。我们将认真学习相关科技手段,提升信息化的运维保障及服务能力,竭力做好本职工作。针对专业人才欠缺问题。一方面从交警内部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硬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需从社会上聘任专业的技术专家,加强与社会资源的深度合作。六、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全面升级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流计算。继续深化集成指挥平台的推广应用,根据部局视频会议通报,结合榆林现有的卡口数据接入量需对现有星环大数据平台(即集成指挥平台流计算)服务器进行升级扩容。(二)、推广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应用。深化部级交通管理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应用,丰富优化交通安全态势分析、重点对象风险评估等功能使用。创新研发适合榆林本地的大数据模型,实现全警共建共享共用。探索建设本地交通管理大数据资源池,共享对接部级平台车辆和驾驶人特征标签、风险评分等数据,协调接入更多的外部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智能化分析研判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