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就业服务处

延安市就业服务处

发布时间: 2025-04-07 16:03
单位名称 延安市就业服务处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就业提供管理和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发协调工作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劳务输出、农民工转移就业、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司管理等。
住所 延安市新区为民服务中心7号楼
法定代表人 杜耀华
开办资金 30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24万元 402万元
网上名称 延安市就业服务处.公益 从业人数  2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在延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507人,完成年任务15000人的110.05%;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830人,完成年任务5500人的124.1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394人,完成年任务2000人的119.70%。全市脱贫人口及防返贫监测对象累计外出务工5.84万人,完成年任务5.43万人的107.55%,全市组织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7420人次)。累计培育社区工厂127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714人;就业帮扶基地12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837人。二、社会经济效益一是用心用情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帮扶兜底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益性岗位在岗11639人,其中劳动保障协理员1034人,城镇公益性岗位3389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7216人。二是线上线下织密就业服务网,搭建供需精准对接平台。拓宽线下岗位发布渠道,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各类专场招聘会163场,服务企业1378家,推送就业岗位7.26万个,达成聘用合同或实现就业11799人。三是多措并举培育创建劳务品牌,助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劳务品牌18个,其中省级劳务品牌3个,市级劳务品牌5个,县级劳务品牌10个。全市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创业10万人以上,落实就业技能培训补贴、劳务品牌一次性奖补、创业担保贷款等人社部门政策资金985万元。四是明确导向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放大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2024年,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8亿元,扶持创业1343人,带动就业4083人。三、存在问题就业资金的使用管理还不够规范,存在公益性岗位补贴支出占比过大、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少、资金报表纸质台账与系统录入不同步等问题。四、整改措施用好用活就业资金。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资金审核,规范支出科目,运用好实名制系统平台,做到支出一笔、录入一笔、账实相符,不断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畅通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加密岗位发布,通过线下招聘会,线上直播带岗双向发力的模式,全年力争通过抖音官方账号发布招聘作品不低于100个,直播带岗不少于14次。突出活动牵引,组织好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2.高位推进特色劳务品牌培育。坚持以劳务品牌培育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带动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从维护品牌信誉、拉长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就业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群众致富深度融合。按照省人社厅工作安排,全面做好评审、认定、推荐工作。3.深入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加强与“省农担”和“省再担”的业务合作,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大力扶持以“三农”为主体的经营项目,力争扶持“三农”贷款量达到总量的70%以上。做好创业咨询、创业培训等工作,指导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指导专家行”活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