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第十一中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初中学历教育。 | |
住所 | 榆林市八狮上巷41号 | |
法定代表人 | 霍光辉 | |
开办资金 | 47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70万元 | 52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第十一中学.公益 | 从业人数 15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4月变更了开办资金,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1.建立健全了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即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科学民主。2.落实班子成员听课带课制度。校领导成员均深入一线听课、带课,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分别带《可爱的榆林》、道德与法治等课,并经常深入课堂一线、教研组,参与听课、评课、教学研讨活动。一年来,5位校级领导听课共300余节。3.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筑牢政治忠诚。学校党总支坚持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组织党员教师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持续提升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努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4.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助推党建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5.深化德育模式,培养良好习惯。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利用升旗仪式、流动红旗评比、班级文化展示、主题班会、社实践等活动强化常规管理,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好少年。6.科学规划课程设置,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校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各级各类课程,开足课时。认真落实“三个课堂”,狠抓高效课堂改革,向“第一课堂”要效益;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数量繁多的社团活动(学校共开设56个社团),丰富了“第二课堂”服务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劳动,拓展了“第三课堂”的育人路径。7.抓实常规检查,规范教学管理。学校立足课堂教学,以常规管理为抓手,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一是加强教师备课、上课、批改等环节的管理,教务处每学期开展不少于4次的教学常规检查。二是严格考勤制度,建立查课制,每天对教师上课情况至少检查2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杜绝作业超量现象发生,实行每日作业公示制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四是严格随堂听课制度,做到了听后有点评,评中有指导,评后有反思,思后有改进,改后有跟踪。五是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引导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学校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以教谋私和违规办班补课现象等。8.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构建高效课堂。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2022版),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改革,鼓励教师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学校初中部实行以“自主学习——讨论展示——检测小结”为基本结构框架的“三环节”教学模式。小学部采用以“自主学习、合作解疑、点拨引导、达标检测”四个课堂环节为主的“234”教学模式。9.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制定教研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书写论文;继续推进“语文主题学习”、“双线英语”、翼课网实验教学;利用网络和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和服务。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比赛活动。近年来学校教研成果显著,2024年我校有65人次参与申报省、市级以上课题,其中22项课题已经顺利立项;近两年来教师撰写论文(教学随笔)78篇,在各级各类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10.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帮助贫困生成长。2024年度,学校登记在册的建档立卡、残疾、低保学生共144名,校级领导、中层、教师每人帮扶1名。帮扶者在生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资助和学习上的帮助,并为建档立卡学生提供营养餐并免除课后服务等相关费用。11.中考成绩喜人。2024年我校共174名学生参加中考,上线人数115人,其中700分以上32人。生均分528。12.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教师良好形象。春季开学前,学校常态化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榆林市第十一中学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签定了“榆林市第十一中学师德承诺书”,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年度考核、教学管理等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全力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观,促使教师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3.搭建学习锻炼平台,助推教师快速成长。骨干教师工作站引领教师成长。李世兰、毛艳慧、孔琪“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史晓红、杨清“教学能手工作坊”,为学校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平台,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和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比赛活动(40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40周岁以上教师自愿参与加),2024年课堂教学大赛中,共有39名教师同台竞技,最终尹昕、白嘉璐、曹富艳、张明璐、武雨宁5位老师被授予“校级教学能手”称号,在市区级业务比赛中,我校李娟、李美霞、樊世青三位教师荣获榆林市2024年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三等奖(区级二等奖),杨荣荣荣获区级三等奖;李娟、郭永利两位教师在榆阳区2024年中小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三等奖;李永红、徐利芳等13位教师在榆阳区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命题、解题、品题、讲题能力竞赛中均荣获等次奖。14.学校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收支两条线,按时发放绩效工资等,实行财务公开;加强食堂经营管理,规范食堂账务,提高食堂服务质量,满足师生用餐需求。15.增设功能部室,全面满足教育教学需要。2024年,在榆林市教育局的大力扶持下,学校完成了榆林秦创园筑梦小屋重点建设项目,引入了智能体育、智慧教学、教师评价系统等。目前,学校各类功能部室齐全,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广泛共享,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16.抓实校园安全工作,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工作机构和各种制度健全,应急预案齐全,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学校安全管理“四个百分百”全覆盖,监控系统得以换新升级,校园安全稳定。17.构建了“5+f”德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确立“德育就是质量”的思想观念,精心构建了“5+f”德育模式,旨在全方位塑造学生的高尚品德。18.突出“书道立人、演讲育人”特色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书道立人、演讲育人”作为我校的特色教育,已经坚持多年。学校精心编写了《书道立人》4本校本教材、《演讲与人》2本小本教材,并以此为依托,全面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写字、演讲活动,每周一、三、五固定15分钟写字课,每周二、四固定15分钟演讲课。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演讲的兴趣和热情,极大地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2024年度,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政策,片区内适龄儿童都能够免试就近入学,班级师资分配均匀,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2.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24年我校共174名学生参加中考,上线人数115人,其中700分以上32人。生均分528。位居市直学校前列。3.2024年度,我校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全面实施了“课后服务”工程,学校达到97%的学生参加了此项服务。为了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学校将每周星期三下午定为兴趣课后服务,并实行“点单式”课后服务,开设了艺术、体育、语言文字、信息技术4大类,国画、武术、演讲、电脑制作等24个兴趣小组,同时将学校特色课程“书道立人、演讲育人”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满足所有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兴趣需求,同时为广大家长解决了因上下班无法及时接送孩子的社会性难题。4.2024年度,学校登记在册的建档立卡、残疾、低保学生共144名,在实际的帮扶过程中,校级领导、中层、教师每人帮扶1名。5.比赛促提高。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学能手大赛中产生5位“校级教学能手”。在市区级业务比赛中,我校李娟、李美霞、樊世青三位教师荣获榆林市2024年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三等奖(区级二等奖),杨荣荣荣获区级三等奖;李娟、郭永利两位教师在榆阳区2024年中小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三等奖;李永红、徐利芳等13位教师在榆阳区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命题、解题、品题、讲题能力竞赛中均荣获等次奖。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在老城区,导致学生生源呈现持续减少的态势。2.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期待进一步更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力度仍需加大。3.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科教师的占比相对较少。四、整改措施1.扎实做好学校各项工作,完善学校规划,悉心筹备学校搬迁前的各项事宜;二是。2.加强教师培训与学习交流活动,促使教师紧跟教育发展形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3.有针对性的培养理科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1.加强干部作风整顿。强化学校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约束教师在“八小时以外”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教职工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 2.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将“双减”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巩固成果、平稳推动。3.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学校要以活动的丰富性增强服务的吸引力。4.开展文明校园创建。5.根据新校区建设工程预计进度和校区搬迁工作要求,学校迁建领导小组协调和配合教育局按计划做好新校区迁建各项工作。6.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市教育局下发的2025学校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指标任务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