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教育技术中心(榆林市电化教育馆)

榆林市教育技术中心(榆林市电化教育馆)

发布时间: 2025-04-07 16:22
单位名称 榆林市教育技术中心(榆林市电化教育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全市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的规划与指导、建设与应用、科研与培训、服务与管理工作,开展市直学校装备建设工作。
住所 榆林市西沙长乐路20号
法定代表人 张怀东
开办资金 457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715.4万元 2179.4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教育技术中心(榆林市点化教育馆).公益 从业人数  3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2024年9月27日变更单位名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榆林市教育技术中心以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省数字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市教育中心工作,坚定信心,创新突破,聚焦难点,紧扣重点,构建数字化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数字化教育智慧体系,优化数字化工作日常管理,为榆林市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夯实了基础。一、主要工作1.做好全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及指导工作。启动榆林教育网信息系统二级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组织对各县区、学校机房设备、网站、信息系统和各种显示屏安全状况进行重点排查,对榆林教育网等应用系统定期监测,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专业技能培训”,协调5支专业队伍开展了为期3天的“榆林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榆林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活动,组织参加陕西省基础教育师生网络安全素养提升活动,全市1884名教师参加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在春节、全国两会等重要敏感时期实行网络安全零报告制度,全年累计报告64天。组织开展榆林市基础教育网络安全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培训。2.草拟榆林市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组建教育数字化专家库。抽调单位技术人员和全市教育数字化专家8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立足长远、适度超前、适宜本地的《榆林市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讨论稿)》,已提交市局审核研究。面向全市组建教育数字化专家库,经自主申报,县市区审核,研究选定张文飞等88名同志入选榆林专家库,为榆林市教育数字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3.深化扶智平台应用。大力推动“三个课堂”建设与普及,将“陕西教育扶智平台”推广应用工作作为全市教育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工作来抓,全市城乡57对试点结对学校涉及117所中小学,县域内30%以上乡村小规模学校共35所开展“陕西教育扶智平台”推广应用帮扶教学活动,撰写榆林市“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应用推广活动简报4期,有300多名教师受到省、市表彰奖励。4.做好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信息技术考试全市共设145个考点,41401名同学参加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八年级、九年级)共设置80个考点,有99353人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二)共设置34个考点,有25332人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一)共设置34个考点,有29786人参加。5.构建全市智慧教育体系。起草并印发《关于公布全市2023年度数字校园评估结果暨开展2024年度数字校园评估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县区、局属学校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指导138所学校进行申报评审。推荐并指导榆林市高新区参加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榆林市第十八小学和定边县第七中学参加省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举办了教育数字化领导力培训班。6.促进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创新开展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大赛,活动历时4天,来自13个县市区120名教师参加了决赛。大赛建立信息互动平台,竞赛全程在线网络直播,7万人次点击收看,举办了主题为“数智赋能教—学—评”的论坛。完成“第二十四届陕西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评选工作。组织开展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践指导教师培训活动,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校机器人、人工智能、创客教师培养工作,创新开展科学素养提升竞赛及培训活动,全市100名科技教师代表参加培训。7.优化优质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实施德育相关活动。举办2024年榆林市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系列活动,完成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共上传学科类精品课69节,实验教学类精品课10节,特殊教育类精品课3节,确定65件课例为市级基础教育精品课。8.促进实验教师能力提升,举办新建学校实验室管理员培训,各县市区电教馆、中学理化生和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员共160人参加培训。组织开展2024年榆林市中小学生实验教学说课评选活动,通过“网络初评+现场复评+培训点评”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对参赛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全面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说课水平。二、取得的主要效益“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应用进一步拓展,试点学校共计使用平台登录40184多人次,报名观看直播、点播课近56757多人次,培训教师1000多人、依托平台开展公开示范直播课1984节、公开点播课478节、资源上传550多节、平台新闻宣传70多篇、线下交流活动40多次,受益教师4500多人、受益学生50000多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实现了榆林赛区作品由省赛推选至国赛“零的突破”,5个作品成功由省赛推选至国赛,4个作品获得国家级证书。联合相关部门深入探索,整合资源,凝聚各方合力,指导榆林市第二十六幼等2023年度申报项目学校12所通过秦创原-筑梦小屋项目验收;落实项目资金400万元,指导28所学校申报实施秦创原-筑梦小屋项目建设,经专家评审、会议审定公示等环节,榆林中学、佳县坑镇中心小学获批重点项目,榆林市第十二中学等12所学校获批普通项目,为推动我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基础。邀请榆林市网络安全协会技术顾问张斌等2名专家进行关键技术培训;协调5支专业队伍开展了为期3天的“榆林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榆林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活动,参与防守学校66所,存在安全隐患17条,形成了攻防数据报告印发各县市区及相关学校,对演练中相关系统、平台暴露的弱口令漏洞、Shiro反序列化漏洞等问题风险及时进行了整改,切实做好了重大网络安全隐患提前防范、提前处置。三、目前存在的问题2024年,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县域、城乡、校际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二是对照《榆林市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讨论稿)》,今后一段时期工作重点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拓宽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三是全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专家队伍覆盖面不广,面对各种新型网络与信息安全攻击手段,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员安全防护技术需进一步加强提高。四、整改措施一是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数字化转型推进重点。全面组织学习研究《榆林市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鼓励各县市区配套出台发展规划;组织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制定工作重点与时间节点,夯实工作责任,确保《行动计划》有效贯彻落实。二是注重数据驱动,助力教育综合治理变革。聚焦工作理念、治理方式、体系建设,以“榆林教育云平台”安可化替代工程为契机,探索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管理转型发展,推进教育系统智慧大脑建设,创新应用教育大数据。三是提升防护能力,健全网络安全防护机制。进一步夯实各学校网络安全责任,健全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系列宣传活动,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持续开展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培训和网络安全防控演练活动,做好敏感时期网络安全报告工作。四是强化协同共建,构建学校智慧教育体系。加快优化学校数字化环境,推进5G无线局域网、IPv6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落实《榆林市实施榆林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普及行动”方案》,指导全市剩余学校开展第三批“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创建10所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指导和推动省级智慧校园示范区(校)建设工作。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2025年,榆林市教育技术中心加快推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坚持应用为王、治理为基,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打造数字化教育新样态,助力榆林教育高质量发展。1.提升数字校园创建水平。推进中小学普通教室和功能部室的数字化改造和提升,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500M光纤接入率和校园5G无线局域网覆盖率;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装备提质晋档,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完成榆林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普及行动”。2.加强教育数字化创新应用研究与实践。做好2024年榆林市教育技术课题结题和2025年课题开题工作,总结教育技术工作成果并积极推广;紧扣人工智能教育核心任务和总体要求,研究常态化教学与评价方式,立项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探索适宜本地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展2025年度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3.创新开展“领导力”培训。以提升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教育数字化认知、决策和领导能力为主线,融合人工智能教育、大科学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多重元素,创新开展领导力培训活动,开阔眼界,拓展视野,进一步明晰榆林市数字化教育发展路径。4.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和榆林教育云平台深度应用,深入推进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三个课堂”建设,开展“三个平台”融合应用送培到县活动。5.加强数字资源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助力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好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举办全市“人工智能精品课例评选活动”和“信息资源检索培训活动”,推广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资源建设及应用。6.推动大科学教育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推动榆林市“大科学教育”格局形成;完成“第二十五届陕西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评选工作和“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践指导教师培训”;探索形成科学技术进校园长效机制,组织开展科学教育展演、研学系列活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